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秧歌剧的革新与开展王宇洁: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引起了一场规模盛大的秧歌运动,秧歌剧就此诞生。代表作兄妹开荒的上演轰动一时,好评如潮,深受百姓喜爱。与旧秧歌相比,新秧歌从选材、人物塑造以及舞蹈语汇等多方面都有了较高的艺术突破,同时也更好的效劳于政治。本文以秧歌剧兄妹开荒为侧进行多角度分析,表达其艺术影响和政治意义。关键词:秧歌剧;革新;艺术影响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 (2023) 21-0129-01一、秧歌剧的起源秧歌剧,戏剧题材之一。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延安,以我国北方流行的陕北秧歌小戏为根底,与舞蹈、说唱等艺术形式相结合
2、,开展演变而来。其情节言简意赅,歌词通俗易懂,主人公载歌载舞,风格活泼轻快,因此深受人民喜爱。尤其是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陕北、东北地区颇为流行。其中,由路由编剧、安波作曲,王大化以及李波创作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受到了一致好评。不管是主题内容,还是人物形象,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都是一种突破和革新。二、“开荒主题的创新设定1941-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也是边区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为此,中共中央提出“开展经济,保障供应的方针,号召解放区自力更生、克服困难。一场声势浩大的大生产运动就此吹响号角,拉开了帷幕。当时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主要以农业的开荒为主。其中有一对父女每天起早贪黑开
3、荒十多个小时,很快就实现了“耕作二年余粮一年的成果,成为勤劳致富的好典范。而兄妹开荒的故事梗概正是根据该劳动模范马丕恩父女的荣耀事迹所编写的。“开荒主题的设定真实的展现了20世纪40年代老百姓投入大生产运动、实行开荒自救的积极状态。将“开荒搬上大舞台,更是对这种正能量的行为给予充分肯定以及正面引导和宣传。从狭隘的、带有调情意味的个人世俗故事到攸关每位百姓性命和未来的红色集体革命,新秧歌在内容的选择上无疑做出了大幅度的调整:以百姓为主导地位,内容的选材贴近现实生活,弘扬了陕甘宁边区百姓众志成城投入大生产运动的精神状态,同时也为革命斗争起到了正面引导作用。称为“骚情秧歌、“溜沟子秧歌的旧秧歌不再深
4、受百姓爱戴,取而代之的是渴望“翻身、投身斗争、欢唱胜利的新秧歌。但为了不失秧歌本体的趣味性,编者在内容编排上添加了充满喜剧气氛的故事情节和对白。得知妹妹要前来送饭,哥哥想开个玩笑躺在开荒地里假寐。意料之中,妹妹看到此景有些生气,推推哥哥的膝盖让他起来,谁知哥哥无动于衷。妹妹灵机一动,在哥哥耳边大喊吃饭,哥哥如惊兔似的起身跑去扁担放置处,边跑边问:饭在哪呢?饭在哪呢?拿出篮筐里食物的哥哥席地而坐,立马吃了起来,惹得观者哈哈大笑。编者将兄妹二人生活化的动作和对话搬上舞台,既为政治效劳、宣扬其开荒精神,又能保存秧歌的娱乐作用,使观者在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能到达舒心愉悦的效果。三、人物形象的焕然一新在旧秧
5、歌中,丑角进行相互间的嬉戏挑逗,通常带有“调情和嘲笑意味。而在延安时期,丑角被新秧歌剔除。秧歌剧兄妹开荒一改昔日打情骂俏的男女爱人关系,将兄妹关系与“开荒主题相结合,为当时的大生产运动到达了良好的宣传效应。在印象中,陜北农民往往用白色的毛巾扎成英雄结的式样。饰演哥哥的王大化头扎白头巾,身穿短褂和大棉裤,中间长腰带一扎,陕北的农民形象顷刻树立在百姓面前。饰演妹妹的李波一身花色大棉袄,两小辫麻花扎在耳后,姑娘家的俏皮可爱活灵活现。哥哥扛着锄头,妹妹挑着扁担,道具的使用也为二人的开荒剧情埋下伏笔。夸张挑逗、嬉戏调情的丑角消失了,摇身一变,成为了开荒自救的积极青年。形象从头到尾彻底的接了地气,更贴近了
