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泰山石刻文化对国民道德人格养成的作用探析【】自古以来,泰山因其雄浑超拔的自然峰岳、源远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及承载古人思想与情怀的石刻,而成为中国人安排身心的重要栖居地。在经济、文化高度兴旺却又价值观扭曲、道德失衡、信仰真空问题频现的今天,人们需要重视并从中掘取新鲜的养分,来涵育我们的道德、人格、心灵、情怀和思想。本文对泰山石刻的分布、分类等根本问题做了进一步梳理和澄清,从代表性实例分析入手,探究泰山石刻对国民道德人格养成的影响和作用。【关键词】泰山;泰山石刻;道德人格郭沫假设曾评价说,泰山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缩影。那么,泰山石刻就是这部泱泱中华文化史中最为瑰丽的一枝奇葩,它在数千年中国人的精神成长过
2、程中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艺术研究价值,也是四海内外全面认识泰山、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一、泰山石刻的分布特点庄子记载:七十二君登封泰山,留石刻一千八百余处(史记封禅书说,古代封禅泰山者七十有二,管子封禅篇中只记录了十二君。)。我国现有考古开掘证明,石刻文字始于商周时期,1935年河南安阳殷墟的“石殷断耳文是最早的石刻文字。上古曾有多少君王来到泰山封祀(严格讲,古之君王在泰山多为柴望祭天,定大位即传承人,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安泰等等。史记封禅书载: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德封也。确信中国历史中首位真正意义上封禅泰山的帝王,乃是一统天下的秦
3、始皇。),有无勒石或者刊刻过多少文字,都因历史久远而湮没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无从考究,成为了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文化传说。现存年代最久远、堪称泰山石刻珍品的,唯有移置岱庙保护的残存李斯篆书秦刻石。据李继生古老的泰山一书中的统计数据,泰山石刻存世1800余处,其中摩崖石刻1000多处,碑碣800多块。各类石刻、碑碣如同璀璨星光一般遍布泰山及其余脉灵岩寺等地,以登山东路为最多(近六百处),灵岩寺次之(四百多处)。据泰山官方资料显示,泰山辖区现存历代各类石刻1687处,岱庙、红门景区、中天门景区、南天门景区、竹林景区及泰山余脉灵岩寺、四门塔等地相对集中、大量分布,另有小局部散见岱麓各处。从各类资料信息
4、比对来看,泰山石刻的数量、分布、类型、风格等方面存在出入,多为地理区划差异所致,也有年久损蚀、人迹所至、见识多寡的因素。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的结果来看,绵延二十余华里的登岱东路,是摩崖石刻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多、风格最多样的地段,自然神来之笔、魏然巨制之作不胜枚举、精彩纷呈。可见古往今来数不尽的风流文士、达人显贵、帝王臣民纷至沓来,或磨刻,或吟咏,或慨叹,或骋心驰目,见证过、参与过、体悟过。自秦汉以来,悠悠两千余载,代不乏人,无论留名者还是无名氏,他们共同创造和传续了泰山的珍碣名刻及其自成气象、品味非凡的文化精粹,无疑也打破了空间与时间双向维度上的重重壁垒,开创了今人与古人相聚会、天地神
5、人相对话的机缘和条件。二、泰山石刻的形制与分类因不同时代、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刻石记言者的差异等诸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千姿百态、洋洋大观的泰山石刻。(一)石刻的形制泰山石刻主要指自然石刻,即摩崖石刻,这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开展史上早在商周之前就产生的一种石刻形式。冯云鹏金石索石索中有解:“就其山而凿,曰摩崖。谢凝高中国泰山一书界定:摩崖石刻,多利用天然形成的陡崖峭壁或经简单削制刊刻而成。泰山经石峪中倾斜石坪上的刻经也应归为此类。此外,还有碑刻(碑碣)、石阙、经幢、石造像、画像石、造像记、墓塔、墓志以及题名、题记、题诗等石刻形制。泰山石刻中以摩崖石刻和碑刻居多,“某某摩崖碑刻之
6、说,那么是将摩刻、碑刻两类石刻形制混为一谈,当属谬误。(二)石刻的分类泰山石刻从文本内容看,涉及颂扬泰山气势雄伟、赞誉泰山盛名、描写自然风光、触景生情、题景咏物、鼓励游人攀登、人生信念追求、标志性地点、封禅祭祀碑、御制碑文、记事题跋、游人题记、名人事迹、颂岱诗文、历代名人题词、楹联、宗教内容、农民战争遗记、刻经、经幢、造像记、修建记事、墓碑、墓志铭等等,可谓林林总总、包罗万象。仅登山东路的石刻就有十余种之多。本文将泰山石刻大致划分为五类:1.帝王封祀类石刻此类石刻有秦泰山刻石(也叫李斯篆碑、泰山残字)、汉武帝无字碑、唐高宗和武那么天的双束碑、唐玄宗纪泰山铭摩崖石刻及宋封颂坛祀碑、祥符碑、明祝文
7、碑、清乾隆皇帝谒岱庙诗碑、古登封臺碑等。2.儒释道类石刻此类石刻有泰山经石峪享有“天下榜书第一、“大字鼻祖盛誉的金刚经节文(鸠摩罗什所译经文)、徂徕山大般假设经及泰山北麓佛慧山石窟摩崖造像、北宋圆通经碑、明万历东岳碧霞宫碑,“登高必自(礼记中庸)、“梵呗清音、“步玉清(可兼归儒释道类与诗文题刻类石刻)等。3.诗文题刻类石刻此类石刻有望岳诗碑(杜甫)、晒经石水帘诗(黄应麒)、题灵岩寺(苏辙)、咏朝阳洞(乾隆)、泰山赞碑(朱孝纯),“天门长啸(李白)、“在山泉(杜甫)、高山水长(范仲淹),“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仰之弥高(左传),“五岳独尊(清泰安知府玉构)、“雄峙天东(清山东巡抚王国昌)、“
