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魏晋书法的流传形式浅谈魏晋书法的流传形式 摘 要: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转折期,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差别和成就就足以表明这一历史转型时刻的深刻意义,涌现出王羲之、王献之、钟繇等一大批书法家。这一时期的书家作品通过墨迹、碑刻等形式流传下来。他们不仅在实践上造诣很高,而且在书法理论上很有建树,例如王僧虔、卫夫人等一大批书法理论家提出重要论断,体现了魏晋书法独特的艺术风格。从他们的言论和实践上,让我们体会到魏晋书法具有表象、表意和简约自然等独特的审美特征。关键词:王羲之 墨迹 表意 简约 自然 1.引言 魏晋时期是一个极其分裂和动荡的历史时期,同时在文学、思想和藝术深入发展,且艺术活
2、动极其活跃的一个时期。那个时候的逐渐形成世族书法世家,极大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快速发展,因为这一时期的政治约束力相对松弛、门阀世族阶层处于政治文化优势地位。由于社会动荡频繁,给予人们震撼人心的力量,因此也不断的激发人们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然而书法作为表达人生观念和人的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受到士人的高度重视;书法风格和趋向的“今妍”和“古拙”的南北差异,正是由于长期南北分裂和对峙所造成。魏晋时期,书学理论在多方面深入展开,比如在字体、风格演变与评赏、书写技法等方面。出现了神采和形质、质和妍、天然和功夫等范畴的出现,思辨性的增强,成为了中国传统书写理论的重要基础。2.魏晋书法流传形式 2.1 碑刻
3、魏晋时期相对于东汉时期的碑刻相对较少,其原因在于禁碑。东晋南朝,承魏晋制度,一度下诏禁碑,所以,南朝尤其是中央势力控制范围内的碑刻,传世极少。而在北方地区,十六国时期战乱频繁,碑刻也是很少。直到北魏同一北方之后,特别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汉化,而且没有禁碑的命令,因此碑刻逐渐增多。在北魏迁都洛阳后,随着汉化政策的不断推进,碑刻楷书也开始不断的成熟和定型,这一时期的代表碑刻是张猛龙碑、石门铭、云峰山石刻的碑刻。这些碑刻还带有一些隶书笔意,但是不会去可以强调隶书用笔,而是与楷法融合无间,同时字形也不似唐楷那样规范匀称,使其更加具有生命力,所以在清代碑学兴起后,被认为是更有奇姿生趣,越来
4、越多的书家作为取法的对象。字形开始扁长,多中宫收紧,强化一些笔画,向四方辐射而出奇峭迭现。康有为广艺舟双及评为:“结构为书家之至,而短长俯仰,各随其体。”2.2 摩崖 魏晋时期摩崖刻石中碑刻的字径较大,首先介绍的是北齐统治区域内的佛教摩崖刻经,字径一般都是在一尺以上。这些佛教摩崖刻径主要是当时佛教信徒收集民间资金刊刻的,其中一山东邹县境内的最为著名应该是四山摩崖。这些摩崖刻经书法自成体系和风格,到了北朝碑刻中独树一帜。稍微带有隶书笔意,碑刻的结构宽博大度,有雄厚古穆的大气象。总体而言,经文部分书写端整,而题记部分则比较生动姿肆。2.3 墓志 墓志,就是将墓主的姓名、生平事迹、身份、卒葬年月、生
5、平事迹等内容写刻于石、瓷砖、木等载体,然后放置于墓室内者。在魏晋禁碑之后,墓志的造型制作上逐渐完备、真正的流行起来。正是由于禁令严厉,即便是魏晋时期勋戚官僚、世族豪强也不敢立碑,只能将墓碑做得很小,将墓碑放置于墓室内,可见当时对于禁碑的严厉,官方的及时禁碑,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的人不能摆脱传统立碑思想的束缚,在暗地里设立小碑。因此,西晋时候的墓志在性质上渐渐的模仿墓碑的大小和章法,其书写风格和魏晋碑刻隶书几乎是完全相同,这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所需。这一时期的墓志书风正是由于完全承袭当代碑刻隶书的风格,以至于在风格上不会变得呆板雷同,艺术水平不高,相对来说制约了当时的书法艺术的发展。2.4 简牍
6、与墨迹 2.4.1 墨迹。根据考古学家近代以来的考古挖掘,发掘了不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简牍和魏晋时期的写本墨迹,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字体的演变发展,同时也使我们深刻的理解了当代书家的艺术创造性。而这些墨迹本身,大部分都是杰出的艺术作品,是书法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取法对象。2.4.2 简牍。长沙走马楼吴简,1996 年出土于湖南长沙走马楼,数量多达14 万余枚,文字内容涉及政治、赋税、军事、户籍档案等多方面,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曾经被称为是自敦煌藏经洞之后,中国关于简牍的最大文献发现。它的出土对科研人员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生活状况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成为极其重要的文献和书
7、法史料。如此庞大的吴简表明,当时的日常手写体,正处于由隶书向楷书演变的过渡阶段。它的字形大多数是扁平,长的笔画多重收,没有汉代隶书的波挑,竖画比一般短横画更加粗壮,撇画末尾没有重收之势,用笔的连带关系上楷书的意味较多,如果去掉一些长横画和捺脚,这样的写法就跟这一时代的钟繇荐季直表的唐摹本非常相似。3.结束语 魏晋书法在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不仅在书法实践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书法理论所展现的审美特征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一时期有二王父子的行书闻名于世,成为书法史中行书的高峰,是后世学习的楷模。行书之所以形成高峰是从汉代隶书发展而来,诞生了由静到动的书体。北魏时期的碑刻
8、书法也成为后世取法的对象,既有汉代隶书的用笔,也有楷书严整的机构造型,是我们研究这一时期书法发展演变的重要史料。参考文献 1 甘中流.中国书法批评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年 03 月 2 孙过庭.书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年 6 月 3 王世征.历代书论名篇解析.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年 5 月 4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年4 月 5 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5 月 6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第 1 版.晚清 7 包世臣.艺舟双楫.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国清代 8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 9 李茂昌.中国美术简史.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1996 年 10 月 10 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集团.2001 年 作者简介:肖斌斌(1995.10)男,汉族,籍贯: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 级在读研究生,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