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本文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就业,提升,能力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本文简介:【】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现状,阐述了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指出了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学校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相关建议。要推行学分制度将社会实践融入教学生活中;加强校企合作努力创造形式多样、质量较高的实践时机;重视师资配备构建双导师制,提高社会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本文内容:【】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现状,阐述了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指出了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
2、学校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相关建议。要推行学分制度将社会实践融入教学生活中;加强校企合作努力创造形式多样、质量较高的实践时机;重视师资配备构建双导师制,提高社会实践指导工作的质量。【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就业能力;相关建议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进社会,提高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很多高校却并不重视社会实践,其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素质根本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各高校肩负着为国家与社会培育优质人才的使命,在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想要成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就必须从大学生自身能力着手,重视社会实践,提升其参与就业的能力水平。一、我国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现状众所周知,近些年来大学生数量不
3、断增加,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结构性失衡严重,出现了“就业难的情况。1、毕业人数总量大,毕业生学历日趋提高我国各大高校自1999年起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使得广阔青年学子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时机,这有效提升了我国的国民素质,逐渐缩小了与国外受教育水平的差距,为社会开展提供人才和智力资源。但与此同时,扩招的弊端也不容无视。近10年来,我国的毕业人数总量呈直线上升趋势,且上涨速度飞快。据相关部门统计,2023年我国约有500万大学生毕业,而10年后的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那么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795万人,翻了1.6倍。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竞争日趋剧烈,2023年堪称史上“最难毕业
4、季。另外,随着“群众化教育模式的开展,本科和专科学历已经非常普及。现在,大学生们对更高的教育质量和更高的学历层次的需求日趋增加,于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的数量和本科以上学历的海外留学归来的毕业生数量也越来越多。那么随之而来的,那么是毕业生学历的含金量的相对降低,全国各地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的最低学历要求都在不断的提高。2、结构性失衡所谓就业上的结构性失衡,即行业与行业间在就业数量、就业质量上有不少差距,存在不容无视的不平衡状态。一方面,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优化的关键时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换血的重要转折点,那么一些毕业生因其所学专业的特殊和综合能力的缺乏,在这一时期的就业就面临着重大
5、的挑战我国高校开放的许多专业暂时并不适用于本国社会现状,如法律人才饱和、第三产业如金融市场等开展并不完善等;另外,许多毕业生的能力无法满足有效的市场需求,局部行业还存在着“用工荒,人才稀缺现象。另一方面,我国长久以来人们的就业观念早已根深蒂固重视国家体制的“铁饭碗。这个观念使得报考公务员的人数越来越多,远远超过了国家机关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量,加剧了就业的严峻形势。目前已呈现出的市场需求与人才资源之间供过于求的局面,是确确实实的“就业难。3、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我们曾于2023年7月以访谈和问卷填写两种形式对西安市一些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管理层进行了调查研究。据调研结果显示,约有83%左右的
6、用人单位都要求毕业生具备社会工作经历和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而其余的17%虽无明确要求,但还表示希望毕业生无需单位培养就能直接展现实践能力。由此可见,优异的专业成绩并缺乏以打动用人单位,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1、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主动意识大学生社会实践在于引导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更好的了解这个现代社会,从而去正确的认识自己,使其对自身成长经历感到一种紧迫感,迫使自己主动地提高自身就业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才,不至于在社会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中被淘汰。2、社会实践有利于在校生提前熟悉行业,
7、在就业时更有针对性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帮助在校大学生提前接触行业,加强其对行业的了解程度,有利于其在就业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防止盲目跟随大流的“广撒网应聘现象,也降低了其工作后跳槽的可能。3、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加强对课本上理论知识的运用,在实践中学到与其专业相关的知识。此外,实践经历可作为今后求职面试时的谈资,为个人简历增添一道亮点。4、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的教科书式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普遍与社会脱节。而社会实践恰好可以弥补缺乏,它能令大学生在与社会各阶层的亲身接触与交流中受到真切地感染和体验,从一个个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得到深刻的教育与锻
