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践论读后感1000字3篇篇一: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堂上,曾屡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下面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一、实践论的世界观意义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
2、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重要的是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防止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
3、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开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
4、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开展。比方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二、实践论的方法论意义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两点,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
5、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下面我想就此再举一例,谈一下自己的见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但在当时,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实践已经证明,苏联的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就像李光耀指出的,这难免犯一些错误,比方
6、1958年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并且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从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众所周知,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经济腾飞的。而1980年代xxx理论的提出,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振兴。为什么呢?因为xxx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经历了先试验后推广这一认识过程的正确的理论,是经历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思想的结晶。有目共睹,xxx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经济中的一些沉疴痼疾,使国民生产总值突飞猛进,更重要的,使它将中国带入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并为中国经济指明了永恒的开展方向。但是,
7、如毛泽东所述,xxx仍不能预见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后的一些具体问题,不能预见到在当代日趋复杂的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具体争端,特别是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遇到的种种具体问题。同时,在经济开始复苏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显得更加迫切。适应时代的开展要求,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开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更将“三个代表写进了党章,从而更好的指导了我们的实践。我个人认为,“三个代表思想中最本质的内涵在于与时俱
8、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篇二:实践论读后感读实践论有感13通信1班 张扬雪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开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开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辉;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实践论该著以实践观点为根底,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
9、,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根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他成认生产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开展以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开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这本书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根底上认识开
10、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根底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开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认识开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11、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拟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在文中毛泽东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他指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开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开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开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文中强调,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作者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文中还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
12、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到达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时间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知道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可以给青年尤其是“80后“或成为“泛90的我们以重要启示和指导。在学习上,要多动脑筋勤动手。在人与人交往中,要真心诚意,客观的对待他人。以后参加工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参与。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是的、正确的感知,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做到知行一致,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13、,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开展工作,只能造成挥泪的结局。所以,知行一致,需要实践先行。学生签名:提交时间:2023年12月篇三: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根底,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矛盾论阐述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倾向;矛盾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矛盾论对中国
14、的革命及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现在,这一哲学理论又将推动我们认知科技时代,指导并促进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开展。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根底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通过阐
15、述认识的开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效劳于实践。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根底。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
16、在实践中检验的开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开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开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开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开展。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开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开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开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时机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