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质文档加强社区法治建设的思考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作了重要部署,这对于坚决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开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直接的重要意义。作为社会根本单元的社区,法治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作为社会细胞的社区,法治对于社会良性运作的积极作用无可替代。当前社区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通过积极推进社区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社区的各项社会管理逐步走上了
2、法治化管理轨道,社区干部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尽管如此,当前社区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缺乏。社区领导班子运用法治思维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不夠。一些社区社会事务管理工作还停留在人管人的思想意识上,造成了一些社会事务管理工作的无章法,社会管理效果不佳。个别社区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民主作风和法治观念不强,因而在社会管理工作中时常发生一些与居民群众之间的矛盾,进而影响了依法管理和民主自治建设工作的开展。居民群众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法律意识淡薄。经过30年来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广阔居民群众根本上学会了用法律解决与自己生活、生产相关的矛盾纠纷。但是,还有一些居民群众缺乏法律知识,往往是信上访不
3、信法律。如果不加强对居民群众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正当合法权益的意识培育,大力提高基层群众的法律素养,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将难以推进。基层的法律效劳与支持系统缺乏。当前一些社区居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强和一些社区干部不能很好地做到依法管理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基层的法律效劳与支持系统严重缺乏,法律效劳不到位。目前,社区的法律效劳在工作机制、人员等建设上还没有真正到位,虽然有些基层法律效劳所在社区建立了法律效劳工作站,但社区往往是法律效劳工作站有牌无人,名存实亡。尽管司法行政单位采取了许多工作措施,在基层建立了法律援助、法律效劳等站点,但由于基层司法所人手不够,往往远水解不了近渴,无专人与群众面对面地开展法律
4、宣传、提供法律帮助。居民群众只通能过一些法制宣传资料了解一些法律条文,而熟悉法律、系统地掌握法律知识的几乎没有。同时,由于基层法律效劳工作机制建设的不到位,居民群众在法律效劳、法律咨询与法律保障上得不到有效效劳,居民群众往往为了很小的纠纷而消耗了太多的精力、财力和时间。如果基层法律效劳工作建设能在基层真正落实,将能切实地维护广阔居民群众的利益,带给群众最真实的好处。加强和推进社区法治建设的对策社区建设只有走法制化的轨道,才能够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取得实效,发挥社区法治建设在社区建设中的引导、标准和保障作用。建立居民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网络体系,畅通诉求解决的渠道。为促进社区进行有序管理,保障广
5、阔居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必须注重群众的利益表达。一是成立居民群众维权中心。成立权利与义务明确的居民群众维权中心,负责集中研究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在维护特定群体合法权益、制止和查处不法侵害行为、帮助和解决受助对象实际困难上发挥作用。二是探索建立居民群众诉求代理制度。对群众反映超出社区职责权限、应由上级部门解决的矛盾纠纷,建立由民间自治组织、基层部门代替群众到有权解决部门协调解决的代理制度,引导居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三是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完善基层组织重大决策听证、听证会后的意见反响、督查制度,建立快速解决矛盾纠纷的合力调解处理、综合绩效考评机制,把问题“解决率作为衡量政绩
6、的指标,使广阔群众能够有效地参与政治利益表达。四是建立群众民主监督机制。以党风廉政建设评议、工作作风评议、依法办事纪律评议等活动为载体,加强群众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广阔群众参与民主监督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基层自治组织的工作透明度,畅通广阔基层群众进行利益表达的渠道。加强社区法律效劳工作,推动基层法律效劳一体化建设。在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加强法律效劳建设,为广阔群众提供快捷方便的法律效劳。一是建立律师事务所与基层法律效劳所挂钩合作制度。引导、组织律师事务所与法律事务效劳所开展挂钩合作、业务交流研讨,加强法律效劳理念和资源的互补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上下联动、优势互补、方便快捷
7、的基层法律效劳体系,提高社区法律效劳水平。二是建立完善法律援助一体化网络。建立法律援助工作与基层法律效劳工作和人民调解工作的衔接配合机制,实现基层法律援助资源使用效果最大化;将城乡一体化救助体系中所有救助对象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建立经济困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应援尽援。深入推进基层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广阔群众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意识。全面把握社会改革开展对基层法治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把增强广阔群众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意识作为推进基层组织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宣传教育工作要取得成效,必须恰当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特别是司法、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普法规划,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真正做
8、到法治教育入户到人,提高社区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法制意识,减少违法犯罪。一是培育群众普法人才。建立街道普法宣讲团,县(区)司法局、普法办承担指导、协助法律宣讲队伍的培训工作,解决社区普法师资困难的问题;认真开展好各类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活动;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和法制宣传月为载体,充分利用播送、板报、横幅、散发宣传单、设立咨询台等形式,大力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活动;健全街道干部、社区干部的法律学习宣传、年度考核制度,从根本上打牢社区干部的依法管理意识。二是强化普法保障机制。将普法工作经费纳入街道财政专项预算,并根据财力情况逐步投入;完善社区普法考核、监督鼓励制度,实行评先创优一票否决,保障基层普法工作不走过场,取得实效。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密切与新闻媒体协作,及时传递与广阔居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普法动态;开辟普法专栏,将法制宣传与法律效劳、法律援助案例相结合,强化媒体法治宣传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使广阔群众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关注转变。四是因地制宜地推进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法治作品创作,因地制宜地搞好专群结合的法治文艺演出、法治书画诗词摄影展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建立与社区环境协调、与生态融合的法治文化广场(街、馆),拓展法治文化阵地;开通法治短信,制作普法台历、折扇等,与广阔群众生活融合创新法治文化载体,通过法治文化传播提高广阔群众法治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