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禁锢的头脑经典读后感10篇被禁锢的头脑是一本由(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被禁锢的头脑读后感(一):我们是为体制写作还是为个人写作?或者无奈也好,真实也罢。写作,之于这个时代,都一定会有他的背景,无论是以怎样一种方式去表达。这一切都是一种执着,没有好与坏。我们到底是为体制写作?为国家写作?为国家所要求的人们群众写作?还是为个人写作?为自己写作?为金钱写作?在奥兹的咏叹生死一书有过一段作为作家的思考,我有时也会带着这些问题去反省反思,是这样的吗?如果不是这样的?是怎
2、样的呢?(或会是怎样的呢?)对于集体的同一体制化,我更倾向于个人的特殊独立化,当然这有一个度,你不能“越度,不然就变成了怪物了(只能用怪物形容)。我们都是吃了药的人,但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吃了药,对,你吃了药,不要疑心了,不要东张西望,我们都一样!真的,都一样!让我们的大脑一齐爆炸吧!被禁锢的头脑读后感(二):一段悲催的历史一位大拿诗人写的一部纪实文学。这部1950年创作的代表作品应该为米沃什在30年后获得诺奖打下了扎实的根底。通过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内心世界的剖析,以及讲述了几位也是处境相同但用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方式的波兰知识分子故事,反响了那个年代以波兰为代表的几个中东欧国家的悲催历史。在两个
3、较为极端的政治形态交替的统治和管制下,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受到政治的影响,禁锢甚至是迫害。特别是对斯大林主义的诟病,进行了强烈的挖苦。但从一本波兰的禁书到获得诺奖,足够证明这本书的价值。当然这本书没有看其他小说那么轻松,充满着很多作者的分析评价以及主观观点,有些地方甚至有些枯燥,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口味。纪实嘛,本来现实就是生硬的甚至是残酷的,新年伊始品本硬书,练练牙口。 2023-1-6被禁锢的头脑读后感(三):试读第三章相比与一九八四的比较,我更喜欢波莱茨基的这段评论:“数十年来,读者忽略了被禁锢的头脑的文学性,反而一直将其作为了解波兰斯大林意识形态的唯一一本书来看待。不管怎么说,
4、被禁锢的头脑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论文,它所论述的人的心理问题比政治问题更多;论述人的性格比意识形态更多,本书更大篇幅地论述了哲学和历史哲学,而不是斯大林时期的编年史。匆匆读了凯特曼伪装一章,作者说,西方国家的居民完全没有意识到,数以百万计外表上似乎多多少少与他们相似的人,正生活在跟火星居民的世界一样难以想象的世界里。无论是谁,如果仅将某处媒体刊登的单调文章或某处发表的刻板演说当作衡量中欧和东欧国家精神生活的尺度,那么他就大错特错了。越是高级的、有主见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离伪装就越近,并将之视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游戏和获得最后胜利的途径。一旦时机成熟,他就不再伪装那个主流代言,而公开宣扬自己的异端邪说
5、。有意思的是,在文章的最后,米沃什进一步探讨:尽管这一切是病态的,然而如果没有凯特曼,人的心灵又会陷入更虚无的信仰危机。斗争也是坚持信仰的一个动力。而我深感遗憾的是,因为凯特曼,在这类国家里,人们的精力只能牵涉在内耗上,而不能自由地联合,光明地争论,在试错与平衡中到达纳什均衡。更甚者,思考的权利成了精英的专利,只有你足够敏锐,才能孤独地在这条路上行走。而后人,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这让我想到,儒家为何数千年来可以一统天下。最后说句题外话。听说,台版被禁锢的头脑是翻译为被禁锢的心灵的。被禁锢的头脑读后感(四):有如神助,更让我们绝望,可怜自己,憎恨自己,救赎自己!最快收到,从卓越网上,一看不能放