6、百姓的现实生活。四、动作编排的与时俱进在动作编排方面,王大化和李波煞费苦心。原有的民间秧歌多以男女打情骂俏的夸张动作为主,但兄妹开荒是以兄妹二人开荒作为故事的情节内容,所以调情、嬉戏的动作统统被抛去,改头换面的是新秧歌的朝气,这无疑在当时也是一种突破。伴随着锣鼓的敲响、唢呐的吹奏,饰演哥哥的王大化左肩扛着锄头右手挥舞着,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跳跃着来到舞台中央,边唱边围着舞台中央绕圈。当唱到“山呀么山冈上,好呀么号风光,哥哥时不时的把右手放在眉处,做出一副眺望远方的模样,左右重心跟随着音乐来回转换。紧接着,饰演妹妹的李波肩上挑着扁担高声应和道:太阳太阳当呀么当空照,送饭送饭我走呀么走一遭,哥哥刨地
7、多辛苦一路轻快的摆着手臂从舞台斜前方来到哥哥身边。当二人合唱到高潮局部:“向劳动英雄看齐向劳动英雄看齐加紧生产不分男女加紧生产不分呀南呀哈男呀男和女,哥哥和妹妹二人双手同时拿起各自的道具单腿跳跃着做出刨地开荒的动作,为观者展现了一副兄妹互相竞争的开荒场景。“哥哥前面开荒地、妹妹来打土多卖力你一句我一句的,兄妹用单腿跳跃完成交叉式的舞台调度。随后又面对面,一手拿着道具一手大幅度舞动,脚下跳着秧歌经典的十字步,用相互绕圈的方式完成个人的调度变化。最后,全剧在二人的吆喝声中完成哥哥抗锄头站立、妹妹拿扁担蹲下的造型中结束,让百姓们大饱眼福。五、艺术影响与政治意义作为一部红色革命题材的秧歌剧,兄妹开荒真
8、实的复原了百姓的生活故事,大力宣扬政治方向的同时也表达了革命的阶级性与广泛性。脱离了夸张性虚构故事的“骚情秧歌,兄妹开荒作为一种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教育,提高了百姓的政治觉悟。统一正确的政治战线,是革命成功的前提和根底。王大化曾写过一篇关于兄妹开荒创作经过的文章。其中的每一步都是他贴近人民群众、展现真实现实生活的印记。另一方面,调情嬉戏内容的剔除,培养百姓的艺术赏析能力的同时推动艺术的开展,为艺术的创新探索了一条可行的新道路。当时任延安中央党校文艺工作研究室主任的李伯钊同志在我所认识的王大化同志一文中,谈到她看兄妹开荒的感受: “兄妹开荒是解放了的崭新型的农民形象,服饰动作,说不出的自然和谐,那么
9、土色土香的地道的陕北农民的风光,被他们两个演员演活了,大家被他们杰出的演技迷住了。至此之后,秧歌的风格和内容焕然一新。舍弃了远离现实生活的西方话剧模式,艺术家们开始注重秧歌内容的原创性和真实性,把更能反映现实生活、刺激现实生活、推动现实生活的东西搬到舞台上呈现给百姓欣赏。于是,一批反映现实斗争和美好生活的秧歌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六、结语从“骚情秧歌到“翻身秧歌,在大生产运动的政治引导和驱使下,秧歌剧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兄妹开荒复原了百姓的真实生活,符合了艺术作品为人民效劳,以人民为主体的地位。摒弃丑角、树立新形象,给予百姓正面能量和政治观念,为政治开展方向拟定一条正确的道路。在动作编排上,编者剔除不雅元素,参加生活化的舞蹈语汇,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秧歌的技术性,与现今时代的秧歌接轨。作为红色革命题材的秧歌剧,兄妹开荒用艺术的手段对百姓进行寓教于乐式的政治教育,提高了百姓的政治觉悟,为革命的胜利做前期铺垫和政治根底。在艺术领域中,兄妹开荒为秧歌剧乃至整个文艺界的开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参考文献:1齐慧玲,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J.当代小说(下半月),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