收藏 分享(赏)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ppt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1642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第一章 总论总论 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河北医大西山校区河北医大西山校区 传染教研组传染教研组 发现时间发现时间 病原体病原体 疾病疾病 1977 埃波拉病毒 埃波拉出血热 1977 嗜肺军团菌 军团菌病 1977 汉坦病毒 肾综合症出血热 1981 HIV 艾滋病 1982 大肠杆菌O157 出血性肠炎 1982 伯氏疏螺旋体 莱姆病 1988 人疱疹病毒6型 突发性玫瑰疹 1990 西尼罗河病毒 西尼罗河脑炎 1992 O139 非O1型霍乱 1995 庚型肝炎病毒 庚型肝炎 1996 朊病毒 新变异型克雅病(疯牛病)1998 尼帕病毒 尼帕病毒性脑炎 2003 冠状病毒变体 SA

2、RS 美联社报道美联社报道 一、传染病一、传染病 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和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昆虫)感染人体所致寄生虫(原虫、蠕虫、昆虫)感染人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性的疾病和非传染性的疾的疾病,包括传染性的疾病和非传染性的疾病。病。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等)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等)或寄生虫感染人体或动物体后所引起的或寄生虫感染人体或动物体后所引起的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能在人群中相互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能在人群中相互传播并导致流行。传播并导致流行。

3、具有传染性,造成流具有传染性,造成流行。行。传染病学包括传染病学包括传染病传染病和和寄生虫病寄生虫病。二、传染病的历史二、传染病的历史 1、建国前:鼠疫、天花、霍乱、疟疾、血、建国前:鼠疫、天花、霍乱、疟疾、血 吸虫病等。吸虫病等。2、建国后:天花消灭、脊髓灰质炎接近消、建国后:天花消灭、脊髓灰质炎接近消 灭,许多传染病随着疫苗的应灭,许多传染病随着疫苗的应 用发病率明显下降。用发病率明显下降。3、目前: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肾综、目前: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肾综 合征出血热、结核病、狂犬病等合征出血热、结核病、狂犬病等 仍广泛存在;新发传染病不断出仍广泛存在;新发传染病不断出 现如:艾滋

4、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现如: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 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 足口病足口病 三、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三、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 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均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均研究传染病,都以消灭传染病为目标,但角度研究传染病,都以消灭传染病为目标,但角度不同。不同。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是以是以个体个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研究其早期诊断方法以及归的原因和规律,并研究其早期诊断方法以及有效的治疗措施,它有效的治疗措施,

5、它属于临床医学范畴属于临床医学范畴。流行流行病学病学则是以则是以群体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传染病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的原因,分布规律以及有效的预在人群中发生的原因,分布规律以及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防和控制措施,属于预防医学范畴属于预防医学范畴。二者需要。二者需要有机的结合,才能有效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有机的结合,才能有效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20112011年年1111月(月(20112011年年1111月月1 1日零时至日零时至1111月月3030日日2424时),全国(不含台港澳,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时),全国(不含台港澳,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染病62741462741

6、4例,死亡例,死亡15621562人。其中,无甲类传染病人。其中,无甲类传染病发病、死亡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中除传染性非典发病、死亡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中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其余喉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其余2222种传染病共报种传染病共报告发病告发病322449322449例,死亡例,死亡15241524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性和阿米巴性痢

7、疾、淋病,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总数的94%94%。同期,全国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同期,全国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304965304965例,例,死亡死亡3838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696。第一节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传染)的概念一、感染(传染)的概念 概念:传染是指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概念:传染是指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病原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生过程,也是病原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

8、相互斗争的过程,一般也可称为感用和相互斗争的过程,一般也可称为感染。染。必备条件:病原体、人体、所处环境必备条件:病原体、人体、所处环境 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大多数传染病:大多数传染病: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二、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过程的表现传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2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 3隐性感染隐性感染 4潜伏性感染潜伏性感染 5显性感染显性感染 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被清除 (elimination of pathogens)入侵病原体

9、,受到人体各种防御机能的入侵病原体,受到人体各种防御机能的作用,被消灭、被排出体外而清除。作用,被消灭、被排出体外而清除。不出现疾病状态,不引起传染病。不出现疾病状态,不引起传染病。(二)(二)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病原体在人体继续生长病原体在人体继续生长、繁殖繁殖,并可能并可能向体外排出向体外排出。无临床症状无临床症状。可以成为传染可以成为传染源源。并非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病原携带状态并非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者的意义在不同传染病大不一样病原携带者的意义在不同传染病大不一样。携带病原体携带病原体3个月个月,称为慢性携带者称为慢性携带者。(三)隐性感

