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我国失业保险的问题与对策 据国家劳动部门统计,1997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截止1997年底,全年下岗无业人员和登记失业人员约202300万人。1998年还将分流企业充裕人员300万人,预计到2022年全国下岗失业人员将到达1600万。 失业,这个人们讳莫如深不敢面对的问题,终于摆在了我们面前。多年来,我们把失业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失业。其实,失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与社会制度无关,是生产力开展到一定阶段的不可防止的产物。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大量下岗失业的现象,是方案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反映,也是长期以来重复建设、盲目建设
2、以及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不可防止地要经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有人说,既然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同时就选择了失业。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正视失业,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把失业所带来的负效应减少到最低限度。 何为失业保险。所谓失业保险是由国家确定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的方法,使职工在失业期间获得必要的经济帮助,保证其根本生活,并通过转业训练、职业介绍等手段为他们重新实现就业创造条件。其核心内容是社会集中建立失业保障资金,分散失业风险,保障暂时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者的根本生活,并通过失业培训,促进失业者尽快再就业。
3、这种制度有两大功能,一是保障生活,二是促进就业。正因其这两大功能,人们又称其为失业现象的“减震器和“平安网。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开始于1986年,并先后制定了两部有关法规,一是1986年2023月国务院发布的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二是1993年4月发布的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该规定对原有暂行规定有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应该说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从建立至今,在对社会失业人员发放失业救济和促进再就业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开展,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已在很多方面显露出缺乏,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拟就以下三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
4、法。 一、失业保险资金的筹措和利用 如何改进失业保险资金的筹措并提高其使用效率,是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一大问题。 规定中指出,失业保险资金的来源有。企业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的利息收入和国家财政补贴。可见失业保险资金主要由企业和国家两方负担。98年6月国务院在关于切实作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根本生活保险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把职工个人也列为失业保险资金的筹措对象,变原来的两方负担为企业、国家、个人三方负担。这种做法在增加失业保障资金来源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提高了劳动者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 但目前失业保险资金的筹集仍存在一定的困难,许多企业不理解失业保险制度,认为失业保险是“一平二调、“劫
5、富济贫。并以各种方式拖欠、抵抗失业保险费的缴纳,出现了类似少报职工人数或工资总额等“失业保险漏税行为。这些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事人认识上存在偏差,另一方面也与目前采取的统一费率制不无关系。 在规定中指出,企业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标准是按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0.6%1%,从98年开始国家将这一费率提高到3%,其中企业缴纳2%,个人缴纳1%。失业保险金的缴纳费率由政府统一规定,无法表达企业失业率和其保险费缴纳之间的关系,对效益好失业率低的企业来说,因其只有很少甚至没有职工领取失业救济金,所以这些企业常常把缴纳保险费看作是对效益差失业率高的企业的无偿补贴,使得这些企业不愿参加统筹失业保险,即使
6、参加了也抵抗、拖欠保险费。而反观效益差、失业率高的企业,统一费率无疑助长其懒惰与依赖思想。 改变这一现状,采取根据失业风险程度实行差异费率,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目前,在一些国家这种做法已得到实施。其具体措施是,政府根据各行业的情况,对失业率高的行业按高的费率来征收保险费,对失业率低的行业按相应低的费率来征收。这种作法,一方面可以改变现在“鞭打快牛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使失业率高的行业,放弃依赖思想,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减少失业。 失业保险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待提高,与失业保险的两大功能相对应,失业保险资金的使用方向主要有两个:失业救济和促进再就业。1995年全年全国共支出失业保险资金18.9亿元,其中用于
7、失业救济、促进再就业的有15.1亿元,其它3.8亿并未用于正常的使用方向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失业保险资金的收支管用由劳动部门单独承担,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导致失业保险资金流失严重,挪用、挤占多提管理费等现象十分普遍。即使是一些看似被用于失业救济的资金,是否真正用到了应该享受失业救济金的失业人员身上也未可知。在有些地方,一些手持“大哥大的人竟排在了领取失业救济金的队伍中。因此,建议政府行政管理和保险资金运营要分开,充分发挥审计、监察部门的作用,加强行政监督检查,社会监督方面,应建立由人大、政协、工会、主管部门负责人和公众代表组成的监事会,对资金的收支运营进行监督。在发放救济金的过
