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doc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188330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3年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3年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3年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3年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3年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刘丹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 辽宁 大连 116013: 基层社会变动是从 “社会管理 走向 “社会 治理 的现实依据, 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引领者和 推动者, 基层党组织必须要根据创新社会治理对其 提出的新要求, 顺应基层社会变动需要, 以基层党 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关键词: 基层党建; 社会治理; 创新中图分类号: D26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6183(2023)05-0043-0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思 路的根底上, 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 思路, 从 “创新和加强社会管

2、理 到 “创新和加强 社会治理 仅仅一字只差, 不仅仅体现了党中央对 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深刻总结, 对基层社会变动 的敏锐洞察, 对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积极回应, 而 且更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建设和开展规律的深刻认 识, 以及党的执政思路和理念的重大转变。一、 基层社会变动要求从 “社会管理 走向“社会治理基层社会变动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依据, 它对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 以党政为单一主体的社会 管理格局以及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社会管理方式提 出了挑战。第一, 基层社会变动对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提 出挑战。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往往是把维护社会稳 定作为首要价值追求和目标定位, 一些地方政府过 于强调其在

3、 “维稳 中的责任, 不惜投入大量人 力、 物力、 财力。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思维方式上 难以突破社会治安防控的狭隘范畴, 导致其在工作 中将主要的精力和资源用于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 的管理, 用于对网络安全的管理, 用于对群体性事 件的应急处理等方面, 甚至在某些领域出现了以剥 夺和侵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代价的 “维稳 现 象。而与之相对应的是,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 展, 人民群众的 “维权 意识在萌醒, 人民群众亟 待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 尊重和维护。所以, 在实践中, 一些地方政府和党员领导干部过于强调 “维稳 而无视对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尊重和维护, 其结果就是导致在某些地区群众的

4、抗争由意识转向 行动, 越 “维稳 越不稳。所以, 以 “维稳 为基 本价值取向的社会管理走向以 “维权 为根本价值 取向的社会治理是基层社会变动的必然要求。第二, 基层社会变动对传统的以党政为单一主收稿日期: 2023-04-08基金项目: 2023 年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 L12BDJ015“基层党组织发挥引领社会管理创 新作用研究 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 刘丹 1981-, 辽宁法库人,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 研究方向: 基层党建。体的社会管理格局提出挑战。改革开放以前, 党和 政府是我国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 党和政府依托单 位制和户籍制实现对社会的高效管控

5、和资源整合。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和户籍制度的逐 渐松绑, 人员的流动性被进一步地释放出来, 人们 打破了原有的单位和地域界限, 不断形成新的社会 结构和社会关系。这就使得传统的以党和政府为主 体, 依托单位和户籍实现对社会管理的可操作性进 一步降低, “大一统 的社会整合和管理体系在基 层失灵, 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频发。而另一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 了大幅度的提高, 利益诉求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 势。但是由于我国当前的城乡差距、 贫富差距依然 明显, 社会保障和民主法治建设相对滞后, 由于利 益的分化带来的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 社 会不公平

6、现象依然存在, 人民群众迫切需要通过有序 的政治参与表达诉求、 影响决策、 维护切身利益。近 年来, 由人民群众自发形成的民间组织在表达利益 诉求、 提供公共效劳、 影响党政决策、 促进社会融 合等方面发挥了党和政府不能替代的作用。所以, 由党和政府为单一主体的社会管理走向多元协同治 理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形势开展的必然要求。第三, 基层社会变动对传统的自上而下单向度 的社会管理方式提出挑战。传统的以党和政府为单 一主体的社会管理模式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化 的方式, 带有封闭性和强制性特征。在方案经济年 代, 由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相对趋同, 这种社会 管理模式根本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相吻合

7、。但是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展, 社会阶层的 分化, 人员流动性的加快, 使得基层社会在分化中 不断重构,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稳定性在进一步 降低。传统的党和政府为主体的自上而下的社会管 控模式不能与基层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相契 合, 造成的结果就是党和政府越是以行政方式努力 管控社会, 社会越是行进在疏离党和政府的轨道 上, 增加了党的执政风险。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 人民群众民主意识、 权利意识、 监督意识、 维权意 识的觉醒, 人民群众迫切要求通过诸如政治的、 市 场的、 法律的、 社会的、 道德的等多种方式实现和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所以, 传统的自上而下单向度 的社会管

8、理方式走向上下互动的多样化社会治理方 式是社会开展的必然。二、 创新社会治理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新要求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基层党 组织必须要根据基层社会变动以及社会治理创新的 要求不断提高统筹协调能力、 资源整合能力、 效劳 群众能力。第一, 创新社会治理对于基层党组织提高统筹 协调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基层社会的变动, 社 会治理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政府、 党组织、 人民群众、 市场组织、 各种民间组织等等都是社会 治理的主体, 代表着不同群体的多元化利益诉求。创新社会治理就是要统筹和协调好不同利益主体的 利益关系, 综合考量不同利益主体的最大关切, 妥 善处理各种利益

