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高校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创新.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199897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校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3年高校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3年高校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3年高校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3年高校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校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创新摘 要:在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开展比较缓慢,成效不够显著。该文分析从通识教育的起源入手,仔细比照了通识教育引进国内和港台地区后的不同开展历程与教育效果。在分析通识教育与高校德育工作的关联性根底上,将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同步改革创新,在整体规划、课程设置比例、深度挖掘、全面落实等方面进行探索。关键词:通识教育 德育工作 创新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3)01(c)-0132-03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is

2、relatively slow, the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educational effect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Hong Kong and Taiwan. Analysis of the general association of education a

3、nd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the overall planning, curriculum setting ratio, the depth of excavation,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etc. to explore.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Innovation“把立德树

4、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开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效劳,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的重要思想,在今后的一段時期,高校以此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新世纪以来,毕业生竞争剧烈,受就业压力的影响,高校虽然重视德育工作,但更注重专业知识训练,对于人文情怀培养等传统文化的教育并没有落到实处。而且实施德育教育的具体环节,也是多理论灌输、少有品德行为专门训练,难以提升德行修养。而通识教育是源于个体的自我完善需求,是以“人作为原始的逻辑起点,针对有足够成长空间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人,对个体的性格塑造和传统文化渗透式教育理念的实践,最终目标

5、是使得大学生在知识汲取、德行修养和心性情怀得到和谐开展,强烈表达出以人为本精神和人文关心。实践证明,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心智健全,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促进高校德育开展与创新。1 通识教育现状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在台湾地区较早起步,全面开始于1984 年。台湾地区不断创新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建立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台湾各高校深入探索通识课程内容改革,配合学校培养目标,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大陆地区从1995年开展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以来,在“厚根底,宽口径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各高校积极探索通识教育道路。至今,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有必修课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必修课是教育部规定课程

6、,比方思想政治理论、体育、英语、计算机、军事理论等。选修课程那么各有特色,形式不一,主要有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等。1.1 通识教育的渊源与开展通识教育(general eductation)源于希腊亚里士多德主张的自由教育,追求知识的广博性,以个体全面理性开展为目标,促进人的身体、道德、智慧和谐开展,防止投入过于机械的、强调效率和实用性的、专业化的训练1。通识教育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博德学院帕卡德教授提出的,他的教育理念是以一种科学的态度,传承传统与古典文化精髓的根底上,综合提升人文素养的全面教育,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也是他。早在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关于通

7、识教育的培养目标的报告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此报告就通识教育是针对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人才,从哪些方面提高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展开论述,明确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有效地思考和流畅地沟通,以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分辨是非。从此,通识教育的概念诞生2。在我国较早的一些留美学者在国外接触到通识教育后,将其理念引进国内,并融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梅贻琦先生是最先践行通识教育归国学者。然而首先关注和践行通识教育的是港台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通识教育在港、台地区兴盛。至今,通识教育经过不同阶段的开展,形成了内涵丰富、多维度教学的培养人才的教学范畴,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会有不同的定义3。广义上,通识教

8、育是大学的一种教育理念,即大学应该给予学生全面的教育,包括文化素养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狭义上,那么认为不能直接为就业做准备的非应试教育被称为通识教育。笔者认为,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广博和人格的完整,是指可以适用所有大学生的共同教育,目的是促进个体在德、智、体方面均衡开展。当前,通识教育思想流派以美国为代表,主要有三大流派:进步实用主义、理想常经主义和精粹本质主义。杜威是进步实用主义流派代表人物,他主张教育即个体的生活历程,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时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对社会环境形势的变化的预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坚持正义并对身边创造影响的能力,为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9、义做努力。杜威还主张通识教育通过经验尝试的方法,模拟和探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柏拉图是理想常经主义流派的发起者,代表人物还有纽曼和赫琴斯,主张事物的普遍性和恒久性真理,他们认定这种真理以精神的方式存在。理想常经主义流派主张人文思想教育,构建了内省、思辨的方法论,注重教育内容连贯性和统一性,推崇思想观念的培养。康能和罗索夫斯基是精粹本质主义流派的代表学者,该流派汲取以上二者之精华,主张大学要通过博雅的通识教育和高强的专业技能培训来支撑,最根本的公民素质教育、优质生活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是大学教育主要内容。该流派主张经验在前、理性在后的教育方法,认为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有组织、有方案的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但同时要表达差异4。总之,虽然不同国家和各流派代表对于通识教育内涵表述不尽相同,教育方法和具体实施也不一致,但是已达成的共识是: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完整的人格教育。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