8、程中,对领取者的资格要作详细的调查,防止从事“地下经济活动的失业者领取救济金。减少失业保险机构的费用开支,使救济金真正起到“救济的作用。 另外,应设法提高失业保险资金的自身增值能力,可运用暂时闲置的资金,投资于一些风险小、收益稳定的工程,变单纯靠外界“输血为“输血与自我“造血相结合,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制度的生活保障功能 劳动者一旦失去收入,失业保险就要对其根本生活起到保障作用,保障的水平应能够维持其根本生活,以利于社会安定。但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制度无论保障范围还是保障水平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1997年2月,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会受国家劳动部就业司委托,对城镇企业下
9、岗职工的再就业状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活动。这次调查结果显示,在28.9%的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中,只有2.2%的人可以从国家拿到失业救济。这就说明失业保险的保障范围过窄。 关于失业保险的保障范围,1993年规定将实施对象规定为七类:(1)宣告破产的企业职工;(2)濒临破产的企业法定整顿期间被精简的职工;(3)企业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工人;(4)企业辞退、除名或开除的职工;(5)按照国家规定被撤销、解散企业的职工;(6)按照国家规定,停产整顿企业被精简的职工;(7)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享受失业保险的其他职工。可见,这部法规所规定的失业保险保障范围仅限于国
10、有企业职工。虽然在执行过程中,许多省市把这一范围扩大到国有企业和镇、区、县以上集体企业职工,但大多数区县以下的小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以及个体、私营企业和农民合同制职工根本上未开展失业保险。社会保障是所有劳动者应当享有的权利,而且象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是重要的就业渠道,不把其纳入社会失业保险保障范围中来,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也不利于保持社会安定。因此,拓宽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建立不分所有制、不分用工形式全体职工共同参加的失业保险是当务之急。XX省于1992年便将失业保险的保障范围扩展到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企业的职工,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劳动者失业后,由于失去了收入来源,
11、大局部失业者收入下降,生活水平较低,上面提到的北师大调查组在调查中发现,失业后月收入在200元以下的占总调查人数的57.8%。在其日常开支方面,有71.2%的下岗职工每月的支出主要用于食品,维持生存。按恩格尔定律,这属于很低的生活水平。据统计,1995年失业保险资金收入34.61亿元,实际的失业救济金支出有17.89亿元,被救济的153万登记失业人员一年内人均领取的失业救济金只有1169.3元,即每人月均97.44元。而全国职工的人均工资为5500元,被救济人均领取的失业救济金只相当于在职职工人均工资的21.26%,远低于国际上失业救济金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国失业保险的保险水平有待提高。 失业
12、救济金究竟按什么标准进行发放,可以考虑按以下三个原那么: 一、失业救济金应界定在失业前工资标准以内,即不超过失业前的工资收入。 二、失业救济金不应等同于甚至低于社会最低生活标准,失业保险的功能之一就是保障失业者的根本生活,而不是最低生活,如果用保证最低生活标准来确定失业救济金,那么失业救济金就丧失失业社会保障的意义。 三、失业救济金的发放标准既应考虑保障失业者本人的根本生活,也要考虑如何保障其家属的最低生活。目前世界上推行失业保险的国家中,很多国家都考虑到这一点,如德国规定失业保险费的发放标准是:需要抚养子女的为本人失业前纯工资的69%,无子女的为60%。我国规定的失业救济金的发放标准为:相当
13、于当地民政部门规定的社会救济金的120%150%。这本来已经极为有限,但很多地方甚至未到达这一水平。因此,目前失业保险的保障水平过低,起不到保障失业人员根本生活水平的作用,适当提高失业救济金的发放水平,保证失业救济金按标准发放,已成为失业保险工作的努力方向。 三、强化失业保险制度的促进再就业功能 前面提到失业保险有两大功能,生活保障和促进再就业,这两大功能是相互依存共同开展的,前者为后者提供根底和保障,而没有后者,前者也就失去了意义,而且我国的国情和财力状况也决定了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不可能搞单纯的失业救济。只有强化失业保险制度的促进再就业功能,适当加大转业训练、生产自救、职业介绍等就业效劳的投
14、入,才能降低失业救济的本钱。 庞大的充裕人员是我国企业改革的最大障碍,一些企业为解脱包袱轻装上阵,将大量的充裕人员推向社会。这无疑大大加重了社会失业保险制度的负担,而为了确保数以千万计的失业者的根本生活,将不得不提高失业保险费率,这样反过来又将包袱推给了企业,形成了恶性循环。 因此,一方面企业应多从自身挖掘潜力,尽量减少失业,另一方面政府要对接受失业人员的企业实行一些优惠政策,而失业保险机构也可以采取一些资助措施,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的促进再就业功能。失业保险机构可资助就业压力大的企业挖掘潜力,尽量提供更多的就业时机;资助企业多接受就业困难的群体,如高龄劳动者、残疾人等。鼓励企业对职工进行内部专业
15、培训,失业保险机构可提供局部资金。1998年国务院规定,但凡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都要建立再就业效劳中心或类似机构,负责组织本企业下岗职工参加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引导和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失业保险机构就可直接资助这些机构。这样从外部劳动力市场与内部劳动力市场两方面加强人力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减少失业风险。 另外,目前失业保险制度对失业者积极求职的经济鼓励方面仍有缺陷。虽然也规定了提供失业职工的转业培训费,扶持失业职工生产自救等内容,但这些工程多数得不到保证。而且,现行制度中对于失业者跨区域求职的要求,未规定给以资助,却通过户口、居所等人为限制失业者的地区流动。而国外一些国家,如日本,失业者异地就业,需要举家迁移,可向失业保险机构领取搬迁费,这样无疑加速了劳动力市场的人才流动。 总之,用积极的促进再就业来代替单纯发放失业救济,是我国失业保险改革的趋势。 最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失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局部,也应建立在法制的根底上。当前存在的以上种种问题也与相关法规不尽健全和完善大有关系,而且原有的两部失业保险法规早已无法满足客观现实的需要,为确保失业保障的强制性和统一性,确保失业保险工作的顺利进行,充分保障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制定我国的失业保险法已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