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粮食安全气候变化与粮食产地转移.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1179196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粮食安全气候变化与粮食产地转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3年粮食安全气候变化与粮食产地转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3年粮食安全气候变化与粮食产地转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粮食平安:气候变化与粮食产地转移收稿日期:2023-02-18作者简介:周力,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金工程:南京农业大学自主创新重点研究工程编号:KYZ202303;中央高校根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KYT202305。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基于1985-202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气候变化对粮食种植规模与单位产量的作用机制,进而分析了产地转移对国家粮食总供应的影响。结论说明:中国的稻谷、小麦、玉米产业正分别向黑龙江、河南、内蒙古等气候资源匮乏地区转移或集聚;粮食产地转移的主导因素在于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畜牧业、农业与非

2、农的本钱收益比拟,而气候变化因素仅处于附属地位;基于规模效应、收入效应以及回弹效应的作用机制,东北三省、河南、内蒙古等地区的增长潜质往往优于其他地区;落后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生产与政策本钱,往往要低于兴旺地区保存粮食生产的时机本钱,粮食生产向欠兴旺地区转移应具有可持久性。粮食产地转移过程中,并未呈现粮食供应平安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中国应该在气象预报、水利设施、抗灾能力、中低产田改造等方面加大投入,摒弃区内平衡的传统观念,在全国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并辅以国家粮食储藏战略应对特大灾害的供应风险。关键词 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粮食平安;产业集聚;农业产业平安中图分类号 F062.2文献标识码

3、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2307-0162-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23.07.02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产业区域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历史上长期“南粮北调的局面已告结束,代之而起的是“北粮南调,一些原来生产条件较差的北方低产地区,正逐步崛起为新的商品粮生产基地1。值得警惕的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农业病虫害的发生程度都可能逐步加剧,这势必增加了我国粮食产业可持续增长的风险。假设如此,粮食产业向气候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集聚,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粮食生产的总供应水平,扩大粮食产量的年度间波动,并进一步加

4、剧国内外粮食市场的不稳定2。有学者认为,粮食调进省份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对于粮食缺口的拉大也不能任其开展,而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充分发挥粮食生产优势,逐步提高粮食自给水平3。但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技术变化等宏观背景下,中国粮食产地转移往往是农户理性的经济决策,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表达4。试问,假设以国家粮食总供应稳定增长为目标,中国粮食产地转移过程中,是否存在“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基于此,本研究将重点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种植规模与单位产量的作用机制,进而探讨产地转移对国家粮食总供应的影响,以农业可持续增长为导向,探索长期的、稳定的粮食政策与战

5、略选择。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中国粮食作物种类多、分布广、地域差异大,主要粮食作物以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大豆等为主。从七大经济地区划分来看,华北、东北、西北的粮食产量不断上升;华东、华南不断下降;华中所占比重变化不大5。中国是世界种稻最早、产稻谷最多的国家。2023年稻谷播种面积2 924万hm2,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7.38%。受水资源约束,中国的稻谷产区主要集中于气温高、降水多的华中和华东地区,近年来,稻谷生产区域布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华东地区产量骤减,由1985年的30.00%下降至2023年的23.58%,而东北地区产量剧增,由1985年的3.62%上升至2023年13.

6、56%。总体看来,稻谷产业集中度有微量下降,前4大产地作物产量占总产量的份额总和CR4由1985年的44.34%变化为2023年的42.66%。中国小麦生产广布全国,以黄淮海平原及长江流域最多。目前,小麦产区主要集中于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近年来华中地区产量迅速上涨,由1985年的22.56%上升至2023年的30.10%。2023年,小麦主产区排名前4名的省份为河南27.13%、山东18.09%、河北10.87%、安徽10.38%。近期,河南、安徽等地区小麦产量显著提升,中国小麦产业格局变迁主要表现为产地集聚,CR4由1985年的54.52%上升至2023年的66.47%。中国玉米产区主要集中

7、于东北、华北地区,近几年,东北地区生产份额由1985年的25.90%上升至2023年30.70%,华北地区由1985年的18.96%上升至2023年的22.35%。2023年,玉米主产区排名前4名的省份为吉林12.55%、山东11.38%、黑龙江10.98%、河南9.73%。中国玉米产业转移现象也比拟明显,山东、四川等地区产量逐步下降,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产量不断上升,总体看来,玉米产业集聚水平有微量下降,CR4由1985年的46.82%变化为2023年的44.64%。从气候条件来看,中国降水量较丰沛地区为华南、华中、华东等区域,降水量较少的区域为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气温较高的为华南、华中、

8、华东等地区,气温较低的为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综合看来,华南、华中、华东、西南地区的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气温较低、降水较少。中国是世界上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灾害种类多,受灾面积广,成灾比例大。中国巨大的粮食灾损主要是由自然灾害造成的,并且中国的自然灾害又极为频繁,已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6。1985年以来,中国水灾最为严重地区集中于华中地区,最大规模的水灾发生于2003年7月的夏季淮河流域,仅河南、安徽、江苏3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就到达390.5万hm2绝收79.8万hm2。中国旱灾主要发生于内蒙古、黑龙江、河北等省区

9、,1985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旱灾发生于2022年的黑龙江,当年夏季,黑龙江省气温异常偏高,仅次于2000年排历史第二位,降水异常偏少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一位,全省13个地市、64个县市均不同程度受灾,受旱面积达712.89万hm2,直接经济损失164.46亿元。2 模型与变量2.1 计量模型设定粮食产量是种植面积与单位产量的乘积,本研究将基于产业集聚理论与投入产出原理,分别分析气候变化对粮食种植面积与单位产量的影响机制,以期为稳定粮食供应提供政策佐证。2.1.1 粮食种植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粮食增长中心的转移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受自然、生态条件的制约,转移的范围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界限,但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如塑料薄膜的应用、耕作制度的改革、新品种的推广等,这种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另一方面受价格、本钱、利润等因素的推动,转移存在趋向低本钱或高利润地区的现象1。粮食产地格局变迁的影响因素既有农业内部因素、也有农业外部因素。以水稻为例,各区域水稻生产相对于替代作物净收益的差异是导致不同区域水稻生产布局变化的直接原因,而在局部地区资源约束条件、制度改革等因素也起到显著作用2。随着经济的开展,农民非农就业时机不断增加,非农收入及其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农民种粮的时机本钱不断增加5。此外,学界也开始关注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的相应影响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