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谐之美和谐之美 张雯静 儒家文明,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以沿平为本,以人为核,以和为贵,而沿平之本仁爱之核,必须通过“和”来理顺各种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冲突,以达到和平、幸福的世界。儒家的和谐思想作为中国社会历史悠久而珍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包含了历代祖先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哲学智慧,是理想的社會发展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和谐”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和谐文化,应该借鉴和弘扬这些和谐理念和和谐思想。正所谓“天人合一”,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第一方面就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
2、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孔子曾在礼记述而中提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主张同鱼竿钓鱼,不用大网拦河捕鱼,并反对射猎夜宿之鸟,这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倡导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保护自然资源。在此基础上,孟子则将生态智慧和王道政治完美地结合起来,“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可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乐的基础,即所谓“王道之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活动应该与自然保持协调。天地的运行、四季的转变、万物的生长都是自然而然的,人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是要学会利用规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3、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人类谋利益。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儒家的“和同之辩”令人印象深刻。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对此解释说:“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则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和谐并不是抹杀人的个性,而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单一的事物、思想是不会和谐的,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因此,人与人之间应当做到和而不同,在保持差异的基础上达成统一与和谐,这与我国现今所追求的和谐社会也不谋而合。如何才能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在孔子“仁爱”的实现途径中找到答案: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
4、人”。凡事不要总以自己为中心,多加考虑他人的感受,懂得换位思考,即使不能完全理解他人的想法,但至少我们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心意能够带去一丝暖意。需家将这一道德原则制度化。使之成为可操作的“礼”,礼者,天地之序也,由此,我们便可知“礼”的作用就是通过“人和”来实现社会和谐,这就是所谓的“礼之用,和为贵”。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共同追求和理想境界。道家的“小国寡民”、墨家的“爱无差等”、法家的“富国强兵”、佛家的“善地净土”等都是对理想社会形态的描述,但其中代表着中国古代理想和谐社会最高境界的则是儒家的“大同社会”。礼记礼运中对:“大同社会”的描述是:“大道之行
5、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在饱受剥削与压迫的过程中对这一理想社会愿景的憧憬就如同我们现今对和谐社会、对共产主义的追求一样,尽管其缺乏实现的可能,但其对公正平等的主张,却有着超越时空的意义,其实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还要分好,注重分配公平,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对待自身方面,儒家虽不提倡禁欲主义,但也强调修身的重要性,倡导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规范人的行为。季羡林老先生说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要紧的是人内心
6、的和谐,只有和谐的心,才能处理好同他人、同社会、同自然的和谐。”可见,正确地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是儒家和谐思想的基础和前提。吾日三省吾身,真正的君子应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唯有如此,才能进入一种高尚和谐的人生境界,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以来,中国就被誉为“礼仪之邦”,始终坚持以和为贵,面对愈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的制胜法宝,小赢靠智,大赢靠德,正所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国内的和谐必将带来国际的和平,中国也将始终以爱好和平的形象致力于和谐世界的建设。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古人的智慧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赋予这些传统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是我们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长达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我们的使命是不断革新我们的社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