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瘾少年问题心理解析 网瘾少年问题的解析今天由我跟您分享网瘾少年和他们背后的家庭故事。我会先用一段时间跟大家分享我在学习和工作当中的一些经验、体会和思考。首先,我想说网瘾这个事情已经在社会上讨论了很久,讨论了很多,甚至有一段已经热度降低了不少。最近在舆论当中有很大一次反弹,很多人最近也在热议。不管是最初网瘾概念的出现,网瘾话题的出现,还是中间有一段看似平静,事实上在我们生活里面很多人受它的影响,关注这个现象。很多人说不清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觉得很无奈,算了,放弃了,不谈了,各种各样的反响都有。在心理学业界,大家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学习心理学很多年,做心理学临床实践工作也很多年,我希望借今天的时
2、机,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经验,感受,还有看法。面对舆论里各种各样的态度,我其实也没有一个非常确切的自己的看法,但是心理学的训练让我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并且我也愿意把不同角度看待的方式跟大家分享、交流,希望带给大家一些新的感受和新的思考。今天的讨论,也许不能解决你的问题,但一个小时的交流下来,如果你们多了一点点不同的思考,对我来讲,目的就到达了。在本次交流当中,我会谈到一些个案,一些经验。请大家一定记住,我作为心理学工作者,谈到的故事全部是经过改写的,对真实的人和事有一定的改编,隐匿具体信息,以保护当事人的隐私。请大家不要对号入座,或者针对个人去做过多的连接。说到网瘾少年和他们的故事,我
3、想先讲一个自己的故事。今天为了上这个课,我需要挑战自己。因为要进入微信新的账号,这对我来讲有挑战和 HYPERLINK /psych/action-tag-tagname-%BD%B9%C2%C7.html t /psych/_blank 焦虑,我不知道会不会成功,我不知道退了自己微信帐号再进到一个新帐号还回不回得到自己的微信帐号里。这个焦虑让我找了不同的人来帮我。可是,很多成年人热情的帮助并没有让我变得不那么焦虑。我回到家里的时候,不经意间跟我的女儿讲,“我好焦虑,怎么办呢?女儿把我的 拿来,听到我说的具体担忧,她用了大概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帮我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消除了我的恐惧。所以我现在
4、很放心,当我退出了我的微信号,不记得我的密码,我仍然可以用我女儿帮助我的方式回去,非常简单的方法回去。这就是今天发生的事情。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在这个时候我开始反思我跟我的女儿差距。我只会用一种方法上微信,我上了以后再也没有动过它,当我要退出登陆的时候变得很惶恐,而我的女儿可以用各种方法来处理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我们之间现在的差距。我想告诉你另外一个差距,我第一次接触是在18岁上大学,而我女儿第一次接触是出生以后没几天的时间,我抱着她在上写我的文章。这个小小的关于微信的故事,让我想到了15年前。我女儿7个月的时候刚刚开始会爬。她每天最喜欢爬去的地方,就是台式桌下面。她会爬到主机旁边,用手反复触
5、动开关。她用她小小的食指按一下开机键,然后她就抬头看桌子上的屏幕闪啊闪啊。屏幕闪动停止了,她就再按一下,再抬头看,等着屏幕变黑。那个时候我的女儿7个月,照顾她的姥姥60岁。60岁的姥姥是第一次接触,她每天跟的关系就是绕着走。一旦她不小心收拾桌子的时候碰到了键盘或者鼠标,她会很紧张问我,有没有碰坏我的。这个差距让我 HYPERLINK /psych/action-tag-tagname-%BC%C7%D2%E4.html t /psych/_blank 记忆深刻。姥姥跟外孙女的差距:外孙女在一出生,每天都碰到。而姥姥在人生60岁的时候第一次见到。现在让我们把祖孙三代的差距重新理一理。我的女儿是0
6、0后,她出生的第一天她的妈妈抱着她走过,满月的时候她妈妈每天在上打字,也抱着她。她会爬的时候不断按,她10岁的时候,家里不仅有台式机,还有笔记本,还有iPad,还有智能 。她的妈妈是60后,18岁的时候第一次接触,30岁的时候写博士论文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主要是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候用。她的姥姥是40后,60岁的时候第一次接触,62岁开始学。三代人之间跟的关系,跟现在每天无处不接触的关系如此不同。三代人接触的时间早晚不同:有从一出生开始,有18岁开始,有60岁才开始。接触程度不同:有的偶尔用一下,有的经常使用,有的频繁使用,每天面对10个小时,这样的区别很大。我最想跟大家分享是第三个局部,就是态度的
