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画的创新应立足传统】 中国画的传统与创新:张大千一生非常重视传统,重视临摹、写生。他不断向自然学习,向传统学习,练就了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底,也为他后来的变法奠定了坚实根底。利用传统功力并把西方绘画融到自己作品中,创立了独特的泼墨泼彩画。这说明中国画的创新必须立足传统,不能离开传统谈创新。这样中国画才有美好的开展前景。 关键词:张大千包众体之长众体结合。 中图分类号:J2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3)24-0013-01 在20世纪中国画坛中,张大千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从30年代徐悲鸿称他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到他去世时楚戈称他在这一世纪的中国画坛的突出地位。提
2、出两个评价,不仅因这二语广为人知,更因为这两人的艺术观分属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而又都是传统中国画的革命论者,与张大干的道路是分道扬镳的,这点更能说明张大千的艺术自始至终都为这个时代所接受的,在本世纪的画坛中具有超然的特殊地位。 张大千相依传统功底深厚与全面著称,在人们眼里,他从生活、气质到作品,无不一是典型的中国现代文人艺术家。但从创造性、从对中国画的开展所做的奉献这一根本点讲,他却应当列为“大器晚成的巨匠,因为他创作顶峰期的标志不是别的,是七十岁后的泼彩与泼墨相结合的作品。他在传统中辗转了六十年,由于长期在西方生活,耳濡目染于西方文艺,终于在晚年突破,建立了纯属自己的风貌,如果没有这一“衰年
3、变法张大干就只是一位功底深厚的多面手,一位名气颇大但创造力并不强的画家。 张大千生活的时代,画坛的风气都是鄙薄临摹与师古,他却竭力强调临摹的重要,在他发表的论画著作中,把“临摹列为个人经验的第一条。他说:“绘画必须从临摹人手,有如念书一样,临摹就如念三字经一样,如没念过书,无论写古文也好。写白话文也好,同样是写不出来的,临摹有了深厚的根基。才能谈创作。但他并非纸上谈兵,他临摹历代作品之多之广,在近代画史上是少有的。他自言一生临摹过一万幅以上的古代名画,早年醉心于石涛,临作乱真,连一些鉴定古画的行家也能骗过。而后。有临浙江、石溪、八大、梅清;陈老莲、陈百阳,兼及吴门四家。“四王之外的各个画派,他
4、无所不能,也无不可以乱真。张大千无论他临摹学习那家学派,都透着个人特色,这原因有二,其一是他的个性强,天资高,临摹缺乏以改变这种突然本性。其二是他重视写生与观察自然,总是不断地从生活经验中引发作画的灵感。 张大千还精于金石篆刻、书法,喜欢歌曲、音乐,学过染织、爱读书。他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又选择性地读书。在近代画家中,像张大干这样多才艺,能“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华美的人物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张大千可能是生前享尽盛名,死后引起争论的画家,特别是他晚年的变法,是否能与黄宾虹、齐白石的晚年变法相提并论,将可能是争论的热点。然而,是张大千名
5、声大振并无可厚非的是他的中年变法40年代对敦煌艺术的吸收。他凭着自己多年作画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并虚心向藏族喇嘛讨教,经过反复的试验探讨,反复对照观察各个时代壁画颜色的不同变化,根本上掌握了敦煌壁画的色变规律和颜料的制作方法。他所临摹下来的画,几乎完全可以确定就是原色,颜色至今鲜美艳丽如初。 张大千主张中西结合同时他也认识到这是十分艰巨而复杂的。他说一个人能将西画的长处融化到中国画里面来,要看起来完全是中国画的神韵,不留丝毫西画的外观,这是需要有绝顶聪明的天才,再加非常勤奋的功夫,才能有此成就,否那么稍一不慎,就会变成不中不西。所以他晚年力求吸收西洋流丽的色彩和丰富的光感,事实上是他把敦煌时期
6、的色彩主义进一步向西洋的方面推进。 谢稚柳说它的“豪迈奔放的形体,苍茫雄浑的气度,已绝去了一切依傍,开中国画自来所未有的格局,是令人惊艳的艺术创造。这番话,可以代表大多数专家和欣赏者的意见。 世界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化开展之中,中国画也不例外。中国画也需要开展和创新。纵观张大干一生的绘画成就,他非常重视传统、重视临摹、写生。长期的国外生活,并没有使他因西洋画的影响而丧失传统,而是吸收了西洋画的良处,创造出泼墨泼彩等完全具有中国神韵和民族气派的崭新的中国画。 中国画需要创新,但创新不能离开传统。创新应立足于传统。传统与创新就像树主干与分支。主干提供养料水分给枝干,枝干经过光合作用得到阳光、空气,并把能量供应主干,使它不断地增高长粗。就像我们要拍一部好的电视剧,如果光有好的特技,缺乏演员好的演技,也不可能拍出让人拍手称赞的好片。反之亦然创新与传统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分割,不能离开创新谈传统,也不能离开传统谈创新。创新必须建立在好的功底之上,创新应立足于传统。只有这样中国画的开展才能有坚实的根底,才能有更好的开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