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承与超越: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范式变传承与超越: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范式变迁迁 摘要:“范式”是基于共同的学科信仰、一定的理论框架和具体的研究方法而形成的科学共同体。通过对“范式”探源与变迁标准的梳理,可以得出“范式”变迁标准有两个:一是基本理论内核的重建,二是方法论与应用模式的创新。这些评判标准为科学划分公共行政学范式提供了基本依据。依据基本理论重建和实践应用作为综合评析维度,公共行政学范式主要有:传统公共行政范式、新公共管理范式、新公共服务范式和公共治理范式。这对于理解和把握公共行政学的基本脉络甚至是政府管理实践应该有所裨益。关键词:公共行政学;范式;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D035-0 文献标识
2、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16)01-0048-07 从理论上讲,自 1887 年威尔逊(Woodrow Wilson)发表行政学研究为标志,公共行政学研究“从自然发展走上自觉建构的进程”1(P44)。就方法论而言,近 130 年的行政学研究历程,就是“一部研究方法的创新史”。从“范式”视角去梳理公共行政学的变迁历程,对探讨公共行政学的价值动机、现实诉求、路径演进具有理论参考价值。当前,公共行政学理论有关“范式”变迁的研究不胜枚举,中外有别。其中,用“范式”理论去研究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国外学者主要有:尼古拉斯亨利(Nicholas Hey)“五范式”论2(P48-81);简莱恩(
3、Jan-EirkaLne)、休.T 米勒(Hguh T.Miller)“四范式”论;戴维H罗森布鲁姆(David H.Rosenbloom)和罗伯特S 克拉夫丘克(Robert S.Kravchuk)“三范式”论;欧文休斯(Owen E.Hguhe)“二范式”论等;用“范式”理论去研究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国内学者主要有:陈振明、张国庆和金太军教授“三范式”论;丁煌教授“六个时期”划分3(P7-11);夏书章教授“三个阶段”划分等4(P11)。这些研究成果倾向于认为公共行政学的总体研究框架、基本信念、文化心理、主体对象等方面基本一致,变迁内容侧重于理论模型、手段方法、操作技术等整合和创新,注重对各个
4、时期客观环境和实践要求的积极回应。这些“范式”理论从宏观上可以概括为“传承论”“超越论”和“综合论”三种并存,在一定程度上对理解和区分公共行政学的发展阶段有所帮助,但也存在着窠臼和僵化:其一,研究假設比较泛化,比如对于公共行政研究与其他管理研究深度剖析不够;其二,研究内容存在散焦,比如对于落实公共性质的地位,实现公共价值等方面显得薄弱;其三,手段技术“形神分离”,比如对于如何改进公共部门的工作,取得公共权力和资源等方面有时缺乏可操作性等等,这些表征既反映出公共行政学的博大精深,又折射出学者们对公共行政学理解和应用的“躁动”,缺乏共识,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基本的衡量“尺子”和标准。基于这一背景,笔者
5、认为,从理论重构和实践应用两个维度为评析视角,运用库恩“范式”理论具体评判标准去支撑和研究公共行政学,不乏为一种努力和尝试。其中最根本就是弄清“范式是什么”这个前提,运用“范式变迁标准是什么”这个核心,抓住“范式变迁评判标准有哪些”这个关键,按照“范式”理论内核要求,对公共行政学的范式变迁做系统归纳和基本划分,厘清公共行政学发展脉络,以概全貌。一“范式”理论来源与评判标准(一)“范式”理论来源“范式”(Paradigm)最初是个语言学的概念,原意是用来描述语法模式,由于自然科学发展需要,“范式”被引进过来,且使用出现泛化趋势。其中,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对其
6、用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并予以丰富和发展,成为了库恩整个科学哲学的核心。后来,由于社会科学发展的应用,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描述理论演进的需要,“范式”频繁得到引用,成为当代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在公共行政学领域,许多学者也开始尝试使用“范式”理论和相关理论来分析和概述公共行政学的演变,于是,产生了“行政学范式”。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2016 年第 1 期 1 王余生等:传承与超越: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范式变迁 探究“范式”之源是科学划分公共行政学演变之基。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廓清一些“范式”之争,摆脱一些长期束缚公共行政学思想的枷锁,对系统理解和把握公共行政学不乏积极意义。对于“范式”起源,
7、可以从四位后现代科学哲学家们的思想争鸣和学术交流中去窥斑见豹: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的科学证伪主义、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的范式理论、拉卡托斯(Lakatos Imre)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和保罗法伊尔阿本德(Paul Feyerabend)的多元主义方法论,这四位思想家的哲学被称为“后现代科学哲学”5(P56)。其中,波普尔率先批判了现代科学哲学秉持的逻辑经验主义,而否定归纳法则认为它是人类的错觉,从而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科学证伪主义体系。该体系告别了过去静态的观察到归纳再到证实的静态逻辑,提出了科学发展的 PlTTEEP2 的动态模式6(P1
8、89)。对于实证主义的观点,库恩、拉卡托斯、法伊尔阿本德都秉持反动的立场,批判和修正实证主义,超越静态逻辑和经验主义,开创了现代科学哲学的动态发展模式,在科学发展史上,称之谓“波库范式之争”。相对于波普尔强调对归纳主义与证实原则的批判,库恩则更注重科学知识的概括性和整体性,主张发挥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创立了学科共同性意识,形成了“范式”概念及相关理论,并用此来阐述和解释科学发展史。在其扛鼎之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库恩详细阐述了“范式”发展变化程式的过程: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螺旋式上升,循环反复。拉卡托斯在继承和发展库恩关于“范式”的描述模式基础上,集各家之所长,综合其他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科学研究纲领”,这个方法论融合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库恩的历史主义,并整合了两者的裂缝。后来,在方法论上,法伊尔阿本德提出了“无政府主义”,强调对现存的一切方法论都持反动立场,其观点可以概括为“怎么都行”。由此可知,“范式”理论和体系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