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忆往事缅怀国学大师季羡林唐师曾编者推荐:学界泰斗、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季羡林先生,于2023年7月11日乘鹤西去。时值第25个教师节,特推荐忆往事缅怀国学大师季羡林一文,以寄托我们的哀思,并期望国人学习季羡林先生做人做学问的大家风范。年届90的季老先生,老僧入定般呆坐未名湖畔已近4个小时,可他那只心爱的小白猫仍端坐树端,丝毫没有下树回家的意思。老年白内障、顽固的耳疾使东方哲人耳不聪目不明,但这绝不阻碍他认真护卫树顶上嬉戏的小生命。“土猫能活十几岁,洋猫也能活七八岁,就是得严加看管,现在人心不古,有人吃猫,也有人以贩猫为业,猫贼太多。整整30年前,一位刚刚考取北大的学兄兴高采烈地到北大报到。由于初进
2、京城,人地生疏,战战惶惶。一个人肩扛手荷,好不容易找到设在大饭厅的新生报到处,注册、分宿舍、领钥匙、买饭票手忙脚乱中把行李托付给一位手提塑料网兜路过的老者。东奔西走,待忙过一切,已时过正午,这才想起扔在路边托人照看的行李,当即吓得灵魂出窍。一路狂奔着找回去,只见烈日下那位光头老者仍呆立路旁,手捧书本,悉心照看地上懒洋洋的行李。学兄对老者千恩万谢,庆幸自己吉人天象,头一次出远门,就碰上好人。次日开学典礼,只见昨天帮他看管行李的那位慈祥老者,竟也端坐主席台上。学兄找人一问,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学兄再次差点吓死过去。许多年后,季老对这段故事记忆犹新,他说一位由穷乡僻壤乍到京城的穷学生
3、的全部财产只有一个铺盖,能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托付给素昧平生的我,不亚于以身相许,是对我的极端信任。对信任,得认真对待。季老对事认真,对人认真,对学问更认真,事事讲资料、讲考据。一日我与人民出版社、中央电视台两位校友到季老先生家闲坐,一学兄说起张中行应算季老同学,季老侧首思索半天,认真答道,张中行年龄比我大,上学比我早,毕业比我晚,应称校友,不是同学。该学兄又问钱钟书学问如何,季老再次侧首思索半天,说虽是同学,但隔行,从未研究过。对未研究过的东西,无法评论。这种刻板的认真,也许是季先生早年留德的印记。季羡林现在能操8种语言,印度梵文、小乘巴利文、隋唐古土火罗文、俄文、南斯拉夫文、德文、中文。问其哪
4、种外语最最擅长,答曰应该是德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季羡林在德国住了十年,身上的语言功夫,大多是当年在德国奠定。1911年8月,季羡林先生出生在山东临清一个“五代赤贫之家。按季老的说法,山东是西边穷东边富,临清在山东的西边。临清是西边穷东边富,季老家所在的村子在临清的西边。村子里的住户是西边穷东边富,季老家住在村子的西边。季老的父亲、叔叔都是孤儿,靠在枣树林里“捡落枣长大。幼年的季羡林跟叔叔流浪到济南,千辛万苦才读完小学、中学,再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北大、清华。1935年,季羡林考取政府官费留学生,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攻读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南亚古语,获博士学位。说到留学动机,季老戏言是为了
5、在北大、清华当教授。我说梁 、鲁迅没有博士学位也在北大当教授。季老笑道,鲁迅是盖世奇才,可以不读博士。可他季羡林不是,普通人想在一流学府当教授,非如此不可。季羡林是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35岁的季羡林从德国回国,立即被北大校长胡适、傅斯年聘为教授。在北大前一代大学问家陈寅恪影响下,季羡林走上印欧古典语言的治学之路。以后历任东语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现在人常讲机遇,佛家叫因缘,我的一生全然由于因缘。至于选中梵文“全因偶然旁听了陈寅恪先生的梵文课。一直到现在,每说到恩师陈寅恪都免不了珠泪潸然。“此后半个多世纪的燕园教学生涯里,季老在东西比拟文学、原始佛教语言
6、学、印度中世纪语言学、吐火罗语义学、梵语文学诸多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奠定了泰斗地位。几十年来,季老每天凌晨4时准时工作,直到晚10点,认真得让人无法置信。作为总编之一他参与编纂了中国大百科全书、100多卷的传世藏书,目前正领衔主编1000多卷的四库全书存目、编辑数十卷的季羡林文集。紧张工作之中,季老对国内外来信,每信必复,透着贯穿一生的严肃认真。对学问如此,对生活亦如此。季羡林将“文化大革命中在北大蹲牛棚的血泪经历仔细回忆,认真撰写后,交中共中央党校出版,命名牛棚杂忆,意在教育国人。他坦率道出北大知识分子,受“文革社交运动“派毒之深,用自己双手造出牛棚这一阿鼻地狱。季羡林认为“文革中最可怕的就是