8、炼,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增强其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三、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不可否认的是,现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有所欠缺,存在着一些问题。1、存在问题一是数量太少。据我们的调查显示,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可以提供给大学生的岗位和时机的数量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需求。由此可见,阻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首要问题就是社会实践工程的供给量严重缺乏。二是质量不高。现存许多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繁芜,档次上下不齐。不少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形式主义过于严重,对于社会实践的真实目的不重视。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某一地点,再敷衍了事的做记录。这类与就业关联度非常低的实践并没有到达实践调研
9、的真正目的,对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没有直接作用,只是徒增了学生的负担。三是平安度低。1许多社会实践工程体制都不健全,平安保障匮乏,易发生危险。而且,社会的实际情况是复杂多样的,当真正发生突发事件时,大学生易手忙脚乱,造成事态的严重化。例如一些非法中介公司常利用大学生急于寻找兼职的心态,先向学生收取一定的效劳费或押金,钱到手后再无音信;再比方某些人事部门在招聘时言辞闪烁,而学生又没有看清模棱两可的合同,许多纠纷难以得到合法又合理的解决,如拖欠工资等,大局部情况下学生都只得自认倒霉。四是与专业关联度低。不少大学都强制要求学生毕业前要参与一次社会实习实践,但又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意识不到其真
10、正意义所在,往往为了一纸证明去找一些与自己所学专业不相关的活动,如本是工科专业却去应聘发传单、当助教,纵使大学生得到了这样的证明,这与学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初衷毫无关系,反倒是浪费了珍贵的大学时光。2、形成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限制。我国现有的实践岗位供给严重缺乏,许多用人单位并不缺乏临时员工,员工数量甚至趋近饱和,空余的岗位数量非常少。另外,可提供给大学生的实践结构单一、实践内容单调,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多层次实践锻炼。其次,是高校不够重视。许多高校过度重视学术而轻视实践,与社会的互动和联系还很不密切,也不为学子强调参与社会实践的必要性。一些高校虽有实践基地,但其挂牌之后,后续却缺乏有效的监督
11、管理,导致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实践基地空有虚名。第三是大学生参与意识低。当今大学生多是在书本的理论知识中成长的,且满足于自身各项能力的现状,意识不到走向社会所要面临的诸多前所未有的情况,对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四、对学校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建议1、推行学分制度将社会实践融入教学生活中既然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高校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主动意识,把“我可以去做转变为“我必须去做。校方应当将社会实践充分融入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中去,在规划教学体系时,可以把社会实践一项算做学分,实行实践学分制,必须要使每一个人都要把社会实践当成必修课,是大学期间必须完成的任务。这样
12、才会激发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热情,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加社会实践。2、加强校企合作努力创造形式多样、质量较高的实践时机高校应积极同企业联系和合作,不断地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争取赢得长期而稳定的实践基地,为提升高校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而努力。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时机和平安的实践平台,并为高校提供局部建设资金,而校方那么会潜移默化的为企业提供未来的优质人才资源。校企合作将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走进社会,更有益于学生稳固和优化所学知识。同时,这也是高校和企业之间实现互惠互利的有效措施。另外,高校应根据各专业的特色,有选择性的去进行与企业之间的实践合作。要根据同学们的
13、专业提供相应的工作。还要注重合作形式的多样化,不断创新实践形式,将社会实践打造成一项特色的教学活动品牌。以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为例,经济金融学院以其所设专业的性质为出发点,积极寻求与所设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的合作,如中国工商银行、长安银行、迈科期货股份、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等,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岗位。同时,携手用人单位进校园举办了诸多活动,打造了许多优质的实践工程。3、重视师资配备构建双导师制,提高社会实践指导工作的质量校方在教学活动中可实行双导师制,为学生同时配备校内的专业导师和校外的实践导师,实践导师入校参与教学,合力培养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双导师制不仅能使实践导师与专业导师共同完成学生的学业设计,也可以在职业能力提升、理论知识运用、个人职业规划、企业实践、人脉延展等方面给学生予以指导,使学生充分实现社会实践的价值,还能促使学生把专业研究知识投放到企业开发中去,从而提高社会实践指导工作的质量。【参考文献】1罗公利,曲慧敏.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与改进对策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03)95-103. 李嘉钰 李佳遥 贾超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