7、不同。三代人接触的态度真的不一样。我女儿每次碰非常的自然,好象是她生命中很自然的一局部,而我在18岁第一次接触的时候,我觉得它神奇。当我30岁第一次买,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我觉得它有用。而我的妈妈,一个60岁的老人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如此的紧张、焦虑,怀着惶恐不安,最后下了巨大决心去学它。这就是我们跟高科技、现代生活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人,态度和反映,有非常大的不同。01临床案例案例一:小明的故事我相信在很多家里也有类似的故事,我讲的故事与所谓的网瘾有关,但是,我觉得,这故事其实是跟我们在这样一个话题当中不同代的人,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心路历程有关系。小明的父母带着他来咨询的时候,小明是初三,他的父母
8、跟他几乎没有方法沟通。他勉强上学,但是成绩不好,上课不注意。几乎是混日子,可是一旦坐在前面打起游戏,他父母发现他全神贯注,神采奕奕,精力旺盛,通宵都没问题。因为这个原因,父母屡次把他从前边拉开,希望他更多地看书、学习、写作业。可是当他写作业的时候,他就变得没精打采,当他打的时候,他就变得不同。父母觉得无法理解,只能阻止他上网。与大家都知道的一些故事相似,最后小明只好自己偷偷掏钱去网吧,甚至不回家,不上学。虽然爸爸很忙,但是也会在非常愤怒的时候去网吧把他拖回来,打他,甚至踢他,父子俩在街上大打出手。当然因为小明个子还不够高,身体还不够壮,很屡次会被拖回家。但是很有趣,小明因为失败被拖回家。可是更
9、觉得失败的是他的爸爸妈妈,因为人回来了心却回不了。当小明不得不坐在桌子前写作业的时候,他会拖延,磨蹭,写得不好,甚至撒谎说没有这个作业、没有那个作业。甚至不讲话,直接拒绝跟父母交流。这样的故事在很多家里在不断上演。似乎在孩子眼里,父母强大不得不屈服;似乎在父母眼里,孩子完全不听话,自己完全无法控制,双方看起来都像是失败者。很多家长不明白为什么孩子那么沉溺于网络和游戏。在这里,就要考虑到网络游戏,或者是的其他一些功能。第一,对于人来讲,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讲,游戏很简单,很可控,可以反复重复,可以获得成就感。当我说这里有成就感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里也有成就感?就像我的一个学生说“打游戏带来的那
10、点可怜的成就感。但从孩子心里来看,成就感是孩子们打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之所以愿意打游戏,我们可以从家庭角度来看处在矛盾另一面的父母。当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学习的时候,很多家庭甚至在治疗室都有这样的景象:父母会说孩子写的太慢,字写的不好,写的很乱,数字总是算错。还会说我希望他学奥数,学钢琴,学更多的东西。父母可能常常会觉得书上就那么点东西,别的同学都会,你也应该会。但是实际上小明作为一个初三的学生,作为一个生活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只是被父母期待着有更好的学习成绩的人来讲,他要很快战胜那些数学题,物理题,英语题,成为班级上的头几名,或者至少是前十几名,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家长就说,为什么他不能
11、够克服一些困难。当生活实在没有选择的话,人们更加愿意通过克服困难获得资源,获得成绩。但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讲,生活的环境跟以前有很大不同,我们给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我们从前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在生活其他方方面面都制造出生活更加容易的一种景象,比方说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当所有其他的方面都变得更容易的时候,在学习上却希望他攀登顶峰,克服困难。这里面的难度就很大,比我们成年人小时候在学校里面遇到的困难要难的多,因为孩子们应对困难处境的训练太少太少,在这个方面的能力,远不如从前的人。而这个时候,游戏以它突出的特点会让青少年,少年人,甚至更小的孩子在很短的时间里可以获得