6、下,犹如当年读一九八四、哈维尔文集、动物庄园等等,醍醐灌顶,解恨解馋,痛苦不已!自己更是在体制的此山中,每每对照,毫厘不爽,这就是经典的精神,结构生活的力量,让你无处可逃,赤裸裸地呈现。记得有一句话说,如果文学(电影或歌曲等等艺术形式)把生活表现的太真实,太现实,人们无法面对,要去自杀。这本书就是这样,对于这个国家的人来说,对于一局部人来说,太直接了,让我们在新政后就读到这么一本书,“情何以堪?自己是体制而且是最正统体制的末端,虽然难以企及上峰,更无法揣摩圣意,但也最现实和基层地看到制度的运作和架构。犹记上学时,指点江山,和同学们争论,“这个国家会好吗?,有一个同学认为,“现在的事情都是撑着走
7、,这一撑又是十多年了,自己为了生活,安于现状,但精神不安,总觉的“撑着走难受,不是长久之计。另有人说是“百足之虫,僵而不死(红楼梦),其实都明白,就如皇帝新装,就差一个小孩和时间地点出现了,风起云涌,此起彼伏,有如烈火在地下运行,一旦喷突,将烧尽地面一起,连着我的野草(鲁迅),自己看书快乐,内心悲伤。自己“心灰意冷,或正忍受着痛苦,或觉得在任何别的地方都找不到希望“在繁忙的日常生活外表下,仍然会意识到必须做出的一种不可逆转的选择,也就是说,人或者不免一死,要么是肉体的死亡,要么是精神的死亡,或者通过服用穆尔提-丙“药丸,以那种由上方早已规定的唯一模式重生。人们看到的是一些赤裸裸的生存行为:吃、
8、喝、赚钱、做爱、生小孩,而看不到任何理想前途,感到人生缺乏意义)(米沃什)被禁锢的头脑读后感(五):关于身份的认知最近看了有关战争的几本书,几部剧,一些想法也就叫嚣着冲出来了。战争,背后有着大国的博弈,也有着小国的图存。仅以国土面积论,大国或许在地理资源上有着天然的优势,相对地,它自然也拖着沉重的人口或地域负担。但无论如何,对位于它们周围的小国来讲,即使是甜蜜的负担,也足够令人歆羡。因此,也就不自觉地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上去。于是,世界格局就形成了类似于几大帮派并立的情形,世俗世界,我们称为这些帮派为XX组织或XX联盟。当然,处在有形或无形战争中的众小国,往往不是被大国试探彼此的主战场,就是被熊熊
9、战火涉及,而基于其自身的实力和眼界,它们中有的惶惶不安,有的那么野心勃勃,有的只能试图寄希望于在夹缝中求得思想或立场上的独立,只不过,结果往往差强人意。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两大帮派在不同战略下的火拼。战略一:两个大哥首先冲上去较量,小弟们在旁呐喊助威敲敲锣边儿鼓,哪一方大哥胜了,这边的小弟们就英勇奔过去痛打对方落水狗。这是颇有古典味道的火拼场面。毕竟在当时,大哥的能力与担当还被看做是是否值得追随的江湖准那么,小弟们的结局尚有对半分的可能。战略二:两个大哥本人按兵不动,派出己方的两三小弟去对方那里寻衅滋事,试探对方实力与应对,如是者屡次,效果良好就果断抄家伙,效果不好那么伺机再战。这是现代时常被
10、应用的火拼范本。因为如果大哥鲁莽地冲上去,一旦败了,自己吐血三升不说,面子上也不好看,难保手下的小弟不与对方阵营眉来眼去;而如果一头扎进不知何时才能脱身的泥潭,自身实力也将大受损失,这样的惨胜,咽下去也是一口苦涩。不假设只派小弟先去斗斗闷子,有戏再徐徐图之,即使没戏,两个大哥之间也能把酒言欢,不损根本。这是何等的智慧!小弟,小国,只要你离不开事发现场,不定哪天就去做了炮灰。大哥,大国,盛名之下也有逐渐被拖垮的一天。除非你搬到小国寡民的新世界远远躲开,去做那极光下乌托邦的良民。被禁锢的头脑读后感(六):被禁锢的头脑和丧失的个性一不留神又是一本好书,看样子这个月收获太丰富了。此书可以与忍不住的“关
11、心相对应来看。不过想想此书写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真是颇为作者的洞察力吃惊了。 书名所指头脑,是指欧洲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份子。书中所阐述的是二战后东欧知识份子们如何一步步被苏维埃们所控制(指思想方面)。从而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当然也包括普通人。人们渐渐变成统一思想的集团了,独立的思想与个性被禁锢了,消失了。知识份子们要么自杀,要么进入体制。或者选择与作者一样流亡。 作者除了阐述了理论外,还举出了四个作家的例子(加上自己是五个了,只是自己没有直接写)。看得真让人触目,特别是其中一部石头世界(作者自杀)我还看过。而我们显然也经历过相同的事件,那就更让人感触了。其实这件事在所有集权世界中都在上演着。 不
