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优化教学平台,培养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探讨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的根本模式,构建了新型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共同培养,介绍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对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我们提出了“1个平台、2个强化、2个关系、1个目标的思路,即优化电气工程本科教学大平台,强化学科根底和实践环节,解决好“点与面和“宽与专的关系,实现培养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关键词】 电气工程;课程体系;应用型;教学平台为适应时代开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国内许多高校都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社会经济开展对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
2、的需求,我校在专业建设中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性教学环节等进行了深入改革与创新,取得了显著效果。一、以实际办学条件为根底,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1.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直接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开展。找准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我院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开展,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根底扎实,知识面宽,掌握电气工程及自动控制技术的根底知识,能够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设计、系统运行、设备管理与维修、供配电的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2.制定科学合
3、理的培养方案和优化课程体系。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通过向兄弟院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广泛调研,消化和吸收他们的培养经验和反响信息、以及目前比拟优秀的毕业生的反响意见,在制定该专业培养方案上进行了改革。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学生应该具备和到达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根底,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根底和外语综合能力;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须的技术根底理论知识。能力为本是应用性本科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坚持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根据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调整,形成了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除了利用学校课程平台设立的通
4、识课程、电工类大类课程外,确定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应用、电器原理与应用、信号分析与处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在实现宽口径培养的根底上,保证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及实用性。鼓励使用英语或双语教学,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设立研究型课程和讨论性课程。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应用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局部,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才不会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才会发挥作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职业技能比赛与认证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充分利用校内外举办的各种科技讲座、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进一步强化
5、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由于这几个实践环节的目的、时间和形式不同,实施过程也有所不同。具体如下:1.根底实验应以专业根底理论分析验证和根本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的。根底实验是实验教学的第一环节,搞好根底实验不仅对提高实验技能而且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大有裨益。根底实验包括公共根底实验和专业根底实验,体现在电工电子根本技术训练模块、计算机应用训练模块和根本控制技术训练模块中。2.专业实验应着重学生的测试、调试、分析计算和初步的设计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界限,面向工程、面向现场,创立了电气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提出了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
6、的建设模式。已建成“电力电子实验室、“电机拖动与电气控制,“单片机实验室和“电工电子实验室等。3.课程设计应着重学生测试、调试、设计和初步的开发能力的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干课程都安排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环节对培养学生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至关要。课程设计时间一般只有一周到二周,故课题难度不宜太大,但要有一定的广度。课题必须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覆盖课程的主要局部,要强调工程根本素质的培养。4.毕业实习应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判断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的能力。通过23周的毕业实习,使学生掌握发电厂电气运行、维护的根本知识,了解电厂生产的各项制度,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熟悉电能生产的
7、主要环节,分析电厂电气设备的布置及二次设备继电保护、自动装置等的配置;学习电厂的事故处理、事故设想和防范措施;了解继电保护屏、中央信号及控制屏的设计、安装、接线、调试;了解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和各职能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搜集毕业设计有关资料。三、结束语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社会经济和技术开展的需要,对于三本院校,在电气工程领域,我们应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高、实践动手能力强,能从事工程技术开发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且,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要经过屡次实践和反复修改的。因此,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扎扎实实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参考文献1 王晓芳,罗庆跃等.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邵阳学院学报,2023:2852872 王艳君,白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23:70743 杨兆华,苏彩红,王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增刊,第32卷,202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