7、“派性,在伟大口号下,人们分成不同的革命派,互相争斗。“派性就像一条大蛇,谁被缠上都无法脱身。他说,弄不清这是什么社会心理,在革命的旗号下,夫妻离婚、父子反目、朋友成仇季老扪心自责,说自己也有派性。本来政治运动的浪头早已越过他,他本身也没有政治问题,大可以做逍遥派,可偏偏不甘寂寞,看不惯学校里掌权者的“老佛爺作风,自己跳出来说话,才落得蹲牛棚的难,不能怨别人,只能怪自己。为此,季羡林呼吁,希望当年斗过人、打过人的人能自己站出来,写些反省内心的真实文章,说说自己当时的心态。反省文革,反省自己。季老认为,我国各种运动很多,已经付出了太多的学费,可我们真的学到教训了吗他引用圣严法师的话“提升人的品质
8、,建设人间净土。他衷心希望中国能朝提升人口素质的方向走。牛棚杂忆是先生颇为用心的一本书,为自己的“纪实之作颇为得意,我屡次见他将此书签名送人,透着一个老知识分子的睿智、冷静和良知。1968年被打成黑帮之后,劳苦致病,甚至不能行走,自己爬行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医生。事事认真的季羡林尊从革命指示,主动自报家门“是黑帮身份。不料原本满怀阶级感情的军医闻言立即变了脸,由春风般的温暖转变到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一脸的革命人道主义,更不用说治病救人了。当今像季老这样著作等身的学者肯定不少,但自省人生写牛棚杂忆的却不多。如果说记者是人类的眼睛,那学者就是社会的良心。1979年,我在北大国政系上一年级,社科院一位前
9、辈托我给季老家带东西。推开朗润园北面某某公寓一扇木门,第一次看到季老先生正坐在重叠如千山万壑的书堆中用功。堆在桌上的各种参考书比我还高,书中夹着纸条、卡片、种种索引,一副做大学问的认真样子,令我肃然起敬。我冒失地往沙发上一靠,竟压着一堆睡觉的猫咪。季老是中国的国宝,猫咪是季老的家宝。20年弹指过去,季老还是当年那身蓝布中山装,“我很保守,到哪都这么穿。30年来,季老的猫或死或丢换了一批又一批,当年他撒在未名湖后湖朗润园一带的莲子已是一片残荷。日月荏苒,可季老侍弄小动物、接人待物、研究学问依旧认真如故。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吧,季先生过生日,我记得在北大二教,当时的北大校长丁石孙来祝寿,说:“我是
10、搞数学的,对季先生学问不太懂,为此,我就不胡说了。季先生在北大一辈子,对他的人品,你们各位比我还熟,对此,我也不说什么了。(注)此文约写于1995年,为新华社专稿。为纪念季老重贴于此。(选自新浪网)(简评)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仙逝之后,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传媒都溢满了全国人民对他的敬仰、缅怀、哀悼之情,众多素未谋面的人都潸然泪下。读完此文后我们更深切的体会到季老得到世人的尊重,不止因为他是融会百家、学贯中外的学界泰斗,“是中国的大智慧,是人中麟凤,是中国最杰出的文化人物之一,还因为他朴实、谦和、真诚的品格与风范。文章善于选择一些典型的事例,表现季老高尚的学品和人品,有时尽管是简单的勾勒或不耀眼
11、的细节,却形神毕肖,尽传精神。如长守护猫、为学生看行李、不无凭论人、坎坷求学、笑言留学动机、成为学术泰斗、早起晚休勤奋工作、每信必复、不畏强权被打入牛棚、呼吁反省、呼吁提升人口素质、看病被拒、书山中工作、衣着朴素、为人为学认真恒久、他人祝寿时评价。展现给我们的并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使人产生雕塑感、距离感、敬畏感的大学者,而是如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位学识渊博而又亲切、和蔼、谦虚、认真得可爱的长辈。他睿智、冷静、清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无论何种情形下都讲真话,不愧对自己知识分子的良知。文章笔力通俗顺畅,并不见热情澎湃的赞美和堆砌如山的颂扬之词,作者娓娓道来,我们便可
12、以从中读出一位可敬的大家,读出作者对季老发自肺腑的敬爱之情。可谓字里行间皆是情。文中还多处运用修辞手法。如,文章开头把呆坐护猫的季老比喻成“老僧入定,将他当时的形神惟妙惟肖地描画了出来,言语之间不乏幽默。替学生看行李那段,用了夸张的手法,如“吓得灵魂出窍“差点吓死过去,把学生害怕行李丧失的心态、知道看行李者为何人后的震惊,刻画得入木三分。在爬行看病却被拒那段,“军医闻言立即变了脸,由春风般的温暖转变到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用了比照、暗讽、比喻,让人读后笑中带泪,心痛季老受到的摧残和迫害,同时又紧紧攥了拳头,怒火中烧,痛恨军医的愚昧、冷酷、残忍。文章还运用了过渡句,如第四段“季老对事认真,对人认真,对学问更认真,事事讲资料、讲考据;第八段“对学问如此,对生活亦如此,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衔接的自然顺畅。文章结尾,“当时的北大校长丁石孙来祝寿,说:我是搞数学的,对季先生学问不太懂,为此,我就不胡说了。季先生在北大一辈子,对他的人品,你们各位比我还熟,对此,我也不说什么了。其实到达了此时无言胜有言的意境,“不胡说“不说什么了恰恰胜过千言万语。(广东省执信中学高级教师胡传新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