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教育新理念有感1合集 读教育新理念有感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对艺术教育和美育有了更深地认识。 中国历史上根本上没有美育的概念,虽然可以找到不少关于美育的言论和故事,但从总体上说,美育是被包容在德育之中的。只是到了近代,才有王国维先生关于美育的学理研究,有蔡元培先生石破天惊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但是这些都只是昙花一现,美育始终是德育的跟班,“寓教于乐才是一以贯之的主导思想。 在相当多人的观念中,美育就是艺术教育。一提到美育,很多人想到的只是美术课、音乐课,把美育窄化为美术、音乐教育。接着,又把美术、音乐教育变成了乐谱的记忆课和横平竖直的训练课,美育进一步被降格为工艺训练。 美育不是德育,美育也不
2、等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个方面,一种手段;美育并不以培养艺术家为主要目的,如同体育不以培养国家级运发动为主要宗旨一样。从美育的角度看,文学教育也好、艺术教育也好,注重的都不是掌握其技术的精湛程度,而是在于通过它们,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体验一种美的情怀,进入一种美的境界。总之,在于孕育一种美的精神。只要有利于这种精神的培育,人与自然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人与艺术的交往,都是审美的对象,都是美育的素材。 先说感受。鲁迅先生的散文秋夜是这样开头的:“我家的院子里长着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从文学的角度看,这大概可以说是败笔重复、啰唆,但从美学的角度看,它非常生动地表达了鲁迅童年
3、的独特感受:一种孤独、寂寞但又不肯放弃希望的感受。如果把这句话写成“我家的院子里长着两棵枣树,那就只有景而没有感受,就索然无味了。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本身无所谓美不美,自然是因人而美,是因人的感受而美;而对人来说,面对自然可能无动于衷,而“感受自然才有美。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有无数精妙绝伦的散文,有无数动人心魄的绘画,都是描写自然的,但这些作品没有一件不是在描写自己的感受。不同的心情面对同样的自然现象可以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心情面对同样的自然现象可以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感受:比方同样是面对霜后红叶的景色,有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兴高采烈,也有西厢记里“晓来谁染
4、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悲伤愁苦;相同的感受也完全可以借助不同的自然对象表达:“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白的名句。这里李白的人、月、影“三人与鲁迅的“两棵枣树完全是异曲同工之妙,完全不相干的景致却表达了同样的感受。所有对自然的感受,都是对生命的感受,是对生命存在价值和生命存在方式的感受。不进入审美的境界,便无法获得如此深刻的感受,更不可能创造性地表达这种感受。如何调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获得这种感受,是美育的根底。 美育活动可以丰富多彩,但如果不能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不能体验一种美的情怀,不能接近和进入一种美的境界,那只是活动,而不是美育。美育本质意义不在于技术层面,不在于获得一些技能技巧,而在于培育美的精神,即对美的境界的追求(这里丝毫没有看轻鉴赏美、创造美的具体能力的意思,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与感受、实践美的深刻性无疑是相辅相成的。)美的境界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人生而具有追求美的天性,具有摆脱功利、超凡脱俗的意向:五音不全的人也会哼,色彩不辨的人也爱涂,大字不识的人也有诗;吝啬鬼也有破财助人的冲动。美育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升华这种爱美的天性进入美的境界。 第3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