12、过如果仅仅这样我也不会这样有想法。因为我突然想到当今社会,也许政治上的压迫已经大量减少了。可是另一种“压迫却越发沉重了,那就是物质至上与成功学。当今的人们与知识份了也许不需要为自由付出生命的代价,可是却因为金钱与物质而同样丧失了个性与思想。 我试举两个人物。索尔仁尼琴与李敖。两人都曾在集权政治的压迫下坚持写作,宣扬自由个性独立。而且都取得了世人的尊敬。我非常欣赏两个人的作品。但在压迫消失后两者那么选择不同的道路。索尔仁尼琴依旧坚持着自我的思想与个性,没有与当今社会合流,他晚年赞颂普京也是其思想的自然开展,并不是附合主流。而李敖,给我感觉已经成为了娱乐明星,甚至还与小发生八卦冲突。当然从个人角度
13、,我可以理解他的做法,他也只是人,而且他享受的自由的生活方式正是他自己努力争取的。可是从传达给旁人的信息来看,原来成功除了韩寒小沈阳外还可以这样。努力学习研究个十几年,成为大师和公共知识份子后便可以与漂亮的女明星们打情骂俏了。这实在让我无法与他的早期作品相联系。这是中国的特色呢?还是其思想与个性具有局限性。也许一个出色的团长却是一个拙劣的军长。 对抗强大的压力固然困难,可是对抗起功名利禄起来可难上加难。保持独立的个性与思想在集权社会比在当今社会更难。 这就是我所想到的。这也就是这本书在当今的新的意义。 被禁锢的头脑读后感(七):比1984更沉痛这是一本卓越的寓言小说,是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
14、得者、波兰著名作家切米沃什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名著,当时他已被迫离开祖国,踏上漫长的流亡之路。被禁锢的大脑中主人公皆有所本,从技术上看,它并无更多花巧之处,由于常常用大段议论来替代描写,让读者觉得它更像随笔,结构有些松散。然而,米沃什的这部作品带有鲜明的时代意识和问题意识,为此,他宁可放弃美学坚持。因为,那一代东欧知识分子普遍陷入了精神的困境中,他们不认同斯大林主义,但在理论上又无法驳倒它,他们惊讶地面看到它巨大的社会发动能力,既感到恐惧,又有一种被时代抛弃的失落感。如果说1984展示了人类心灵最终被驾驭的可能,那么,被禁锢的大脑那么更敏锐也更深刻地看到,外在力量的束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恶魔已
15、经被植入到我们的心中,当它被唤醒时,我们便彻底成了它的奴隶。因为,我们都惧怕空虚,都厌恶孤独,我们都希望此生有所成就,我们都坚信这世界存在必然性。而斯大林主义的力量在于,它同时为四者提供了解药于是,孤独的人快乐了,空虚的人充实了,成就最终达成,一切果然是必然的。然而,在无比坚硬的必然的背后,“我该如何安放呢?如果“我是必须如此、不得不如此,那么,我的道德坚持还有意义吗?我的忠诚、我的爱还神圣吗?我还是自由的吗?而失去自由,道德又如何不随之堕落呢?从没有哪个时代,会有那么多自觉的告密者、虐待者、背叛者乃至冷酷者,当“必然性主宰了“人性之后,一切就变成了机器,而它隆隆开动时,不会有人再想起那些碾压
16、在它轮下的生命。从米沃什的“穆尔提丙药丸,很容易让人想到米兰昆德拉笔下的托马斯,当他决定回到捷克时,他同样在钢琴上弹出了贝多芬那句:必须如此。必须毁掉了一切,毁掉了本应有的美丽与温情,埋葬了本应有的忧郁和哀愁,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危时机聚起来,终于演变成时代的灾难,然而,谁先醒来,谁就不得不面对“一只苍蝇和两个巨人之间的搏斗,他将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所以,大家只有集体装睡。虽然米沃什突破了传统小说精致的外壳,但他四重奏式的写法,以及不同故事线索之间深刻的照应关系,让这本小说拥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文本上反而到达了空前的完美。被禁锢的头脑读后感(八):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对自己思想的畏惧米沃什研究了四个同代人,阐述了他们如何在自我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