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感觉与知觉障碍和运动的关系..ppt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130528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觉与知觉障碍和运动的关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感觉与知觉障碍和运动的关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感觉与知觉障碍和运动的关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感觉与知觉障碍和运动的关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感觉与知觉障碍和运动的关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感觉与知觉障碍和运动的关系..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六节第六节感觉与知觉障感觉与知觉障碍和运动的关系碍和运动的关系 感觉 由感受器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感觉传导系统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后,在脑中的反映。感觉的分类 躯体感觉: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特殊感觉:嗅觉、视觉、听觉、味觉。感受器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的末梢结构,与脊神经节的传入神经纤维的末梢结构,与脊神经节的神经元相连,再经后根进入脊髓,进入相应传导神经元相连,再经后根进入脊髓,进入相应传导通路。通路。感受器分类感受器分类 皮肤浅表感受器皮肤浅表感受器 深感觉感受器深感觉感受器 皮肤浅表感受器皮肤浅表感受器 深感觉感受器深感觉感受器 感觉神经感觉神经(一一)痛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2、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1 1躯干躯干、四肢的痛四肢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第第1 1级神经元的胞体在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脊神经节内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于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躯干和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传递痛传递痛、温度觉的中枢突经温度觉的中枢突经后根外侧部进入脊髓的背外侧束后根外侧部进入脊髓的背外侧束,然后终于第然后终于第2 2级神经元级神经元。传递粗略触觉的中枢突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传递粗略触觉的中枢突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上升上升1 12 2节段后节段后,终于第终于第2 2级神经元级神经元。第第2 2级神经元级神经元脊髓第脊髓第、和和V

3、 V层层发出第发出第2 2级纤维组成脊髓丘脑束级纤维组成脊髓丘脑束,终于背侧丘脑的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腹后外侧核。第第3 3级神经元级神经元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发出的纤发出的纤维经内囊后脚维经内囊后脚,投射到中央后回中投射到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后部。2 2头面部的痛头面部的痛、温度和触觉传导通路温度和触觉传导通路 第第1 1级神经元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布于头面部其周围突分布于头面部皮肤以及口皮肤以及口、鼻腔粘膜的各种感受器鼻腔粘膜的各种感受器,中枢突经三叉神经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入脑桥根入脑桥。其中传递痛其中传递痛、温度觉的纤

4、维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温度觉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核。传递触觉的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传递触觉的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第第2 2级神经级神经元元三叉神经脊束和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和脑桥核发出纤维经交叉后发出纤维经交叉后,组成三叉丘组成三叉丘系系,伴随内侧丘系上升伴随内侧丘系上升,止于第止于第3 3级神经元级神经元丘脑的腹后内丘脑的腹后内侧核侧核,自处发出的第三级纤维经内囊后脚自处发出的第三级纤维经内囊后脚,投射到中央后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下部回的下部。(二(二)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1.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第第1 1级神经元的胞体在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脊神

5、经节内脊神经节内,周围突分布于肌周围突分布于肌、腱腱、关节和皮肤的感受器关节和皮肤的感受器,中枢突形成薄束或楔束中枢突形成薄束或楔束。第第2 2级神经元级神经元束核和楔束核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纤维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形成发出纤维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形成内侧丘系内侧丘系,进入第进入第3 3级神经元级神经元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发出的发出的纤维经内囊后脚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纤维经内囊后脚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以及中央前回的后部以及中央前回。2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1 1)躯干躯干(除颈部外除颈部外)和下肢的本体感觉和下肢的本

6、体感觉 第第l l级神经级神经元为元为脊神经节细胞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腱、关节的本体关节的本体感受器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终止于终止于第第2 2级神经元级神经元C C8 8L L2 2节段胸核节段胸核和和腰骶膨大第腰骶膨大第V V一一层外侧部层外侧部,由胸核和腰骶膨大由胸核和腰骶膨大2 2级发出的纤维进入旧小脑皮质级发出的纤维进入旧小脑皮质。(2 2)传导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第传导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第2 2级神经元级神经元颈膨大部第颈膨大部第、层和延髓的楔束副核层和延髓的楔束副核发出的第发出的第2 2级

7、纤维进入小脑皮级纤维进入小脑皮质质。脊髓节段脊髓节段 皮肤的脊髓节段皮肤的脊髓节段 感觉中枢感觉中枢 躯体感觉障碍躯体感觉障碍 二、感觉障碍的分型及特点二、感觉障碍的分型及特点(一一)周围神经型感觉障碍周围神经型感觉障碍 1 1末梢型:末梢型:出现对称性四肢远端的出现对称性四肢远端的各种感觉障碍各种感觉障碍,越向远端越重越向远端越重,呈手套呈手套、袜筒型袜筒型,伴相应区运动伴相应区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2 2神经干型:神经干型:周围神经某一神经干受损害时周围神经某一神经干受损害时,其支其支配区域的各种感觉呈条配区域的各种感觉呈条、块状障碍块状障碍。3 3后根型:后根型:某一

