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性出血热 概念概念:EHF-HFRS(肾综合症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EHF),又名肾综合征出血,又名肾综合征出血热热(HFRS),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一种,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一种,为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病理病理:全身小血管广泛损害全身小血管广泛损害 三大组成:三大组成:发热发热出血出血肾损肾损。典型病例典型病例5期期经过经过 本病流行于世界本病流行于世界 许多国家,我国是高疫许多国家,我国是高疫区。区。病原学病原学 病原学病原学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属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坦病毒属。为。为单链单链RNA病毒病毒,形态呈圆,形态呈圆形
2、或卵圆形,有双层包膜,平均直径为形或卵圆形,有双层包膜,平均直径为80115nm。其其基因基因RNA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片段,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片段,即即L、M和和S。其中。其中S基因编码核衣壳蛋白基因编码核衣壳蛋白(NP);M基因编码膜蛋白,是一种糖蛋基因编码膜蛋白,是一种糖蛋白;白;L基因编码聚合酶。核衣壳蛋白抗基因编码聚合酶。核衣壳蛋白抗原性强,抗体出现早,可用于早期诊断。原性强,抗体出现早,可用于早期诊断。病原学病原学 EHFV抵抗力弱,不耐热和不耐酸,高抵抗力弱,不耐热和不耐酸,高于于37和和pH50以下易灭活,以下易灭活,5630分分钟和钟和1001分钟可灭活。对紫外线及一分钟可
3、灭活。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如酒精、碘酒、乙醚、氯仿和般消毒剂如酒精、碘酒、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等均敏感。去氧胆酸盐等均敏感。汉坦病毒的血清分型汉坦病毒的血清分型 血清型血清型 致病情况致病情况 宿主动物宿主动物 流行地区流行地区 型型 汉滩病毒汉滩病毒 重型重型 黑线姬鼠黑线姬鼠 中国中国、韩国韩国 型型 汉城病毒汉城病毒 中型中型 褐家鼠褐家鼠 中国中国、韩国韩国、大白鼠大白鼠 日本日本 型型 普马拉病毒普马拉病毒 轻型轻型 棕背平棕背平 欧洲欧洲、俄国俄国 型型 希望山病毒希望山病毒 未明未明 草原田鼠草原田鼠 美国美国 贝尔格莱德病毒贝尔格莱德病毒 重型重型 黄颈姬鼠黄颈姬鼠 南斯拉夫
4、南斯拉夫 泰国病毒泰国病毒 未明未明 泰国泰国 索托帕拉雅病毒索托帕拉雅病毒 未明未明 棉鼠棉鼠 印度印度 辛诺柏病毒辛诺柏病毒 重型重型 鹿鼠鹿鼠 美国美国 汉坦病毒的血清分型汉坦病毒的血清分型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辛诺柏病毒辛诺柏病毒、长沼病毒、黑渠巷病毒、长沼病毒、黑渠巷病毒、纽约病毒纽约病毒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 宿主、传染源:宿主、传染源: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人传人罕见人传人罕见,尚未有人间水平传播的报道。,尚未有人间水平传播的报道。垂直传播?垂直传播?(在流产胎儿的心、肺、肾组织中曾发现有该病毒)。(在流产胎儿的心、
5、肺、肾组织中曾发现有该病毒)。传播途径传播途径(5个)个)直接接触、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直接接触、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垂直传播、虫媒传播垂直传播、虫媒传播 直接接触:在我国认为此是主要传播途径。直接接触:在我国认为此是主要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地区性流行特征:地区性(世界范围:亚、欧、非;中国:除青海、新疆外)季节性季节性(11111 1,5 57 7)人群分布人群分布(男青民)(直观法直观法.图表)图表)易感性:易感性:普感、隐2.54.3 宿主动物与传染源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有广泛的动物宿主有广泛的动物宿主,已发现约已发现约170多种多种,我国有我国有67种种,大多为偶然感染大多为偶然
6、感染。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在我国在我国黑线姬鼠和黑线姬鼠和褐家鼠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林区则是大林姬鼠则是大林姬鼠。大白鼠可造成实验室感大白鼠可造成实验室感染染。其他动物如猫其他动物如猫、狗及家兔亦可携带狗及家兔亦可携带病毒病毒。人不是主要传染源人不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1.动物传播动物传播 为主要传播途经为主要传播途经(1)呼吸道传播呼吸道传播 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而感染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而感染。(2)消化道传播消化道传播 进食被鼠排泄物所污染的食进食被鼠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和水物和水。(3)接触传播接触传播 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污染被
