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开展评价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方面一路凯歌,但是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加剧了我国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速度。在农业开展方面,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生态破坏更是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开展的三大根本性难题。为引导我国农业的转型开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转化,构建农业开展与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环境资源保护和谐开展的局面,在我国现代农业开展中引入农业循环经济开展理论,已经成为国家层面和社会各界的开展共识。本研究顺应这一趋势和理念,以我国黄淮平原农业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bpeir模型并结合delphi法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开展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产出、资源消耗
2、、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环境平安、经济与社会开展等五个层面入手,对该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开展现状予以综合评价,分析黄淮平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开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在原因分析的根底上提出促进该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开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开展;农业循环经济;bpeir模型;特尔菲法;综合评价 一、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开展、科技体系的日渐成熟,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随之而来的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农业资源消耗过度等问题,也成为了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开展的一项难题。随着循环经济战略开展理念的提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开展看到了新的开展机遇和建设方向。党的十八大会议报告
3、明确提出,今后要以开展循环经济为主,加快经济方式的转变,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增强再利用和资源化的效率。在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业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了在现代农业开展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农业资源环境的保护。而在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假设干意见,更是进一步明确了要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开展,利用循环经济开展助推我国农业新开展的开展意见。利用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开展,已经在政府及社会各层面达成普遍共识。 二、农业循环经济的根底理念 1、可持续开展。可持续开展最早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提出,它强调代内之
4、间和代际之间的公平公正性,最初给予的定义是:在经济开展的过程中,既要满足当前人民社会生活需要,又不可以以损害后代子孙生存环境作为代价。后来可持续开展这一经济理论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并逐渐渗透至国家开展的各个领域。我国于1995年正式将可持续开展思想理念纳入到国家根本战略层面,并且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农业领域中实现可持续开展,就是要在实现农业经济开展的过程中,同时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保护利用、农民收入和农村就业时机的稳定增长以及粮食供给的充足性和平安性。 2、循环经济。我国最早使用“循环经济一词的是刘庆山(1994年),其后学术界及各行各界对其进行了广泛的深入研究。
5、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解,学者们说法不一,本研究综合各派界观点,认为:循环经济是指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将物质流从传统的单向流动转变为新型的双向或多向流动的经济开展模式,以最少的资源及能源投入实现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小的环境污染,在有效提高生态效率的同时,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 3、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是一种以农业可持续开展理念为指导,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农业生产实践,以实现节能减排、高效利用作为主要目标,注重经济增长、社会效益、生态环境的协同进步,最终实现废弃物再利用、节能生产以及低碳循环高效的综合利用一体化的经济开展目标。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个集经济
6、、生态和社会于一体的综合化系统,具备以下三大特征:一是经济化特征,即将传统农业的线性流动模式升级为往复流动的循环模式,通过降低农业开展的物质能量投入和延长该投入在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的流通过程,来到达提高农业产出水平的目的;二是生态化特征,即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进行节能减排和低碳循环,在实现资源持续利用的同时,到达缓解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目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增长;三是社会化特征,即顺应社会开展规律及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在自然规律框架内实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效能合作共赢的开展局面。 三、实证研究以黄淮平原农业地区为例 虽然我国农业目前总体开展趋势较好,但地区间差异明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东
7、部沿海地带形成鲜明比照:中西部地区农业开展大多保持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人口、资源、环境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而东部地区开展态势相对较好,人口、资源及环境的压力相对较轻。由于本研究旨在探讨农业循环经济在现代农业开展中的作用,因此选择了农业开展情况相对较好的黄淮平原地区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黄淮平原位于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地带,以江苏徐州为中心,主要包括XX省东部(周口、商丘等地)、XX省西部、XX省北部(亳州、淮北等地)、江苏淮河以北区域。黄淮平原位于整个华北平原的南部,同时也是整个华北平原地带土壤最肥沃、海拔最低的平原地带,区域内农业经济相比照拟兴旺,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棉花为主。实证研究
