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史公自序读后感 读太史公自序有感 第一次知道司马迁,就是从他的史记开始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足以证明其伟大。太史公自序就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太史公自序不仅概括了全部的史记,司马迁的一生也集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看了以后我不得不赞叹司马迁的博学多识与他文笔的精美绝伦。太史公自序也成为人们读史记前的必看篇目,在读史记的过程中如有困惑不解的地方,仍可从自序中得到解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按文中所述,司马迁2023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
2、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这些经历在司马迁的个人性格塑造以及后来史记的编排上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太史公自序在开篇记叙了自己的家世,虽然不过数百字,但却秩序井然。特别是作者用很大篇幅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的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使我在阅读的同时,不得不拍案叫绝。文中所说:“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
3、万物短短数语便可将六家概括的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司马迁父子的学术修养,这样的见解论述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司马谈在向儿子讲述自己立志修史的动机时说道:“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馀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因此,司马迁继父遗志,编写一部历史著作,一方面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同时也弘扬汉一代的辉煌。但是,在经历李陵祸之后,司马迁身心发生巨大变化,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充实。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颂赞,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
4、慨。在我看来,司马迁心态的变化更加赋予了史记丰富的内涵。使其在历史记载上更加深刻细腻。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根据太史公自序的介绍,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史记的整体构造。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在读史记的时候有几篇让我特别注意,比方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和陈涉世家。“本纪是全书提纲,
5、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但是,在历史上项羽,吕太后并没有称帝。吕太后更是一介女流。陈胜也是出身草莽并非王侯。这些看起来格格不入,但是在我看来这正是司马迁让我佩服的地方,以历史功过客观评价论述,无视成败,男女,出身的界限。如此可见其超前的先进思想与独到的历史见解。当然这其中也存在司马迁个人的喜好偏向,但是对于有些人对于司马迁受刑之后心理扭曲的看法,我着实不能认同。 我个人是非常钦佩司马迁的,他的博学多识,他的忍辱负重。那种“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感慨已非一般人可以做到。在太史公自序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司马迁对于自身和历史的看法。那些对于自己不幸遭遇的喟叹,对于创作原由的介绍简洁明了却又让人信服。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这句话语气谦和又是何等的气魄,让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从司马迁到现在几千年又有谁人可继呢。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