7、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污染物物。2母婴传播母婴传播 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3虫媒传播虫媒传播 有认为革螨或恙螨具有传播作用。有认为革螨或恙螨具有传播作用。流行特征流行特征 地区性地区性 主要分布于主要分布于亚洲亚洲,其次为欧洲其次为欧洲和非洲和非洲。目前世界上目前世界上31个发病国家和地个发病国家和地区中区中,我国疫情最重我国疫情最重,除青海和新疆外除青海和新疆外,其余其余29个省市和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个省市和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老疫区减少老疫区减少,新疫区增加新疫区增加。季节性季节性 全年可发病全年可发病,但有季节高峰但有季节高峰。野鼠型野鼠型11月月1月份为高峰月份为高峰
8、,57月为小月为小高峰高峰。家鼠型家鼠型35月为高峰月为高峰。2000-2011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顺位 位次位次2000年2000年2001年2001年2002年2002年2003年2003年2004年2004年2005年2005年2006年2006年2007年2007年2008年2008年2009年2009年2010年2010年2011年2011年1 12 23 34 4淋病淋病新破新破5 5新破新破淋病淋病麻疹麻疹甲型H1N1甲型H1N1流感流感6 6麻疹麻疹猩红热猩红热7 7梅毒梅毒猩红热猩红热麻疹麻疹8 8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梅毒梅毒疟疾疟疾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猩红热猩红热艾滋病艾滋病
9、9 9出血热出血热猩红热猩红热疟疾疟疾猩红热猩红热艾滋病艾滋病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1010出血热出血热出血热出血热淋病淋病梅毒梅毒痢疾痢疾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肺结核肺结核梅毒梅毒麻疹麻疹梅毒梅毒淋病淋病麻疹麻疹梅毒梅毒麻疹麻疹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疟疾疟疾出血热出血热猩红热猩红热出血热出血热疟疾疟疾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疟疾疟疾猩红热猩红热布病布病痢疾痢疾淋病淋病布病布病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淋病淋病布病布病2004-2011年甲乙类传染病死亡顺位 位次位次2004年2004年2005年2005年2006年2006年2007年2007年2008年2008年2009年2009年2010年2010年20
10、11年2011年1 1狂犬病狂犬病2 2肺结核肺结核3 3乙肝乙肝4 4艾滋病艾滋病5 5新生儿新生儿破伤风破伤风出血热出血热6 6丙肝丙肝梅毒梅毒7 7出血热出血热甲型H1N1甲型H1N1流感流感8 8丙肝丙肝新生儿新生儿破伤风破伤风9 9肝炎(未肝炎(未分型)分型)痢疾痢疾流脑流脑丙肝丙肝1010丙肝丙肝梅毒梅毒麻疹麻疹流脑流脑梅毒梅毒戊肝戊肝肺结核肺结核狂犬病狂犬病艾滋病艾滋病肺结核肺结核艾滋病艾滋病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破伤风乙脑乙脑狂犬病狂犬病乙肝乙肝甲型H1N1流感甲型H1N1流感流脑流脑流脑流脑出血热出血热出血热出血热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破伤风乙脑乙脑乙脑乙脑出血热出血热乙脑乙脑新生儿
11、破伤风新生儿破伤风痢疾痢疾丙肝丙肝出血热:19912011年全国疫情 0123456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报告发病率(1/10万)报告发病数(例)年份 报告发病数 报告发病率 2011年报告病例地区分布 陕西陕西 26692669 黑龙江黑龙江 15721572 辽宁辽宁 984984 山东山东 961961 吉林吉林 678678 湖南湖
12、南 639639 浙江浙江 547547 江西江西 535 河北河北 513513 广东广东 335335 流行特征流行特征 3.周期性周期性发病呈一定周期性波动,野鼠发病呈一定周期性波动,野鼠型一般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流行,而家型一般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流行,而家鼠型不明显。鼠型不明显。4.疫区流行类型疫区流行类型 根据宿主动物种类的不根据宿主动物种类的不同可分为同可分为姬鼠型疫区;家鼠型疫姬鼠型疫区;家鼠型疫区;混合型疫区;平鼠型疫区;区;混合型疫区;平鼠型疫区;田鼠型疫区。田鼠型疫区。易感性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男多于女男多于女,以男性青壮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年农民和工
