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美的读后感10篇谈美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120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2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谈美读后感(一):诗性中谈艺术书的封面颜色排版有简洁的美,只是翻开后看到的绘图多少让人失望和不舒服。作者的内容和写作风格不管怎么都不和绘图相搭,一下让人有些挫败。虽说局部是理论的东西,但还是保存一种诗人的气质在文字间。恰好读此书时在穿插人间词话看,相信作者也是在此书里找到一些灵感和寻思。通篇谈美最终落脚点还是对人生和人心的修养。用一种更纯粹的眼光和角度来发现和赞叹美。谈美读后感(二):拜读4个小时看完这本书,做了目前为止
2、最长的读书笔记,翻到最后一页1932年,顿时石化,真是经典文字的影响力超越时间。发现居然是一本对艺术和设计有具体指导意义的方法论类图书 后半局部操作性极强 十分具体 前半局部根据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辩证的驳斥也是对进入美学相关行业的人员的提醒与纠正 适合反复翻来思考通篇总结 比之前看过的某些日本设计师翻译后的设计方法类的图书相比 那些真是弱爆了 这本参考性很强 而且更贴近国情 有些局部 像我这种仅有中学古文根底的人看来也仍旧感到受益匪浅 不禁赞叹当年的语文课本里面节选的内容真是太有水准了 文字平实 对一些问题态度还是很小心的 所以容易被人接受 在临走前两个月时间翻到这本书 真是冥冥之中的万幸
3、。谈美读后感(三):对美的欣赏是一种智慧期末上自习劳逸结合的看完的一本书,民国大师的小品文果然不错,不到十万字把美啊艺术啊谈的很是透彻。慢慢走,欣赏啊。生命中美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欣赏可能是用心去感悟,而不是单纯的用知识去考据与批评,对艺术的欣赏更多的是一种智慧吧。看完感觉自己对美的认识又提高了许多,觉得自己更好看了呢,哈哈。朱老说人生应该严肃与豁达兼具,看来自己还是豁达有余,严肃缺乏啊。读书摘抄:一言以蔽之,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但凡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
4、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好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生活,也未尝不是一种缺乏。谈美读后感(四):善于生活者,不让一尘一芥阻碍生活的和谐。20232228#每日阅读#谈美朱光潜 主题:美学 哲学 读书心得:这本书很美,不止是语言美、文字美,从中可以感知作者朱光潜心思细腻,步调缓慢,灵魂深邃的大师。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厉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去。
5、我们对待具体的生物或者物件时,可以划分为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但是,我们通常欣赏不了日常接触的事物,因为我们持有的是实用的态度。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美感经验既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往复回流,1.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返照。比方:庄子在悠游时会很自在开心,看到鱼在水中自在游行也会很开心。2.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比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美感与快感有区别,快感只是感官本能出发,满足自身欲望;美感与实际活动无关,只欣赏事物本身。 美
6、感与创造有莫大的关系,作者从创造与想象、情感、格律、模仿等主要以诗歌为例,又帮我复习了一下唐诗宋词。 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結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开展。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与另个人在另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的。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善于生活者那么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阻碍整个生命的和谐。谈美读后感(
7、五):脱离现实的美脱离现实用途才叫美。在欣赏艺术的时候去掉对内容的解读、对利害得失的思考,把艺术品和实际人生拉开距离,就能发现这种美。美感是脱离了用途之后的记忆表现形式。美的沉思一书认为,美感来自人类遗传中对物品的记忆,抽象的符号蕴含着物品的形状记忆。 美学也建立在人性的根底上,美感产生在以人的经历为根底,却保持一定距离的艺术品上。例如神话、绘画。剥离物品的形象和用途,美感就呼之欲出。解读科技产品的设计之美,往往最难的是跳开实际用途。例如把不同的 当作一个雕塑去欣赏,这样才能选出最好的模型。软件的界面也要先跳开实际用途,不考虑实体还是虚拟,这样才能设计出最美的软件。解读建筑之美。哥特式建筑为什
8、么美,是因为和现实的民居明显拉开了差距,让人从这种几乎在现实中不存在的建筑形式,感受到自己回到童话世界中。因为每个人在小时候,看到的都是巨人、巨大的建筑。随着我们越长越大,在视野里这些巨人、巨大的建筑物就在生活中消失了,巨人变成了和我们一样大小的人,巨大的房屋变成了蜗居。而艺术恰好又复原了这种记忆。解读摄影之美。现在摄影技术非常兴旺,但往往能打动人的是那种从正常视角无法获得的画面,例如航拍,微拍。而绘画作品,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呈现出格外珍贵的美感。这也是近年来无人机拍摄的作品深受欢迎,屡获大奖的原因。合理的距离产生美,需要主动去调整观察世界的距离。谈美读后感(六):慢慢走,欣赏啊首先想说这本
9、书的质感真的很好,让人想在一个阳光温暖的下午静静地看,书里的插图配的也很文艺。书很薄,100来页,我读了很久,朱光潜的文字很有意思,他的论据善用比喻,总能把日常生活的现象看出另外的趣味,比方他在第三节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中语言幽默地提出了他的看法。书中也有一些专有名词,不过解释的都很通俗易懂。即使这样,看这本书还是要在安静的环境中看,不然被外界打搅很难领会作者的意思。我认为朱光潜是很睿智的艺术家,“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正如他在最后一章向我们阐述的“善于生活者那么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介阻碍整个生命的和谐。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人生的严肃主义。在这本书中不仅