8、脊神经后根或后根神经节受害时某一脊神经后根或后根神经节受害时,在其支配的节段范围皮肤出现带状分布的各种感在其支配的节段范围皮肤出现带状分布的各种感觉减退或消失觉减退或消失,并常伴有放射性疼痛并常伴有放射性疼痛,即神经根即神经根痛痛。(二二)脊髓型感觉障碍脊髓型感觉障碍 1 1脊髓横贯性损害:脊髓横贯性损害:受损节段平面以下的各受损节段平面以下的各种感觉缺失或减退种感觉缺失或减退。2 2.脊 髓 半 切 综 合 征脊 髓 半 切 综 合 征(BrownBrown-SequardSequard syndromesyndrome):受损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障:受损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障碍碍,对侧痛对侧痛

9、、温度觉障碍温度觉障碍。3 3后角型:后角型: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即节段性即节段性分布的痛觉分布的痛觉、温度觉障碍温度觉障碍,深感觉和触觉深感觉和触觉存在存在。(三三)脑干型感觉障碍脑干型感觉障碍 1 1分离性感觉障碍:分离性感觉障碍:延髓旁正中部病变损伤延髓旁正中部病变损伤内侧丘系时内侧丘系时,出现对侧肢体的深感觉障碍出现对侧肢体的深感觉障碍和感觉性共济失调和感觉性共济失调,而无痛觉而无痛觉、温度觉感温度觉感觉障碍觉障碍。2 2交叉性感觉障碍:交叉性感觉障碍:病变累及延髓外侧部病变累及延髓外侧部,出现病变对侧肢体的痛觉出现病变对侧肢体的痛觉、温度觉障碍和温度觉障碍和病灶同侧

10、的面部感觉障碍病灶同侧的面部感觉障碍。3 3偏身感觉障碍:偏身感觉障碍:脑桥和中脑损害时脑桥和中脑损害时,出现出现对侧偏身和面部的各种感觉缺失对侧偏身和面部的各种感觉缺失,一般伴一般伴有病变同侧颅神经运动障碍有病变同侧颅神经运动障碍。(四四)丘脑型感觉障碍丘脑型感觉障碍 1 1偏身感觉障碍:偏身感觉障碍:以肢体重于躯干以肢体重于躯干,上肢重上肢重于下肢于下肢,肢体远端重于近端肢体远端重于近端,深感觉受累深感觉受累重于浅感觉为特征重于浅感觉为特征。2 2丘脑痛:丘脑痛:在感觉的部分恢复过程中在感觉的部分恢复过程中,出现出现对侧偏身自发的对侧偏身自发的、难以忍受的剧痛难以忍受的剧痛,以定以定位不准

11、位不准、性质难以形容为特征性质难以形容为特征。3 3感觉过敏或倒错感觉过敏或倒错。4 4.其他症状:其他症状:丘脑病变时丘脑病变时,常累及其邻近结常累及其邻近结构而发生其他症状构而发生其他症状。(五五)内囊型感觉障碍内囊型感觉障碍 特点为肢体重于躯干特点为肢体重于躯干、肢体远端重肢体远端重于近端于近端、深感觉受累重于痛深感觉受累重于痛、温觉温觉。常合并运动常合并运动、视纤维的受累视纤维的受累,表现为表现为“三偏三偏”,即偏瘫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偏盲。(六)皮质型感觉障碍(六)皮质型感觉障碍 1 1局限性感觉性癫痫局限性感觉性癫痫 2 2偏身感觉障碍:偏身感觉障碍:往往累及对

12、侧身体往往累及对侧身体的某一部分,称为单肢感觉障碍。该的某一部分,称为单肢感觉障碍。该型感觉障碍上肢比下肢重,远端重于型感觉障碍上肢比下肢重,远端重于近端部位,上肢的尺侧和下肢的外侧近端部位,上肢的尺侧和下肢的外侧常较明显。常较明显。3 3感觉忽略感觉忽略 不同病变部位表现为不同的功能障碍不同病变部位表现为不同的功能障碍:右大脑半球:视觉、触觉和空间信息的处理 左大脑半球:与听觉、语言及言语处理 额叶:记忆、注意和智能障碍 顶叶:空间判别障碍、失用证、躯体失认、忽略症和体像障碍 枕叶:视觉失认和皮质盲 颞叶:听觉障碍和短期记忆障碍 大面积的皮质损伤:智能减退甚至痴呆 半侧空间失认半侧空间失认 失用症失用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