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祖国73周年变化.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201331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祖国73周年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3年祖国73周年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3年祖国73周年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3年祖国73周年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3年祖国73周年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3年祖国73周年变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祖国73周年变化 1、绚丽多彩的服饰 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存着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常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非常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联系在一起,比方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代表族、权和生三主义,中山装成为国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

2、成立后,穿衣装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消逝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非常正统,上衣的纽扣许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化成经过肯定改良的人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与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很多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

3、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改革开放前朴实单调 5漂亮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根据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讲求勤俭的年月。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美丽。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一般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艳羡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有学问、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依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装青年装和“同学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良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欢送。当时,共和国的领袖就特殊喜爱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

4、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头,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朴实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0年月的人们崇尚劳动最荣耀。三大改造开头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生活一每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颜色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送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当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颜色艳丽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73年月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难,1959年到1973年棉花大幅减产

5、,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省,购置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月很多年轻人的抱负。青少年喜爱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浪费、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实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实,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

6、三年,缝补缀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漂浮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但是,即使在颜色单一的年月,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旧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共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进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颜色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奇的时装,都令人

7、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争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许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共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估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颜色艳丽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

8、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同学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月,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装扮讲求共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颜色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共性、不追赶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进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共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 有一句话叫“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

9、,可以体会社会历史的变迁。 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养分缺乏,有些农村没有解决根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规划经济的产物。50年月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心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规划供给,实行凭证定量售粮方法,粮票消失了。北京从1973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给。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月,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

10、候,人们才能凭票购置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重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给紧急,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置力。 三年自然灾难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状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根本的养分,人们都有些浮肿。 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养分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化人心 20世纪90年月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定。2023年5月,北京最终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保藏家手里的珍品。

11、今日,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化人心。人们讲究养分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由于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给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留意养分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进展和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富强。 3、面貌一新的居住宅 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城市居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非常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雪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根本家具,看上去简朴干净,洋溢着和谐安静。 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一

13、般居已经不能满意人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如同一座新城。 北京从2023年开头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供给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美丽、购物交通便利的新楼房。 今日,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

14、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达的交通 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拟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拟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一五规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大路修到“世界屋脊,亲密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沟通;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

15、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常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便利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靠。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非常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大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在80年月末的中国,出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开心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力量的缺乏,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顶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人群涌动,现在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气勃勃。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把戏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一般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消失。人们繁忙的工作中觉察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头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