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汪民副部长电视 会议讲话 贯彻落实电视 会议上的讲话 (代拟稿)国土资源部汪民(2023年7月19日) 同志们: 经国务院同意,今天,国土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贯彻落实电视 会议。6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6月14日印发的决定,是新时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开展的重要里程碑。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开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把新时期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刚刚,张少农同志传达了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最新批示精神,希
2、望大家深刻领会,认真抓好落实。刚刚,国家气象局xxx副局长、四川xxx副省长、XX省xxx副省长、贵州xxx副省长为大家介绍了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主要经验和下一步工作安排。讲的都很好,我深受启发。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参考。 一、充分认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我国是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加之近年受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地震和工程建设活动等因素影响,防范形势十分严峻。1998年以来,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2.9万起,造成13925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财产损失618.54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1.4万起,造成6293人死亡失踪。地质
3、灾害已经成为我国除偶发特大地震外的第一大自然灾害。特别是202322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局部地区前旱后雨,瞬时暴雨,持续强降雨,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群发,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0670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382起,2246人死亡、669人失踪、53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3.9亿元。地质灾害灾情之大、伤亡人数之多、损失之沉重为历史罕见。 面对严峻的防治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着广阔人民群众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防灾经验,特别是在群测群防、搬迁避让、临灾避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地质灾害防治
4、事业,大家同心协力,努力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取得长足进展,防治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质灾害防治法规、规划体系逐步完善。2022年国务院公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土资源部随后制定公布了一系列配套规章、标准性文件及相关技术规程。29个省 (区、市)相继出台地质灾害防治地方法规或规章。建立实行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报、危险性评估、建设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防治责任认定等法律制度,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法制保障。逐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三峡库区、汶川、玉树地震灾区、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区等重点地区还编制实施了地质灾
5、害防治专项规划。 二是地质灾害根底调查开始起步。先后在2023个山区县开展了1:20万的地质灾害调查,初步查明24万处隐患点。开展汶川地震灾区等重点地区县(市)1:5万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为科学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和灾后重建提供了依据。 三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立。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3个市、1265个县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共建立专业监测点300多个,群测群防监测点2023万多个,在三峡库区还建立了崩塌、滑坡专业监测网络。初步建立起专群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部、省、市、县四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应急能力不断提高。 四是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6、有所增强。开展农村地质灾害防治万村培训等集中宣传培训活动,加强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广阔群众防灾意识、临灾自救互救能力不断增强。开展以“十有县、“五到位、“五条线为抓手的基层地质 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共建成“十有县866个,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在组织、规划、经费、预案、制度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和应急处臵中,逐步推广采用全球定位、遥感、无人飞机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自动监测报警装臵。开展复杂山体成灾机理、滑坡早期预警等重大课题研究,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五是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取得成效。国家设立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2022年以来,对306个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进行
7、了工程治理,地方各级政府对43.05万人实施了搬迁避让。三峡库区 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按期完成,连续8年没有因地质灾害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保证了三峡水库建设和运行平安。汶川地震灾区震后地质灾害防治任务根本完成,玉树、舟曲灾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正有序推进。 六是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深化。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与建设、铁道、交通、水利、气象、旅游等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协调联动得到了加强,共同防灾责任机制逐步形成,重要交通干线、山洪影响区、旅游景区、重要根底设施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得到加强。建立了地面沉降防治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长三角地区、华北地区建立了地面沉降区域联防机制,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合作进一步
8、加强。 七是地方党委、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进 一步加强。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许多地方建立防治工作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防治责任。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坚持每年由省政府组织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年度防范、治理工作。江西、湖北、广西等地积极推进防治队伍建设,分别成立了省级应急办公室、应急中心等。四川、云南、陕西还想方设法加大防治工作投入力度,四川、云南从今年起,每年投入2023亿元用于地质灾害防治,XX省政府组织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其中纳入搬迁方案的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就将达60万人。广西梧州、江苏镇江等地还积极探索引入社会资金用于地质灾
9、害防治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减灾效益。各地还在隐患排查、搬迁避让、群测群防等方面创造了很多可借鉴推广的珍贵经验。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自1998年以来,全国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6300多起,成功防止了33万人的伤亡,减少经济财产损失60多亿元。其中202322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166起,防止人员伤亡2023万人,防止直接经济损失2023亿元,是成功预报、防止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多的一年。在地质灾害防治战线,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英雄模范。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 极端天气事件,
10、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等,在今后相当长时期里地质灾害仍然是我国一个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地质灾害的隐蔽性特点,现在仍有一些隐患未被发现,遇有强降雨、地震及人类活动扰动等,随时都有可能形成灾害。由于地质灾害的复杂性,有些已发现的隐患点危险状态难以准确把握,有的可能随时加剧导致灾害,现有的技术手段还做不到精准监测隐患点内部应力集聚、传导动态变化过程,灾害发生情况可能与调查预测的成灾模式不一致,防范难度更大。由于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不可能做到对所有的隐患点都实施专业监测,只能采取群测群防,群测群防虽然在我国是行之有效的防灾监测手段,但也极易受到工作制度、责任心以及其它偶然因素的影响,其科技含量和有效
11、性还需大大提高。在防治工作中也还有一些做的不够的,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质灾害根底调查还比较薄弱,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调查工作还没有实现动态化,对一些复杂山体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等研究不够。二是基层防治机构不健全,专业技术力量匮乏。多数市、县还没有专门机构,专业人才匮乏,应急体系尚未全面建立。基层群测群防工作,还存在组织领导不够、经费投入缺乏等问题。三是防治资金普遍不是。对一些复杂山体的崩塌、高速远程滑坡等缺乏必要的地质勘查工程,一些变形明显、危害较大的隐患难以及时消除。对一些必须实施搬迁避让的危险区,由于缺乏专门 经费或补助标准过低,难以及时搬迁。四是有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防灾
12、责任未完全落实到位,协调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快速推进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首先,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批示中,屡次强调要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平安放在首位。地质灾害防治是守护生命、守护家园的“生命任务,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平安,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形势下
13、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防治工作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维护好、实现好、开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平安的地质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的根底和前提,也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条件。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专门提出,要“提高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加快建立灾害 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和应急救援四大体系,加快实施搬迁避让和重点治理。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地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对滑坡、泥石流等重点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实施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示范,开展重要城市和
14、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时消除灾害威胁,为人们提供稳定、平安的生产生活条件,对保障城乡建设的顺利实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开展都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三,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强化社会管理和提高公共效劳能力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做好减灾工作,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公共效劳的重要组成局部。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平安的威胁也在增强。地
15、质灾害不但会给当地经济开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还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因此,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防治地质灾害,切实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平安,保障经济开展成果,防止因地质灾害造成社会动乱,群众情绪不稳的局面,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开展。 二、进一步明确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方针任务 在新的形势下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个环节,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治理体系、应急救援体系为核心,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在工作定位上,要融入全局、科学谋划。主动效劳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认真处理好开展与稳定的关系,努力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经济社会开展相协调、与城乡区域建设相结合、与应对气候变化相适应,努力实现从被动救灾向主动防范转变。 在工作部署上,要统筹兼顾、有序推进。坚持近期与长远结合,重点和一般兼顾。既要大力加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有效躲避灾害风险,又要切实提升应急处臵、灾害救助、恢复重建水平。既要大力加强西南、西北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防治,又要切实推进东部经济兴旺、人口稠密区的地面沉降等缓变形地质灾害防治。 在措施手段上,要多措并举、专群结合、综合运用。坚持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