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困境尤其明显。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的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大学生个人因素等都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必须在政府、学校、大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走。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金融危机 经济结构 择业观念 素质一、引言大学生是国家珍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在突出位置
2、!二、分析造成大学生失业的原因一我国的社会因素 1、人口“自重引发就业难题。2023年初,我国人口已经到达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相当于亚洲总人口的13,比世界上现有的所有兴旺国家和地区人口总量还多1亿。巨大的人口“自重对就业形成了沉重而持久的压力。专家预测: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为期10年的劳动力顶峰期,约在2023年前后,参加就业的人口将到达约9.3亿人的峰值。今后20年内,劳动力仍将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严重失衡状态。在如此大的人口基数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2 、经济开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开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
3、节的矛盾。比方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慢,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因此,当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经济、进出口、局部工业行业汽车、钢铁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全国GDP增长的“核心引擎时,关联性、内生性工作岗位却很难被经济增长带动,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3、 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前些年的大规模产业工人下岗再就业现象,现在的民工荒、技工荒、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等突出问题盖缘于此。我国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很不合理:一边是技术性人才,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的极度短缺,一边是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中国劳动力素质结构失衡的现状一目了
4、然。4、 就业问题面临全球化挑战以参加WTO为标志,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时期。此时,企业的竞争已不仅是国内的竞争而是全球竞争,这使得劳动力的竞争也成为了全球竞争。已经融入世界的中国,其就业问题也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5 、 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日益加剧,整体经济开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去年四季度,工业、出口等关键经济指标出现大幅下滑甚至负增长,6.8%的季度经济增长率更是近年来的最低点。经济形势下降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冲击最为严重,据统计,大体上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在100万人左右。二学校教育因素1、高效扩招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
5、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高校毕业生从1998年的66万,到2023年的610万,10年间增幅近10倍。2 、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应试的教育模式所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开展的需要。考试的分数在我国教育的体制中一直是评价教育成果的核心标准,因为分数是一个硬性的指标,但能力是一个弹性的指标,而且不易评判,所以在教育中我们无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此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快节奏高素质的需要,因为他们的知识被局限于教科书中,而不是拓展在应用与实际的问题之中。3、其次是大局部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据对局部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之内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缺乏七成。这都
6、与高校的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学校需要的人才进不来,别的学校需要的人才也出不去;有的学校追逐热门专业,师资、教材没有能力应付,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4 、专业之间缺乏联系如今的社会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且学科的交融性、互补性也越来越强,而我们的课程体系依旧单一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略了另外一个学科方向的学习,因此知识的结构体系没有得到健全,思维方式比拟单一。5、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教育中的功利性无疑是一颗巨大的毒瘤,个人利益的突出而群体利益的无视造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局面,东南沿海地区就业已经饱和,而急需人才建设和开展的中西部地区却
7、很难招到人才。三大学生个人因素1、 大学生知识不过硬大学期间不学无术,将珍贵的时间用于网络游戏和一些其它的休闲。很多同学在大学期间由于学业压力不是很重,而放松自己,将许多学习时间荒废,考试仅仅靠考前的突击式学习,根本没有掌握知识的要点,更谈不上对专业知识的应用素质。2、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开展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兴旺、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造成兴旺地区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贤假设渴。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
8、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3、 大学生的过高期望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兴旺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兴旺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三、解决对策一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扩
9、大就业的关系,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开展战略按照奥肯定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反过来说,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高增长率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率那么会提高失业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济增长无疑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但是,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创造出人们期望的那么多的就业岗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增长优先论,片面注重GDP的增长,注重高科技产业、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开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人为地割裂开来。鉴于此,建议:1、重新审视我们的开展思路与开展导向,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开展战略。治理失业和扩大就业,应当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独立目标,
10、而不能被淹没在经济增长目标之中。对各级政府业绩的考核和政策效果的评价,应该把就业问题的解决放在优先位置。这有利于克服过度追求GDP目标的政府动机。 2、大力开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时机。实践证明,最能够吸纳就业的,不是尖端的大企业,而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但凡中小企业多、第三产业兴旺的地区,就业压力均较小;但凡大企业多的地区,就业压力反而较大。我国的江浙和东北地区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要扩大就业,必须更加重视支持和开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对于第三产业,由于目前其占GDP的比重少、对经济开展的奉献小,往往成为地方政府倡导而不大力推行的产业。事实上,大力开展第三产业,对长期经济开展和解决长期
11、就业问题有着治根治本的作用。当然,我们高度强调就业的重要性,并倡导树立就业优先原那么,并不意味着把就业置于经济增长目标之上。实际上,树立就业优先原那么,本身就包含着把经济增长置于政策优先序的重要位置,以及作为扩大就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的意思。二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 1、积极开发和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2、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就业。3、鼓励承当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4、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三坚持面向市场办学的方针,促进教育同就业的结合1、要按照根底
12、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开展的原那么,加快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开展对不同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适度控制高等教育开展规模,鼓励、引导、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开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学生的合理分流。2、要积极把握经济社会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主动适应人才社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既要重视少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更有加强培养宽口径、厚根底、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要加强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拓宽理论功底和知识领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3、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
13、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 4、要注重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要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实现就业。四积极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指出:“企业要承当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努力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五大学生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要树立创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找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四 、结束语 总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因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更加严峻,但我们也要看到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只有在政府政策疏引、学校教育培养结构调整、用人单位社会责任的树立、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正确定位等综合引导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