10、染(三)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亚临床感染亚临床感染 subsub-clinicalclinical infection)infection)入侵病原体入侵病原体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没有没有(或仅有很轻微或仅有很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上无组织损伤,临床上无症状、体征,生化检验改变不明显。症状、体征,生化检验改变不明显。病原体可被清除并留下特异性的病原体可被清除并留下特异性的(主动主动)免疫能力,仅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发现。免疫能力,仅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发现。大多数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大多数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的表现。(四(四)潜伏性感

11、染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入侵人体后被局限病原体入侵人体后被局限,长期潜伏长期潜伏,等等待时机待时机(免疫功能免疫功能)而致显性感染而致显性感染。特点:特点:机体不足以清除病原体;机体不足以清除病原体;不足以引起隐性感染;不足以引起隐性感染;不向外播散病原体不向外播散病原体(有别于病原携带状态有别于病原携带状态)亦可与病原携带并存亦可与病原携带并存。并非所有传染病都有潜伏性感染并非所有传染病都有潜伏性感染 (五)(五)显性感染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临床感染临床感染 clinical infection,传染病发作传染病发作)病原体入侵后,机体产

12、生免疫应答,产病原体入侵后,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免疫,并引起机体病理生理与病生特异性免疫,并引起机体病理生理与病理组织改变,出现特定临床综合病征。理组织改变,出现特定临床综合病征。结局:痊愈;病原携带;慢性化;死亡。结局:痊愈;病原携带;慢性化;死亡。病原体病原体 传染源传染源 病变病变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免疫免疫 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 有有 是是 无无 无无 无无 隐性感染隐性感染 有有 是是 有有 无无 有有 潜伏性感染潜伏性感染 有有 否否 无无 无无 无无 显性感染显性感染 有有 是是 有有 有有 有有 三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影响病原体致病能力

13、的主要因素:影响病原体致病能力的主要因素:(1 1)侵袭力侵袭力(invasiveness)定义:入侵人体并在组织内扩散的能力定义:入侵人体并在组织内扩散的能力。菌毛菌毛、定植因子定植因子、粘附作用等粘附作用等。(2)毒力毒力(Virulence)毒素毒素(内毒素内毒素、外毒素外毒素)、毒力因子毒力因子 病原体的致病力病原体的致病力 反映引起疾病轻重程度的能力。反映引起疾病轻重程度的能力。不同病原体毒力强度不一,毒素性质不同病原体毒力强度不一,毒素性质 不同,产毒量不等。不同,产毒量不等。细菌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细菌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外毒素:外毒素: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产生细菌生长繁殖过

14、程产生。蛋白质成分蛋白质成分,对热较不稳定;对热较不稳定;有亲组织性有亲组织性,选择作用某些选择作用某些 组织器官组织器官,引起特定病变;引起特定病变;反应较专一反应较专一,不同的外毒素不同的外毒素 产生产生不同的病理生理反应;不同的病理生理反应;毒性强毒性强,但可被同系属抗体中和但可被同系属抗体中和。内毒素:内毒素:细菌外层细胞壁的组分;细菌外层细胞壁的组分;极大部分在细菌死亡时释出;极大部分在细菌死亡时释出;主要成分是脂多糖(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LPS););对热相对较稳定,毒性相对较弱;对热相对较稳定,毒性相对较弱;不同来源的内毒素病理生理反应相近似不同来源的内毒素病理生理反应相近似

15、.酶: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分泌各种酶的酶: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分泌各种酶的毒力作用。毒力作用。(3)数量)数量(quantity)感染或发病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病原体感染或发病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病原体。不同的疾病致病所需菌量不一不同的疾病致病所需菌量不一。一般病原体数量越大一般病原体数量越大,感染可能性越感染可能性越大大,潜伏期较短潜伏期较短,病情较重病情较重。(4)变异性)变异性(variability)环境因素可使病原体遗传因子改变,环境因素可使病原体遗传因子改变,发生变异。发生变异。(致病力的变化;抗原性变化;耐药(致病力的变化;抗原性变化;耐药性变化性变化)利用人工条件,以各种因素激发病原利用人

16、工条件,以各种因素激发病原体变异体变异:定向变异,为人类利益服务。定向变异,为人类利益服务。(5)入侵门户与特异定位)入侵门户与特异定位 病原体入侵人体需有病原体入侵人体需有特定途径特定途径 (侵入门户)(侵入门户)体内生长繁殖亦有一定部位体内生长繁殖亦有一定部位 (特异性定位特异性定位)四、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1)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屏障作用:外部屏障屏障作用:外部屏障 内部屏障内部屏障 吞噬作用: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吞噬细胞 体液因子:补体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溶菌酶、干扰素干扰素 TNF、IL等等(2)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属于获得性免疫;属于获得性免疫;免疫作用有针对性;免疫作用有针对性;感染后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感染后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属于主动免疫属于主动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包括:细胞免疫 (cellular immunity)体液免疫体液免疫 (humoral immunity)第三节第三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