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层反映:农村山塘水库治理“治胃不治肠现象亟待改变 今天,公文素材库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XX省农业需水与天然降水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一致性,绝大局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需要依赖灌溉排水工程。假设将山塘水库等农业灌溉水源工程比作“胃,蜿蜒而行的灌溉配套渠系可称之为“肠。“十一五以来,国家对水源工程的治理力度不断增强,但是农村山塘水库治理“治胃不治肠,灌区的渠系工程现状与农业生产开展对其的要求存在越来越大的差距,“肠梗阻现象时有发生,由水源污染、面源污染导致的“肠道感染越来越普遍。主要表达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灌溉渠系及配套设施依
2、然薄弱。立足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农田水利根底设施建设多年以来作为重点推进工程,但是目前全省仍有近半数的耕地没有灌溉水源或缺少根本灌溉条件,40%50%的灌区骨干工程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和老化失修,局部新修水库渠系配套不到位,中小型灌区干渠“中间n公里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依旧突出。如XX县区共有大、中、小型灌区1580处,总灌溉面积1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23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实际灌溉面积只占设计灌溉面积的70%;娄星区双江水库是一座以供水为主,结合灌溉、防洪等效益的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2022年开工、202223年关闸蓄水,但至今尚未启动渠系配套
3、设施建设。 二是农田灌溉管理有待加强。存在用水管理粗放、技术落后,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投入推动与用水制度管理尚未有机结合,对基层水利效劳体系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缺少扶持等问题。以XX县区为例,目前各灌区农业水费收缴困难,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为无源之水,原有工程由于运行时间长,建设标准低,得不到及时维修,损毁严重。 三是农田灌溉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仍未建立。财政投入缺乏,中央财政对地方农田水利建设的补助比例约为50%,省级以下财政补助落实困难,地方财政压力大。同时,涉及农田水利的中央财政投资渠道来源超过20项,由于政策、规划和标准不统一,资金整合难度大,难以形成合力。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主体责任不够明确
4、,农民投入积极性不高。 四是农业农村开展对农田灌溉根底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农田灌溉开展面临新的要求,而现阶段灌溉渠系及配套设施的灌溉条件、防洪排涝标准与稳步增加主要农产品生产供应能力的需求不适应,农田灌溉保证率、灌水次数和灌溉技术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需求不适应,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程度与开展高效农业的需求不适应,农村灌溉渠道防洪排涝能力、水生态环境与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新农村的需求不适应。 建议: 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议推进以夯实灌溉排水设施根底、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创新农田水利开展体制机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
5、的现代化灌区建设。 一是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实现现代农业开展的目标,夯实灌区灌排设施根底,扎实推进现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现有灌区向现代化灌区的升级,适度新建大中型现代化灌区。建立农田水利投入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统筹应用好各项涉及农田水利的财政资金,充分发挥资金合力。稳定增加现有资金投入,重点支持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和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努力实现灌区特别是大中型灌区的可持续运行开展。 二是实施现代化管理。突出抓好农业灌溉农水计量监控,完善灌区计量设施体系,提高农业灌溉农水计量率,实施精准化灌溉。加强农田水利管理信息化,以农业用水功能区为重点,加强大中型灌区水质监测网络建
6、设,开展大中型灌区水质定期监测评价制度,控制灌区面源污染。通过渠(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沿渠绿化、水质改善、生态修复以及生态景观修建等措施,着力打造生态友好型和环境优美型灌区。 三是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那么,明确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改革;积极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工程管护经费,完善“民办公助“一事一议等机制,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加强基层水利效劳机构建设,扶持开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灌溉公司等专业化效劳组织。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大力推广试点地区农业水价改革成功经验。 四是大力推行高效节水灌溉。应对水资源短缺的压力,继续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建设节水型农业体系。建议国家各类科技方案工程应向农田水利相关科研领域倾斜,加大根底研究力度,形成完善的节水灌溉领域根底理论体系。在强化新技术产品研发的根底上,加大相关节水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应用低能耗、易维护的田间节水灌溉技术与产品,培育和开展高效节水灌溉产业。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