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究毛泽东关于以弱胜强和他的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第一代领导核心经过中国艰苦的革命和建国形成的革命理论体系。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局部,它系统的总结了中国革命,军队,国防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而以弱胜强是中国革命,军队国防建设长期存在的一个课题。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思想充分的解答了这一问题。因此探讨毛泽东关于以弱胜强的就是要充分研讨毛泽东的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思想。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局部探讨毛泽东的以弱胜强,以及他的人民军队战略战术思想。第一:毛泽东人民军队战略战术思想概述以;第二:毛泽东人民军队战略战术思想形成的几个重要阶段;第三:毛泽东以弱胜强对
2、人民军队战略战术形成的作用;第四:人民军队战略战术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五总结及毛泽东人民军队战略战术思想对当代的作用。关键词: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人民军队战略战术思想;以弱胜强;积极防御;前言 毛泽东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一位伟大的领导人,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因此研究毛泽东军事理论中的以弱胜强,以及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思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毛泽东人民军队战略战术思想概述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及各级军事指战员在长期实践总结形成的科学论断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精华,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情况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思想。根本组成局部包括人民军队、人民战
3、争以及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毛泽东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局部。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创立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成为人民军队在战争力量敌强我弱,武器装备敌优我劣的条件下克敌制胜的法宝。其根本精神是:一切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灵活机动,不拘一格,扬长避短,力争主动,利用矛盾,各个击破;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退却时反对逃跑主义,有效地到达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 二、 毛泽东人民军队战略战术思想形成的几个重要阶段 井冈山革
4、命根据地的建立。秋收起义后,由于对当时实际情况的估计缺乏,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攻击县城,造成了很大的伤亡损失。在起义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果断决断,经历了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进入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遵义会议确立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了革命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四渡赤水确立了毛泽东的威信。 1945年朱德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概念,并对此做了阐述。 遵义会议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完整科学体系的时期。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
5、事路线,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开展的一个起点。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地说明了无产阶级研究战争和指导战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地论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导问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相继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军事著作,系统地论述了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理论和原那么,以及研究和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一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已开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并经受了战争实践的考验。三、毛泽东以弱胜强对人民军队战略战术形成的作用 中国革命力量相对于国外,特别是苏联来说,可以说
6、是薄弱的。这也是毛泽东提出农村保卫城市的关键所在。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国家。以弱胜强在中国革命军事斗争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革命的命运以及前途,战争失败的直接后果不仅是战争失败,很可能造成人们对革命的信心和希望。我们从中央苏区的两次反围剿比照就可以看出。 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是以弱胜强的胜利。在1933年2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军采取退却步骤,以一部兵力将敌向黎川方向吸引,主力秘密转移到东韶、洛口地区,待机歼敌,准备歼灭抚河西岸援敌之一部。这时,何应钦误认为红军主力往东向黎川地区转移,即令其中路军三个纵队向广昌、黎川地区追求,迂回包围我军。2月27日至29日,在
7、宜黄之黄陂地区,红1方面军采取大兵团伏击的战法,歼敌第52、第59师。敌军两个师被我歼灭后,完全陷入被动,陈诚被迫调整其中路军部署。经过黄陂、草台冈两仗,共歼敌近3个师,俘敌1万余人,缴枪万余支,根本上打破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红1方面军主力和地方红军扩大到8万余人。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以弱击强,直接的后果是失去了大好希望。1933年1934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经过一年奋战,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被迫放弃中央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当时“左倾中央实行的军事政策有直接关系,这一点,已为历史学界广泛注意,作为一场跨
8、时一年,交战双方拥有各自疆界、政权和社会组织具有总体战性质的战争,导致战争成败的因素当然不仅仅在某一方面,而应有着十分复杂的内容。 四、人民军队战略战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1、立足全局,统筹全局 立足全局,审时度势,是毛泽东指导战争和指挥作战的第一个原那么。不考虑长远利益的人,就不能筹划好眼前的问题;不考虑全局利益的人,就不能筹划好局部的问题。谋万世、谋全局,就是全局观念,就是战略意识。在受到日本大规模侵略,丧失东三省,华北危机的时刻,共产党毛泽东提出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方针,充分表达了立足全局,统筹全局的军事思想。 2、灵活用兵,顺势而为 孙子兵法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
9、谓之神。宋代岳飞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些名言,都强调了要根据敌情的变化和战场的情况,灵活地使用兵力。 毛泽东说: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作灵活。根据毛泽东的论述和他指导战争的实践,灵活用兵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1因时用兵。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战场情势变换无穷,战机稍纵即失。因时用兵,要抓住战机,分秒必争;定下决心要当机立断,切不可犹疑寡断,贻误战机。 2因地用兵。战争指导者妙用地利,根据战场环境摆兵布阵。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刚开赴抗日前线,充分发挥了有利地形,歼灭了板垣师团。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的首战,同时也振奋了抗日民众的决心和信心。 3因敌用兵。解
10、放战争,对国民党军队作战,我军多以大兵团决战,一次歼敌几万乃至几十万人。但到了朝鲜战争时期,美军有强大的空中优势,且战术上采取集团滚进、齐头并进。尤其是作战初期,遭到几次惨败以后,变得谨慎小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对此,毛泽东变换战法,采取了零敲牛皮糖的战术,最终将美和南朝鲜的军队控制在三八线以南,并签订了板门店协定。 4因己用兵。有什么样的枪,打什么样的仗,这时毛泽东的高超论断。各路将帅都能根据毛泽东总的战略意图,临机处置,灵活指挥,在各自统领的战场上,打得有声有色。 5因势用兵。势指态势、气势。简明地说,势是形的运用,也就是军队实力的发挥。因势用兵,要因势而乘,因势而动。毛泽东向来重视谋势
11、,平津战役结束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当时蒋介石北方平津一代大势已去的形式,劝降了傅作义,使得故都北京免遭战火。 3、集中兵力,争取局部优势 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是毛泽东一贯的作战指导思想,并创造性地运用和开展了这一思想。他提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那么之一。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 例如: 1重点用兵牛刀战术。即要想集中兵力,必须重点用兵。 2先弱后强,击其要害。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并不排除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打强敌。打敌要害,往往能够取得全盘皆活的效果。 3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就是调动敌人,
12、将肥的拖瘦,瘦的拖疲,疲的拖垮,使其由强变弱。此后集中兵力,加以各个歼灭。五、 毛泽东军队战略战术思想的总结 根据上述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毛泽东人民军队战略战术思想是积极的,运动的,变化的。如何以弱胜强,如何获得局部优势,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都有很好的内容。比照今天,军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毛泽东军队战略战术的精髓没有变化,那就是统筹全局,因势利导,积极防御。参考文献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教育出版社2 刘庭华,毛泽东军事思想史纵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12-01 3毛泽东在历史转折关头,张士义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234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关系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