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柯鹏根据数据库技术课程在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中的特点和定位,结合主流数据库产品Oracle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探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热情;在课后的实践中,强化任务驱动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到达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关键词Oracle 任务驱动 因材施教一、前言Oracle数据库技术课程是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针对社会需求近几年开设的新的计算机类必修课程,因为课程相对较新,所以不管在培养内容还是培养方法目前还都处于摸索阶段。根据这门课程的自身特点,结合近几年教学的
2、实际经验和学生的反响意见,还有针对社会和市场对学生的这门技术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应用和实际任务为主线展开教学,对原有的传统教学过程进行了相应的反思和改革,收到了较好教学的效果。二、Oracle数据库技术课程的特点和定位Oracle数据库是一种主流的大型面向对象的关系数据库,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目前有大量的商业应用的后台数据库都是采用的Oracle数据库。作为一个广为流行的数据库产品,其实际的应用非常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编程开发的能力。从技术角度来看,Oracle数据库技术这门课程既可以从数据库管理员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的组织,也可以从数据库开发维护人员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考虑到课
3、堂学时数的限制和用人单位需求的侧重点,我们以后者作为计算机本科生Oracle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此之前学生都已经先学习了数据库系统概论、VFP程序设计等课程,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经验,根据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采用自编的新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并不断的进行更新和提炼,改进教材的内容,提高教学的质量。三、教学内容的改革Oracle数据库技术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很多,从数据库技术到面向对象编程技术,从操作系统到网络管理,涉及到的内容和技术要点非常繁杂,课程的教学既要表达学科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又要突出学科开展的最新动态,更要面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既要注重根底理
4、论的讲解,更要表达技术的相通和相关性,还要突出交叉技术的结合和实用性。1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遵循突出重点,淡化细节的原那么,重点讲授Oracle的安装配置、数据字典管理与数据类型、数据库对象的创立和使用、PL/SQL程序设计等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内容,而淡化诸如Oracle数据库的物理结构、Oracle数据库管理等理论性较强而较繁琐的内容。学生之前普遍反映本门课程内容和技术要点过于杂乱而不知道重点应该掌握哪些内容,而经过教学内容的这些改革,普遍感觉明确了学习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三、教学方法的改革Oracle数据库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包括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热情,针对不同学
5、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动和交流,强调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1.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经过大学三年的根底课和前导专业课的学习,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普遍具有了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和自学的能力,填鸭式课堂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到达理想的教学效果,运用课堂提问或者课堂讨论这类的方法也常常因为中国学生普遍内敛和不愿出头的心理因素影响而很难到达好的互动交流效果,进而无法到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在授课之初邀请用人单位和Oracle专业认证机构的相关人员和学生搞一些宣讲会,让学生明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的目标所在。此外,
6、教师还可以通过推荐好的技术书籍,技术文章和技术论坛来让学生自主的去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师对学生实际遇到的困难可以进行相应的指导。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教师还可以组建创新实验小组,组织学生自主搭建试验的平台,开发一些实用性的软件。例如,在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在unix平台下安装配置和使用Oracle数据库的内容,而社会实际需求方往往比较看重学生在unix平台下对Oracle数据库的使用和开发能力,所以教师组建一个基于unix系统下的Oracle创新实验小组,组织学生设计实现了一个unix下Oracle的简单注册系统的后台数据库,整个环境的搭建和开发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此过程中带着问题
7、去学习,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同学,充分的调动了学习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理论联系实际Oracle数据库技术作为一门非常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课程,其版本更新较快,而每次版本的更新都会带来很多新的技术和新的变化。所以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中都必须根据最新版本来组织编写,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会碰到教材对应的版本低于已发布的最新版本,这时教师会把技术更新带来的新命令和新技术介绍给同学们,让学生能知道新版本带来的好处并能掌握新的操作命令和方法,这样能让同学们的知识跟上实际的开展,并且在授课过程中尽量演示所有的操作过程和编程调试运行结果,让学生能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每堂课留出一些问题,要求同学们当场解决,并
8、实际在上操作,以此强化同学们的动手能力。通过这些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活泼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学习变的不那么枯燥和抽象。3.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顾其名思其义为因其材而施教,自古以来它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那么,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客观地存在着相互适应。师“因材施教,生也应“因教而学,择其善从之,不善而改之;还应允许学生“因材择学,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特殊情况进行自由的开展。三者结合,既重视教师的“教,又重视学生的“学,使之到达和谐统一。具体到我校的实际情况,现有青山校本部、黄家湖校区和洪山校区,所有的本科生都在黄家湖上课,而绝
9、大局部教师的生活范围根本都在青山校本部,上下班完全依赖校车定点接送,这样,下课以后教师只能立刻离开教室,以搭上校车返回青山校区,这样带来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无法从课堂的教学中获得学生的意见和反响,往往一学期结束,教师还叫不出几个学生的名字。这样就缺乏对学生掌握情况和学习兴趣的了解,因材施教就很难展开。针对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教师组建了QQ群,对学生容易混淆和掌握确有困难的地方进行统一的课下讨论和辅导,并共享教学课件和相关的技术文章。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掌握的深度不同,教师可以通过QQ,电邮等方式进行课下的单独指导。这样上课的时候能对大局部学生的掌握情况了然于胸,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进
10、行组织。通过这些课堂和课后的教学环节衔接,教师可以充分的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的思考,解决问题,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根据我校Oracle数据库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教学实践环节改革Oracle数据库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非常看重学生的实践活动,课堂上教师已经用大量的演示来辅助教学,课后的教学实践环节也会要求学生做很多实际开发活动,通过教学实践环节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所以必须加强Oracle数据库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应该有专门的Oracle数据库效劳器,所有的都应该安装好Oracle的客户端,数据库分析设计工具Power
11、designer,图形化数据库开发工具Toad等,要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的感受和理解Oracle数据库的技术特点,性能,效劳器端和客户端的操作和开发流程,并且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根底知识的理解,提高Oracle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能力。要强化课程设计的作用,使课程设计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去完成整个流程,这种类似实战性的任务驱动演练能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的适应角色的转换,更快的满足社会需要。2学生对此普遍欢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教师将学生组成不同的开发小组,每个不同的小组指定不同的开发任务,由小组成员合作共同来完成,这一过程既可以锻炼学生
12、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也能实际检验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随时对开发过程和进度进行监督检查,要求学生自主的制定需求分析、功能设计、进度安排、任务分配等环节的开发文档。并要求学生通过自制的幻灯片向本组和别组的成员介绍自己的开发思路和流程,进一步让学生把开发的思想提炼和逻辑化,也让他们能明确开发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的重要性。通过这种任务驱动教学实践过程,可以较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质量意识;也使学生能主动的去学习、探索解决未知的问题,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3整个教学实践环节要尤其重视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使他们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为他们今后的工作
13、打下坚实的根底。四、结束语Oracle数据库技术是我校计算机专业针对学生和市场需求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相比其他专业课程,该课程的实践性更强,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通过Oracle数据库技术的教学实践,深化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有效的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开展。通过教学中的交流反响,学生普遍反映颇有收获,切实的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计算机专业本身是一个开展迅速,强调终身学习的学科,Oracle数据库技术的教学内容也必须紧跟技术和时代的开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所有环节跟踪学科的最新开展和市场的最新需求,要以踏实认真的态度,以培养专业合格的具有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新型人才为目标,将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的推进下去。参考文献1林冬梅,肖祥慧.在高校计算机根底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2(10).2杨德广.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J.高教文摘,2001(3).3胡平.计算机根底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22(1).(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