10、可以学到关于美感和欣赏的技巧,更多是做人的态度 ,如何“诗意地栖息。前一半文字是在谈美感谈欣赏。告诉我们审美要靠直觉,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它像什么,它是什么,不要与实物体作比较,也就是艺术高于生活,提醒我们要在“要在艺术品或自然美和实际人生中维持适当的距离第三节便提到审美的技巧: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帮助我们实现美感经验,人将美好的愿望付之于物,物又反射在人给人以鼓舞,往复回流之后印象更加深刻(古松高风亮节的形象)美感和快感的区别在于:快感的为满足某种需求的,是实用的,是体验滞后的;而美感是直觉,无目的的,是伴随着你欣赏它。美感和联想的区别:“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不免带有思考,在美感经验中
11、我们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色意象上。告诫我们审美要专注,要沉迷,不要过分地分散思想。“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我们常常感觉到某些艺术家像孩子一样,不食人间烟火。游戏和艺术是有很多相通点的,创造者的心是很纯洁的,是将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全局尽管荒唐,而局部却仍须合理;都有移情作用;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抚慰情感。所以要求艺术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创造要富有情感,要在模仿前人的根底上打破格律。最后强调灵感,读书破万卷就是功夫要足,下笔如有神就是要有灵感。最后想说这本书绝对适合深深品读,朗读背诵其中精彩的片段。除了审美之外,还可以看到他如何巧妙地论证。谈美读后感(七):谈美美是时间的见证力文/
12、苏听风书的最后一页写:1932年夏,莱茵河畔。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是一个晚上的十点钟。我每天捧着它在小书桌的小台灯下读二章,一本只有9万字的书,却读了一个星期。83年前写下的文字,在经历着几近一个世纪的沧海桑田后,依然能有一种穿透力和亲切感。书名叫谈美,在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什么是美呢?读完之后我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能答复的清晰的答案。于是我在读完它的夜晚,决定到楼下转一转。下过雨的夜晚,四处被清洗一新,路旁的的树木吐出了新叶,山上的青蛙一片欢鸣,轻风拂过耳畔。在哪一瞬间,我觉得空气里带着甜味,竟而就想到了美。是的,我感觉到了美。这也正应了说文解字里对美的解释。美,甘也。也就是说,我们感觉到甜的事
13、情,它就是美的。朱光潜先生在书的序言中说,在这里我就只是向一位亲密的朋友随便谈谈,而所谈的无非是如何“免俗,如何“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象方面。 先生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已是当时我国美学界的泰斗级人物,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而他却以这种谦卑的温和的态度来谈一个看似高深的话题。以光潜先生的这种学问的来说,他应该是极容易就能提出何为美,何为不美的。他也更加有资格来指出一些不美的人和事的毛病出现在哪里,但是他都没有这样做。他只是以一种平和地讲述的方式来说他认为的美。他在书中也不曾有一丁点的强制你一定要同意他的观点的想法,这种豁达和通透我倒认为是一种自信的美。比方他在书的第一章就说,庭院中的
14、一颗古松,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种实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学家的客观角度,如植物学家,另一种那么是以美学家的角度去观察。在三种不同的角度中,实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这颗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而科学家所想的那么是这颗孤松的年龄,属类等,这两者都在无意间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业,学识等联系起来,都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联系的各种事物上去,但是美学家那么是把古松独立于自我之外,从第三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觉去体味。在接下来,先生开始以美感与快感、美感与联想、美感与自然来阐述。所传达的中心思想也完全都是开头所说:“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象方面。这几章
15、通读下来,所能感到的是美不光是一种表象的存在,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如书中“美与自然这一节中所说:“美感是什么呢?从积极方面说,我们已经明白美感起源于形象的直觉,而这种形象是孤立自足的,和实际人生有一种距离,我们已经见出美感经验中我和物的关系,知道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交感共鸣,才见出美的形象。光潜先生在这本书的后四章从不同的维度来说创造,分别为创造的想象、创造与情感、创造与摹仿,还有最后的天长与灵感。倒是十分喜欢先生在这些篇章中提到的:过一生生少在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有的美点。他说:“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
16、怎样情趣,便出现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风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这样一番话,对我们这些写作者来说,这段话也是一个极好的指导和共勉的作用。整本书在一星期的晚上通读下来,看似是在一篇一篇的谈美,读完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顿悟,这是在说美,也是在说一种人生态度,如朱光潜先生一直所奉行也是在书中提到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生活所遇到的困境以及现实中的迷惑,你得跳出现世的层面,以第三者的态度再来审视一番。大概就可以得出朱先生所说的超出意外,得其环中的道理。如果领悟到生活与人生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应该就是可以更平和更认真看待美这一说了,也就是先生在书的开篇说到的所谈的无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