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验论下市场经济研究 。经验论作为一种认识的理论,它强调一切知识和认识都靠人的感觉和心理而得来,否认理性认识的真实性和重要性。经验论反对可知论,并对纯粹理性进行批判,认为纯粹理性是不可能的。它指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指向自身感觉和心理的幸福与快乐,而当人的这种指向感觉和心理的行为到达了人类感官的满足时,这种行为便是合宜行为。每个人的行为既然都是为了追求自我心理和感觉的幸福和快乐,那我们就说它是人们的自愿行为。所谓自愿行为,即我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不受其他人或其他因素的干预,甚至可以否认他人的意愿,从而做出符合自身意愿的选择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只能知晓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而无法知晓其他人的
2、感觉和心理、快乐和幸福,同时他人也无法知晓我们自身的快乐和幸福。从这一意义上来看,人性是自私的。所以在利己之心的驱动下,人们就会选择尽可能让自己快乐和幸福的行为,即趋利避害,而且这种趋利避害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自私的人应该如何去进行人际交往。这就要求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与他人产生一种感觉和心理的相似性,即“同情。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交换就产生了。每个人在交换过程中,尽力维护自身利益,从而社会利益或社会正义便得以实现。这便是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但既然有利益交换,就防止不了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利益双方就需要放弃个人利益,寻求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即“共同尊
3、长来仲裁,这就形成了市场经济所允许的国家形式,即最高裁权机构。 关键词:经验论;消极自由;市场经济 一、经验论的根本概述 经验论作为一种认识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于人类自身心理和感觉的幸福与快乐。经验论明确反对可知论,它否。定本体的存在,认为理性只能通过心理和感觉得来,而无法指向理性本体。经验论明确指出,世界是不存在本体的,只有现象,并指出世界只存在现象之间的继起关系。 1.对“本体问题的探讨所谓本体,即世界万物的根源和终结,也就是说一切事物起源于本体,最后又将复归于本体。亚里士多德用“万物是其所是,又复归于它来解释这种现象。但在经验论看来,所谓的本体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人
4、类的一种心理的抚慰作用。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她说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块“白板,而向他提供敬神内容的是经验。所以经验论指出世界是不存在本体的,人类对万物的认识是人们各种观念和经验得出的结果。经验论否认唯理论关于本体的观点,它指出,人的一切理性行为都是指向人类自身心理和感觉的幸福与快乐,而无法指向理性本体,因为纯粹的理性本体根本不存在。经验论指出世界无本体,而只有现象。经验论的代表人物休谟指出,我们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期待一件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他认为我们之所以相信因果关系并非因为因果关系是自然的本质,而是我们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的
5、。所以在经验论看来,因果关系只是人类选择的问题,真实的因果关系是不存在的,只成认现象之间的继起关系。既然经验论否认因果关系的存在,那以因果关系为根底的世界规律在经验论看来也是不存在的。经验论对因果关系和本体论的否认,就使人们无法找到万物最高的原因,即本体,从而就无法实现对本体的理性认识,这样,经验论就得出了它的最终观点:纯粹理性是不存在的。 2.合宜行为。所谓合宜行为,即人的理性行为与其自身感觉和心理达成一致。上面我们说经验论否认因果关系和规律性的存在,所以作为最高原因的本体也就不存在。在经验论看来,理性行为只能指向个人心理和感觉的幸福和快乐,这是一种真正的幸福,而这种使人的心理和感觉得到满足
6、,与人的感觉和心理相一致的理性行为便是一种真实的行为。但是有这样两种情况,它会导致理性行为与个人的心理和感觉不相一致:一种是恐惧。在恐惧状态下,人们会做出“保己的行为;另一种是傻瓜。傻瓜无法做到使自己的理性行为指向其心理和感觉的真实幸福和快乐。这两种情况下,人的理性行为便不再与其感觉和心理相一致,那这种行为那么被叫做非真实行为。 3.自愿行为。经验论否认因果关系的存在,并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偶然的关系,社会关系也是无规律的,只是人的意愿问题。那人根据其意愿所作出的选择和行为便是自由的。但经验论这里强调个人要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他可以在不受他人干预和威胁的情况下,选择去做什么或者不作什么