13、人发病较多。其他人群亦可其他人群亦可发病发病,不同人群发病的多少与接触传染不同人群发病的多少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多少有关源的机会多少有关。本病隐性感染率低本病隐性感染率低,野鼠型为野鼠型为1%4%,家鼠型为家鼠型为5%16%。病后血清抗体病后血清抗体2周达高峰周达高峰,可获持久免疫可获持久免疫。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发病机理发病机理 机理未明:机理未明:1.病毒直接作用病毒直接作用 2.免疫作用免疫作用:III变态反应、变态反应、I、II、IV、细胞因、细胞因子、介质细胞变形、坏死、器官功能障子、介质细胞变形、坏死、器官功能障碍。碍。休克:休克:原发性原发性 少尿期少尿期 继发性
14、继发性 出血出血:血管壁损伤;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血管壁损伤;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肝素样物质增加;肝素样物质增加;DICDIC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急性肾功损害:急性肾功损害:肾血管损伤;肾小球微血栓形肾血管损伤;肾小球微血栓形成;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成;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病毒直接作用病毒直接作用 临床上患者有病临床上患者有病毒血症期毒血症期,不同血,不同血清型的病毒致病性不同患者血管内皮清型的病毒致病性不同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内可检出细胞内可检出EHF抗原抗原;体外试验证实体外试验证实病毒可造成直接损害。病毒可造成直接损害。病毒损害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血管通透
15、病毒损害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性增加。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免疫作用免疫作用 免疫复合物引起损伤免疫复合物引起损伤(型变态反应型变态反应):本病患者早期血清补体下降本病患者早期血清补体下降,血循环中血循环中存在特异性免疫复合物存在特异性免疫复合物。损害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引起休克和肾损引起休克和肾损。其他免疫应答:其他免疫应答:、型变态反应型变态反应也在本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也在本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 如白细胞介素如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能引起发热,一定量的能引起发热,一定量的
16、TNF能引起能引起休克和器官衰竭。休克和器官衰竭。血浆内皮素、血栓素血浆内皮素、血栓素B2、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等等能显著减少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能显著减少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促进肾衰的发生。促进肾衰的发生。:病理生理:病理生理 休克休克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浆外渗使血容量下降使血容量下降,为中毒性为中毒性失血浆性休克失血浆性休克;DIC发生发生,使血液循环淤滞使血液循环淤滞,因而进因而进一步降低有效血容量一步降低有效血容量。继发性休克继发性休克主要是主要是 大出血大出血、继发感染继发感染和水与电解质补充不足和水与电解质补充不足。出血出血 血管壁的损伤;血管壁的损伤;血小板减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少和功能障碍;肝素类物质增加;肝素类物质增加;DIC。:病理生理:病理生理 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血流不足肾血流不足,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的免疫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的免疫损伤,肾间质水肿和出血肾间质水肿和出血,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系统 的激活的激活,肾小管管腔被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