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农业发展与循环经济.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1176541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农业发展与循环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3年农业发展与循环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3年农业发展与循环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3年农业发展与循环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3年农业发展与循环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3年农业发展与循环经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农业开展与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到达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开展目的。它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开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本钱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而农业循环经济那么是要遵循“4r原那么: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k)的行为原那么来指导农业生产,开展国家经济的根底产业,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开展。 一、循

2、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开展的必然选择 1、我国国情决定我们必须推行农业循环经济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且我国农业人口多,同时,农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资源输出会更加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农业的有限资源将加速耗竭。农业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开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开展模式,强力推行循环经济。 2、农业生产现状迫使我们必须推行农业循环经济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变,与现代工业的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农业机械,

3、施用化肥、农药,使用石油燃料、塑料薄膜,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平安性受到影响,农机具。石油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大气的污染。养殖业的迅猛开展造成了畜禽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上述问题如不尽快予以解决,将严重阻碍农业可持续开展步伐。因此,必须尽快强力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3、国际经济开展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推行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参加wto后,市场的国际化要求我们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们的农业只有顺应世界经济开展潮流,开

4、展循环经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为追赶国际经济开展领先水平,我们必须在推行循环经济上下大功夫、苦功夫。作为国民经济根底的农业,更应强力推行循环经济。 4、农业的自身特点推动我们必须推行循环经济第一,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循环经济开展模式。第二,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最贴近,人类处于食物链网的最顶端,是自然的一局部,参与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这为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开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第三,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开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

5、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效劳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部门间的“天然联系、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根底。如此,我们更应强力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二、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明确两个根本思路 循环经济作为生态保护型经济,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明确两个根本思路: 1、要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农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 2、要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

6、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开展,引导资源消耗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 三、推行农业循环经济应坚持并灵活运用“4r原那么 1、减量化(reduce)原那么农业上应用减量化原那么最科学、灵活的方法就是“九节一减: (一)节地。选用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生产同样重量的农产品,土地可大大减少;推行间(套)立体栽培先进技术等,提高复种指数。 (二)节水。大力开展节水农业,推广先进实用节水技术。 (三)节种。种子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种子,农民科学用种如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抛秧技术和农作物营养土(钵)育苗小苗移栽等先进技术。 (四)节肥。科学施肥,推介生态有机肥,递减化肥用量。 (五)节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严

7、禁生产与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过量用药,大力推广综合防治、生物防治方法,大力开展沼气,用沼液代替农药,运用生态良性循环方法来吸引和繁殖各种鸟类,防治病虫害,采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六)节电。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的节电技术、设备、产品、工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节约广阔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用电。 (七)节油。农业机械和农用运输设备中推行节油技术。 (八)节柴(煤)。推广先进实用的省柴灶和用农作物秸秆、稻壳、木屑。竹屑废料加工的清洁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煤技术。 (九)节粮。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畜牧提高养殖业的肉料比,节约粮食。 (十)减人。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减少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 2、

8、再利用(reuse)原那么坚持并灵活运用再利用原那么,就必须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再利用原那么的要求,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成分分析,开发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 3、再循环(recycle)原那么运用再循环原那么,大力开展“白色农业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开发微生物资源,可以缓解能源与环保的矛盾。 4、再思考(rethink)原那么运用再思考原那么,就是要着力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平安优质农产品。 四、面向循环经济的农业可持续开展模式 1、以生态农业建设为根底、开发无公害

9、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开展模式综合生态农业是困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应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开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自主)的原那么,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开展、到达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三大效益的统一。它既是农、林、牧、副、渔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开展的现代农业。以生态农业建设为根底、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开展

10、模式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实践意义,应大力提倡。 2、以有机农业建设为根底、开发有机食品(产品)为目的、开展有机产业为手段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开展模式开发有机农业、开展有机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稀缺资源、开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的需要,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效防治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开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生态省、开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建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跨越式开展、打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有机农业在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防治上较彻底,开展有机产业与循环经济理念根本一致,可跨越式地开展循环经济。因此,应全力推动以有机农业建设为根底、

11、开发有机食品(产品)为目的、开展有机产业为手段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开展模式的应用。 五、保障措施 1、制定相关法律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开展的政策、法律法规。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开发平安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同时要制订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上采取经济鼓励措施。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大科技创新,研究多种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表达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对现已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尽快摸索出农产品反复加工、深加工的模式与技术;还要加大对白色农业的研究开发力度,进一步开发微生物

12、资源。 3、大力宣传,着力培训一要加强宣传,形成共识。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开展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开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二要加强培训。推广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必须对农户进行培训,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其切实掌握要领,才能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4、部门联动,同心协力农业循环经济涉及多个政府等部门,是国家整个循环经济中的各个主体系统。各部门必须联动,全力以赴,统一步调,同心协力,整体推动,努力形成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量上是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有机体。使资源得到最正确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 第8页 共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