7、,一切行为都是出于个人真实的自愿选择,这才是经验论做主张的真正的自由,即消极自由。 二、市场经济是消极自由 1.人性“自私。经验论主张人的理性行为是指向人类感觉和心理的幸福与快乐,所以人们在其理性行为中总会显现这样一种现象,他们每个人都力求找到最能够使自己的感觉和心理得到满足的状态,使自身获得最大最多的利益,即趋利避害。而且经验论强调人的趋利避害是一种理性行为,但这种行为与动物相比在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差异的。既然每个人都会理性选择趋利避害,来寻求自身感觉和心理的幸福与快乐,所以每个人只能知晓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而无法知晓他人的感觉和心理、快乐和幸福。当然,他人也无法知晓我们自己的感觉和心理,所以从
8、这一意义上来讲,人性是“自私的。 2.“同情是人际交往的关键。人性是自私的,人的内心深处总是会不自觉地引导人类趋利避害,去关注自己,知晓自己的感觉好心理、快乐和幸福。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没有人能够在只有自己的空间里存活。社会是由一个个单独个体的人所组成的群体,所以不可防止的,在人们这种自私的天性中,总会有一些关心他人的本能。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人际交往时,总会本能地去跟他人形成一种感觉和心理的相似性。亚当X8226;斯密用“同情解释了人的这种本能,他认为“看到他人的不幸或对他人的不幸感同身受产生的惋惜之情,就是怜悯或者同情。 3.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亚当X8226;斯密说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这
9、种“同情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交换。每个人在获取利益时,最先考虑的是自己。人们在以自己获利为目的的情况下才会为他人效劳。我们赞同或是反对自己的行为,也取决于我们的感受。我们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处境中,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透过他的眼睛,来看我们自己是否能够对影响行为的情感和动机产生同情。由此看来,人们是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他人的快乐或者不快乐有些情况下确实会引起我们的共鸣,但我们产生的情感与当事人的情感相比往往要弱得多。在利益交换中,每个人都在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当每个人都在保护自身利益时,社会利益或者说社会正义便得以实现。这种社会正义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你无法知道它的具体形态,只有每个人都在维护
10、自身利益时,它才会出现并得以实现,这便是市场经济中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4.市场利益最大化是不可能的。人类在进行利益交换时,利己之心会促使人们尽可能地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如果每个人都力求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交换就无法进行。这样的话,交换双方的利益就无法同时实现,所以说市场利益的最大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市场要想维持,就必须找到一种方式使交换双方能够对自身利益适当妥协,保证利益交换的正常运行,使利益双方的心理和感觉都得以满足。那这种方式就是社会规那么。当然,这种社会规那么不是社会历史开展的产物,它只是出于人类心理和感觉的幸福而形成的一系列不成文契约,从而形成社会规那么。 5
11、.市场经济意义上国家的形成。既然有利益交换,那就难以防止地会产生利益冲突和矛盾。如果利益双方无法在双方之间达成一致协议,这时就需要找到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来进行仲裁,这个第三方便是共同尊长。当利益双方为了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放弃私人利益而采取第三方公共权力的裁决,那这个公共权力就是市场意义上的国家,这个最高财权机构也就是市场所允许的最高限度。 参考文献: 1休谟.人性论(第一、二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23: 12. 2洛克.人类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8: 8.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781: 23. 4江雪莲.人性的注疏休谟因果论的人性论特征和心灵哲学倾向j.浙江学刊,202223(3):38-44. 5徐文俊.从实体观念到本质洛克人类理解论中的实体学说j.中山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2. 6刘小英.浅析经验论原那么与实在论预设之间的矛盾英国经验论哲学关于实体问题的思想演进j.求是学刊,202223: 6. 第7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