8、天门倒泻一帘雨,梵石灵呵千载文(明山东巡抚钱岱题联),“涤虑、“能成其大、“虫二(风月无边)等。4.崇拜信仰类石刻此类石刻如青帝广生帝君赞碑(同时也属帝王封祀类,为宋大中祥符元年加封泰山神所制),受全球华人、日、韩及东南亚民众普遍信仰的民间“保护神泰山石敢当等。5.修建记事类石刻此类石刻均为碑碣,如唐齐州神宝寺碑、大宋天贶殿碑、宣和重修泰岳庙记、大金重修东岳庙碑、元天门铭、明重建七佛神通寺碑记、天仙金阙碑、清康熙碑、乾隆满汉碑等。综上可见,泰山就是一座天然的石刻文化博物馆,为古往今来的封祀者、游历者、朝拜者准备了一场旷大持久的中国石刻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盛筵。三、泰山石刻文化对国民道德人格养
9、成的作用泰山及其石刻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长育过程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容替代的作用,对国民道德、人格、价值观、情怀等的建构和养成,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和重大、深远的影响。本文谨从人生格局与道德人格两个方面,以局部石刻为例来做一些解读和探析。(一)对人生格局的影响升仙坊下东崖壁,有石刻“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与人(明,张之庆题)。语出孟子的“君子三乐,说的是人生须得为国为民谋利益,才能光明正大,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人。在天地间书写一个堂堂正正、襟怀磊落、大大方方的“人字,当是人人向往并努力践行的一件人生大事和乐事。岱顶大观峰西侧,有石刻“与国咸宁,体乾润物(清乾隆十三年,泰安府事萨搓题)。意为泰山
10、即能与国家同安宁,又能体察天道,兴云播雨,滋润万物。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泰山厚德载物、宽怀养物,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从而泰山安那么安天下。这是一种令人敬仰、膜拜、心向往之的大格局和大境界。岱顶大观峰崖壁,有唐玄宗李隆基的泰山封禅石刻纪泰山铭(开元十三年即公元725年,李隆基封禅泰山御书,次年刊刻)。此摩崖石刻,煌煌巨制,气势恢弘,刻金石,做千古道德文章,甘为天下万民求福祉,不为一己谋千秋。彰显一代帝王的豪迈气概,展露大丈夫的宽阔胸怀。(二)对道德人格的影响泰山快活三里北向,月牙亭故址近旁,有石刻“从善如登,大字隶书,典雅古拙,开放舒朗,为清光绪九年即公元1883年孙符乾所题。此句出自国语“从善如
11、登,从恶如崩。古时,月牙亭是来泰山登山、朝拜途中一个休息的地方。传说,碧霞元君灵应九州,善良的人来此有求必应,得其庇佑;恶人求拜既不如愿,还令其粉身碎骨,不得善终。泰山是一种人生理想包括道德理想高度的象征(真、美的最终指向是善,道德修养亦然),碧霞元君是一个“善在人间的化身,“从善如登石刻那么是一个道德信念的引导和道德行为的鼓励:意在告诫、勉励古今登山者、朝拜者,道德修行如同登攀泰山之难,“路漫漫其修远兮;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只要抱定决心、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终会到达每个人心中的那座道德理想的顶峰。另如云步桥酌泉亭西侧外联,上联“风尘奔波、历尽艰辛思跪乳,下联“因果研究、积成功德敢
12、朝山。此楹联,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民间信仰和宗教教化以及千万“朝圣者的写实人生,更是从道德层面教导人们要明德、感恩、修善、坚毅、果为,修成我之“小德而后敢于面对高山之“大德,如此人心坦坦荡荡、踏踏实实、心安理得,自然也就到达了“德性配享幸福的境界。遍布泰山的石刻,得天地自然之造化,受人文精神之修养,其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蕴积厚重,“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与天地参的精神信念、“立心、立德、立言的執著追求等等,都以丰碑大碣的形式矗立着、流传着,无一不闪现人类智慧的光芒与高昂的精神风貌。它们给先民以身心的庇护、方向和力量,也给今人以触动、启迪和信念。毋庸置疑,泰山及其石刻不仅仅是令世人膜拜且亲近的自然丰碑,更是引领人们陶冶情怀、蕴养道德、成长心灵的不朽的精神丰碑和文化丰碑。参考文献1 泰山石刻文献丛书M.济南:泰山出版社,2022.2 谢凝高.中国泰山M.济南:山东社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 袁爱国.泰山风俗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4 吉爱琴,崔秀国.泰岱史迹(文化旅游丛书)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7.5 李继生.古老的泰山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