9、矛盾, 促进各种社会力量良性互 动。而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直接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和纽带, 必须依托其强大的组织根底和深厚的群众 根底, 合理利用其执政资源担负起统筹和协调各方 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的责任。这就要求党的基层组织 必须从传统的资源分配者的角色中走出来, 着眼于 提高统筹协调能力, 充分尊重和维护不同群体、 不 同阶层、 不同地区、 不同行业人民群众的利益诉 求, 切实找准大多数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方面群 众具体利益的结合点, 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公平正 义, 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开展成果。第二, 创新社会治理对于基层党组织提高资源 整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创新社会治理就是通过多 元社会主体分

10、工协作, 通过多样化的方式, 不断满 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利益诉求, 实现社会良性开展 的过程。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 多样化的社会治 理方式, 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利益诉求要求基层党组 织不断提高资源整合能力, 将传统的单一主体、 单 一手段的社会管理模式转变为治理主体之间、 治理 方式之间左右互动、 上下互通、 相互协调、 互为补 充的社会治理之网, 通过整合资源, 实现资源优化 配置, 促进社会和谐共治。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必 须在体制多元化、 价值多元化、 利益结构多样化、 社会阶层不断分化、 城乡区域差异化的条件下, 首 先将人民群众分散的利益诉求整合起来, 并将其转 化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11、切实反响人民群众意愿, 维 护人民群众权益。同时基层党组织要根据人民群众 不同的利益诉求, 整合不同社会治理主体的资源, 使其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另外基层党组织还要整合 多样化的社会治理方式, 综合运用法律的、 道德的、 经济的、 市场的、 行政的等方式向社会提供公 共产品和效劳, 构建立体复合式的社会治理体系。第三, 创新社会治理对于基层党组织效劳群众 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要求。当前, 我国社会已经进 入到一个深刻的转型期, 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集中 涌现, 利益诉求多元, 利益关系复杂, 党要在错综 复杂的环境中领导社会建设, 就必须不断提高效劳 能力,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满足人民群众

12、 的多元化利益诉求, 源源不断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和拥护, 提高自身执政的合法性。提高基层党组织 效劳人民群众的能力, 首先对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的 全覆盖提出了要求, 基层党组织要做到党员群众有 效劳的要求就可以找到党的组织。同时对基层党组 织的工作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提出了要求, 要求基层 党组织抛弃传统的行政命令的思维模式和自上而下 的单向度的工作方式, 正所谓 “如人饮水冷暖自 知, 党的基层组织必须创新联系人民群众的方式, 千方百计倾听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与人民群众紧 密配合, 相互协商、 沟通。同时要搭建效劳人民群 众的平台, 通过平台标准效劳。最后, 基层党组织 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

13、, 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诉求表达机制、 矛盾调处机制、 权益保障机制, 保 障党组织效劳功能的不断拓展, 以刚性的制度、 长 效的机制, 保证人民群众长期得实惠。三、 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是基层党建 工作的本质回归, 顺应基层社会变动的要求, 基层 党组织必须进一步强化效劳功能, 实现党组织架 构、 体制机制、 工作方式的主动转型, 积极培育和 孵化社会组织, 形成党委领导、 多元参与的社会治 理格局。第一, 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是基 层党建工作的本质回归。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战斗堡 垒, 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根底, 通过发挥其利 益表达

14、、 利益综合、 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录用等功能 为人民群众效劳, 以获得人民群众源源不断的支持 拥护, 夯实党执政的组织根底和群众根底。当前, 随着城市化战略的不断推进, 农民向市民转型, 农 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乡村社会向都市社会转 型, 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这样一种多重的社 会转型, 使得社会结构形态日益呈现出多样化、 碎片化、 流动化和陌生化的特征, 加之, 人民群众的 诉求从总体上看已经由原来的脱贫性诉求转变为发 展性诉求, 从满足物质需求转变为满足精神需求, 需求多元化的特征明显, 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 扩大了社会风险的来源。邓小平曾经说: “工人阶 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

15、自己的工具, 而是自 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完成特 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所以, 基层党组织必 须时刻准确把握中国基层社会的变动趋势以及人民 群众利益诉求的开展和变化, 以基层党组织的创新 探索实现党领导和效劳人民群众的新形式。第二, 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强化基层效劳型 党组织建设。任何政党都 “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生态 之中, 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作用, 并随着社会政治生 态的变化而变化。 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削弱了人 民群众对于党组织的依赖感, 同时也降低了基层党 组织对于社会的管控能力。建设基层效劳型党组织 正是中国共产党遵循经济、 社会开展规律以及执政 党建设规律, 根据中国基层社会变动探索出的实现 党的领导的新形式。亨廷顿说: “衡量高度兴旺的 组织的真正尺度是其职能的适应性而非其职能的特 定性。 所以, 顺应中国基层社会变动, 基层党组 织不能仅仅把自身的功能定位为行政体系中自上而 下垂直管理的末端环节, 更要充分发挥其数量大、 覆盖面广、 和人民群众广泛联系的组织优势和群众 优势, 把自身定位为听取、 反映、 解决人民群众利 益诉求的起始环节, 探索效劳人民群众的多种形 式。当然, 强化党组织的效劳功能必须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原那么, 把效劳的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