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4)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当学生把剪坏的“蝴蝶团起来后背景介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在上好常态课同时,应不断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课堂上要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要怕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出错,要注重学生经历新知的过程,感受失败的经历,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更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案例描述: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学生在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特征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剪连续的轴对称图形,完成书第4页下面的“做一做。我要求学生自己仔细观察书上这组图,独立思考:“如何把
2、一张纸连续对折三次,再画上一直蝴蝶在半边,最后剪下,剪下的是什么图形?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折纸和小剪刀,独立照图完成。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们的表现过了一会儿,一位脑子快、动手能力强的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剪出来了,是一组连续4个的对称蝴蝶!师:把你剪出的举起来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当他把这组轴对称蝴蝶举起来后,全班不由发出“哇的一声,同学们都投去敬佩的眼光。这时,我发现有一位学生,马上把自己剪的图案团了起来。我赶紧把他叫起来,问:“你为什么把自己辛苦剪出的蝴蝶“团了?他脸红了,不好意思的说:“我把蝴蝶剪坏了,只有两只蝴蝶连着。师问:“还有谁剪错了?又有不少学生举起了手。谁能说说自己
3、剪错在哪吗?通过学生们议论、交流,有的学生说:“我把翅膀连着的地方剪开了,不应该剪开,剪开后就不能连着了、还有的学生说:“我把折后纸开口的方向弄错了,出现半了蝴蝶的图案。师:既然知道剪错的原因,那剪错的同学赶快在剪一幅吧!剪对的同学再把这张纸对折四次、五次剪剪看看?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图案。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独立创作,一幅幅美丽多样的连续对称图形呈现在同学们眼前,同学们看着通过自己双手剪出的美丽图案,脸上都露出灿烂的笑容。案例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
4、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从上述案例使我明白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有的知识该放开的就要放开,让学生经历知识学习的过程,不怕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出错,让学生经历接受新知的失败过程,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组织教学,比教师直接传授知识,更能使学生到达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个案分析西关小学:高玉楼教学内容 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案例第一步:研究性学习的准备。知识准备。师:能被2整除的数还可以怎样表述?怎样检验
5、一个数能不能被2整除?心理准备。创设情境,激起研究欲望。师:请每个同学随意写几个数,自己先检验一下能否被2整除,等会儿老师可以快速判断你报的数能否被2整除。生1:报数“367,师:不能。生2: “684380师:“能。学生很惊奇,师:你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吧!第二步:研究性学习过程准备研究数据。师:要研究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应准备怎样的数据?生3:“都是2的倍数。生4:“数据要多一些。生5:“排列最好有顺序,比拟容易观察。先个体观察,后小组交流。小组汇报研究发现。生6:“我们发现能被2整除的数的个位是0、2、4、6、8。生7:“我们发现它们的个位是双数。生8:“我们认为能被
6、2整除的数的特征应该看个位,因为个位的数字是循环出现的。师:你们把自己的发现总结一下吧!自主验证,集体小结。师:任何研究发现都要经过验证,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请各小组检验自己的成果。不管成功或失败都请派出代表介绍自己的检验方法和过程。小组活动。代表介绍。共同小结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研究成果运用。师:我们终于揭开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的神秘面纱,现在就请大家互相出题,尽展神奇风采,快速判断这个数能否被2整除吧!第三步:自主深入研究。师:我们研究出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你还想研究什么?生9:“我想研究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生10:“我想研究能被5整除数的特征。“我想研究师:就让我们大家运用刚刚发现的研究方法研究一下你想研究的问题,好吗?各小组自主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反思“数据准备观察、交流自主检验成果运用,利用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研究意识,教给研究方法,让课堂充满“我发现了的惊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抽象无声的教材转化为“我发现的方法“我发现的规律“我验证的。让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充满失败和成功的。最终让他们享受研究的快乐与满足,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不能迷信教材,不能迷信知识,要勇于质疑,敢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