12、学乐趣,轻松感,成就感,而这些,是在他们的学习中不容易得到的。以网络游戏为例,它具有以下特点:1.打游戏非常简单,对成年人来讲也许不简单,因为成年人接触太晚,对、高科技有恐惧感。但是对从比拟小就开始接触的人来说,的操作越来越简单,越来越人性化。简单,就会吸引孩子。2.是可控的,在很多地方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控制到达你想要的结果。3.游戏可以反复重来。这意味着我可以犯错误,我犯错误的代价是非常小的,我犯了错误可以立刻再来一遍。就这一点,我要说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在生活里有多少事情是可以重来呢?,当你犯错误了,你改一遍,改两遍,改三遍的时候,你的老师和家长可能都不耐烦。你错了好几遍,大家就不太容易
13、允许你继续错了。很多小孩,一遍两遍写错字,父母就会吼出来了。在本子上写字,写错格子父母就会有严厉的批评,或者不耐烦的提醒。可是在和网络游戏里,孩子犯错误,重复无数次,没有人会不快乐,没有人不允许。你可以重新再来。4.打游戏可以让人获得成就感。只要你参与到游戏中,你就可以得到分数。只要你努力玩一会儿,你就可以过关。打通几关之后,你会得到更多的分数,好的装备。这些成就感很重要。为什么我说这个成就感很重要呢?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因为现在的小孩子在家里面成就感很差,很缺乏成就感。有多缺乏?有一个咨询的家长跟我说,我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孩子来做,他只要把考试考好就可以了。家长说的是孩子很轻松,什么都不用干,她
14、很自豪可以让孩子没有所谓的生活负担或者压力。可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一个人什么都不用做,也意味着他什么功绩、苦劳都没有,什么存在感都没有,他的价值感太低了。也因此有的大学生会说,打游戏的那点可怜成就感吸引着我。对,虽然打游戏的成就感很低,但它很重要,几乎是孩子的唯一的、能够快速获得的、确定的成就感。而且获得了一定的分数,成为了一定级别的玩手之后,会有人羡慕他,会有人向他请教,后续的成就感还是会源源不断地来的。在这个故事中,我跟孩子和他的父母探讨、分享了他玩游戏获得心理的收获。而实际上,在家庭里面,父母虽然做很多的努力,但在这些方面很难满足孩子。小明的父亲很忙,整天朝九晚九的生活。回到家里之后,
15、里还会有几千个微信信息需要看,其中有一些还跟生意有关。妈妈呢?专职的家庭主妇,因为自己不在工作,所以对孩子有非常大的期待。这样的一对父母,从内心深处希望孩子开展的更好,可是从现实中他们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却难给到小明这个年龄阶段特别渴望心理上的一些支持,满足孩子心里对成就感的需求。现在的孩子们的生活,在小明的父母看来是很容易的,可是在小明看来这样的生活却不容易,甚至还很辛苦!这就是两代人的不同的处境,不同的理解也会导致不同的应对。案例二:大伟的故事另外一个故事。大伟今年5岁,他还没有到玩的时候,可他每天玩的就是iPad。奶奶带着他,他最安静的时候就是玩iPad。奶奶一方面担忧他眼睛看坏了,一方面
16、又惊讶地发现孙子非常聪明,因为玩iPad特别溜,能够自己找到很多游戏,找到很多音频、视频自己去看。而他的父母,和小明的父母同样担忧,因为他那么小,是不是就网络成瘾了呢刚刚说的小明故事,小明已经初三了。也许小明的5岁也是类似大伟这样一种生活。父母太忙,没有时间高质量陪伴孩子。那么对孩子来讲,怎么样能够更好开展呢?老人照顾吃,照顾穿,可是在玩的时候,老人就没有时机更好去照顾他们,因为还要作其他的事情。而老人照顾孩子的时候,又怕孩子跑丢了,又怕孩子摔倒了,又怕孩子登高摔下来,各种忧虑。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要非常小心照顾。因此,无意当中给孩子拿起iPad的时候,孩子自己去玩的时候,安安静静、安安全全地玩时,这就变成了在辛苦生活当中一个相对安全的 HYPERLINK /psych/action-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