8、将以黄淮平原区域内的小麦粮食生产作为数据研究根底,运用bpeir模型并结合delphi法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开展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开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下述数据来源于1999年202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自然资源数据库以及当地有关部门统计数据)。 1、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开展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结合所掌握的数据资料,在构建体系模型时将遵循四个根本原那么:一是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统一的原那么;二是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原那么;三是可比性与可靠性相统一的原那么;四是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那么。第一项原那么是从研究的整体性考虑,由于指标体系本身就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
9、我们在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开展指标评价体系时,势必要综合考虑系统内的每一个层面,尽可能的将各种影响农业循环经济开展的因素都囊括进来,只有这样才能对其特征和状况有更为准确的把握,而在研究中选择具有代表性指标那么主要是为了在进行子系统研究时该指标能够具有更强的实用性。第二项原那么主要考虑的是实践性,即在选择以循环经济理论为依据的同时,又能真正表达或表现出农业循环经济开展内涵的因素指标,从而保证在处理分析时各指标因素都可以被理解,实证研究活动能够真正得以进行。第三项原那么主要是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即保证指标评价结果能够在横向上和纵向上进行比较,相关理论定义和指标的统计口径能够保持一致,从而尽可能确实保
10、统计数据的可靠性。第四项原那么主要考虑的是内在联系性,即确保每一层次、每一环节的指标因素都存在内在的联系,并且每一个单向指标均能够在总体目标下充分反映农业循环经济开展的每一个层面。在实证研究局部,我们还专门引入了特尔菲法来配合bpeir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本研究将以黄淮平原农业区域为例,以XX省的菏泽、XX省的淮北、XX省的商丘、XX省的徐州这四个地级市为主,共筛选出了五大类指标以及十六个单向的因素指标,来具体的进行实证研究,详见表1。将上述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将表1中的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处理:第一,对农业循环经济开展起到正面作用的指标,假假设该类数据指标的数值越大,那么,就代表着该指标因素
11、对应的循环经济开展状况比较好;第二,对农业循环经济产生负面作用的数据指标,假假设该类指标的数值越小,也就意味着比较有利于区域内农业循环经济的开展。在标准化处理上,如下所示:正作用指标处理:c+i=cimaxcij负作用指标处理:z_i=mincijci其中,表示的是从原始数据中选择的正作用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得出的数值,表示的是从原始数据中选择的负作用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得出了数值;此外,ci表示的是某大类指标中的某单项指标的原始值;而maxcij和mincij分别指的是,当年第i单项指标中的最大数值和最小数值。在针对评价指标的计算上,本研究考虑到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为了能够清楚认识
12、到实际开展状况,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因此我们专门采用了加权函数法来进行计算处理。计算公式如下:sj=ni=1ziX8226;wis=nj=1ziX8226;wj在上述计算公式中,zi表示的是统计表格中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此外,wi和wj分别表示的是统计表格中各单项因素指标和类指标所相对应的权重;sj和s,前者指的是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开展评价的分类指数,后者代表的是综合指数。在指标评价上,sj和s的数值越大,那么,就充分表示黄淮平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开展分类水平高、综合水平高。 2、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开展评价结果及问题深度挖掘。首先来看资源产出指标,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与测算结果显示,2023年的
13、指标值是2022年的3.8倍,这充分说明黄淮平原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开展水平一直在提升;其次是农业各类资源的消耗指标,从2022年到2023年,该区域内的农业节水灌溉比重不断提高,化肥施用强度年平均提升幅度在5%左右;在资源利用指标评价上,该区域的增长趋势也比较快,2023年是2022年的2.6倍;在资源环境平安指标评价层面上,总体指数不断增长,这说明该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在开展观念上有所转变,在开展经济和现代化农业建设中意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了对资源和环境的管控力度;而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开展指标评价上,也是呈现为不断增长的根本态势,与2022年相比,增幅近3倍。通过指标比照,可以看到当前
14、黄淮平原地区在农业(以小麦为主)产业经济开展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总结归纳如下:农作物生产的科技含量较低,经济效益值不高。根据资料显示,2023年-2023年该区域内(包括山东菏泽、江苏徐州、安徽淮北、河南商丘等地)的小麦产量平均为6420kg/hm2,亩产量超过了420kg,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一个高水平,这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当地的地质土壤、气候条件。但是,小麦生产科技水平较低,该区域小麦生产一直没有参与国家和省级粮食增产科技专项活动,该区域的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领域也严重落后于周边地区,如浙江和江苏南部及山东东部等地。区域内产业化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粮食平安和质量问
15、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优质小麦生产开始推广并大面积种植,黄淮地区以小麦为主的粮食作物生产也朝着产业化经营方向进展,然而该区域的产业化利益保障机制却没有跟上产业化经营的步调,目前在机制建设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小麦秸秆资源存在大量浪费。燃烧小麦秸秆的现象虽然近两年因为行政手段的干预和宣传教育的影响有缓解的迹象,但是不良行为的多年积淀还是导致了现阶段有不少肥沃的土地被破坏。事实上,小麦秸秆资源是一种可再利用的珍贵资源,其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磷、钾等营养元素,通过科学技术完全可以对其实现再利用。 3、农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运用。针对黄淮平原区域农业的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可以进一步运用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作指导
16、,以“低碳、环保、可持续开展的开展精髓,采用“低投入、高产出、低损耗、高利用的农科教、产供销一体化运作模式,促进该区域农业经济产业的进一步开展。我们应该看到,黄淮平原地区农业开展的优势是资源比较丰富,气候也相当适宜,目前只是因为受限于技术、资本、人才方面的差异,才导致当前黄淮平原区域农业资源减量投入。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农业循环经济开展的理念和开展优势,在以下方面开展具体工作:一是由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行政政策和农业开展扶持政策,通过现代科技、科学手段的运用,降低农业开展的物质能量投入,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开展;二是当地的各县市可以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多元化宣传平台,加大农科教宣传力度,将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开展理念向社会民众进行辐散式的逐步渗透,通过建立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或示范基地等形式,完成从传统农业向循环农业的过渡;三是构筑政、校、企合作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