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集中表达。因此,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使广阔党员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使党员领导干部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永葆党的先进性,要求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密切党群关系,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主张和一贯要求。毛泽东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稳固。邓小平反复强调要
2、始终坚持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江泽民同志提出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根本的政治问题。胡锦涛同志要求广阔党员干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正是按照这些要求,不断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证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胜利。 密切党群关系,是确保小康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回忆我党86年的辉煌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领导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为人民,赢得
3、了广阔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一切政策措施的出台,都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使广阔劳动群众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开展的成果,从改革开放中得到实惠,因而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新时期,我们党要完成领导亿万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同样要求全党同志,务必走群众路线,使我们作出的每一项决策、制定的每一个政策、采取的每一条措施都能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以增强党的凝聚力、号召力,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变为广阔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密切党群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构建社会主
4、义和谐社会,需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需要在全社会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气,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需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需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发挥群众在参与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密切党群关系,是稳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在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要稳固党的执政地位,需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信任。领导干部只有不忘人民的重托,慎用手中的权力,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支持和信任是稳固执政党地位的坚实根底,
5、党一旦脱离了群众,就有丧失执政地位的可能。 密切党群关系,是党员干部接受新考验迎接新挑战的现实要求。掌握政权使党有了更多更好的为人民效劳的条件,但同时也增加了党员领导干部被权力腐蚀的危险。从国际范围看,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手段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开展处于关键时期,也处在矛盾的多发期,这些矛盾处理不好,就容易损害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防止这种危险,经受住考验,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密切党群关系。 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真正做到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密切联系群众,要做到工作需要与实际效果一致。能否
6、深入基层倾听人民群众呼声,以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实践党的宗旨的前提。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群众观念,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关键是看实际效果。一方面要科学选点,蹲得住,做到身入心入。通过“点的解剖,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以此指导“面上工作;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减少基层的压力和负担。要做到调查研究不滥、不浮、不添乱,真正和基层干部打成一片,扑下身子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听取群众意见,要做到广开言路与集中民智的一致。为群众谋利益,必须着眼于最广阔人民群众的要求,想问题、定政策,必须把大多数群众是否赞成作为决策的重
7、要依据。这就要求联系群众,广泛深入地了解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群众的意见。只有这样,群众有话才会向组织说,有事才会找组织办,党的威信才会高,我们才能全面掌握群众的情绪、认识、立场的倾向性,从而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同时,坚持“从群众中来,着眼于大多数人的意见,还要善于分析群众的意见。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不同,群众意见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就需要我们把群众分散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再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化为统一的意志。 实践勤政为民,要做到注重实绩与群众公认的一致。党员干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科学的开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爱岗敬业,勤政为
8、民,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实实在在的奉献。这既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党员干部为党分忧、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具体表达,更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党员干部“勤政须以“为民为出发点,“为民那么须以“勤政作桥梁。有的领导干部为了在任期内有显绩,既不充分考虑现实条件,又不考虑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不惜“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为本地的持续性开展进步埋下了隐患。有鉴于此,领导干部要心系群众,把政绩放在致富群众、为民造福上,致力于地方经济社会的科学开展、和谐开展。 三 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
9、更高的要求。 加强党性锻炼,增添为民效劳的动力。与群众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一个立场和党性的问题。密切党群关系要从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入手。应经常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教育,促进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增进群众感情,满腔热情地关心群众、保护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用无私奉献来报答人民群众的养育之恩。 练硬效劳本领,表达为民办事的时代性。实行改革开放,一方面,利益主体多样化带来价值取向多样化;另一
10、方面,广阔群众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维权意识显著提高。加之,随着改革的深入,方案经济条件下政府直接配置资源满足群众利益的方式已经逐步被市场机制的根底性作用所取代。这种情况给坚持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加大了难度。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群众工作的本领。一是提高认识和运用规律的能力。坚持群众路线、解决社会矛盾,不能停留在外表现象,也不能局限在经验层面,而要潜心钻研,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努力从规律层面和全局的高度把握和解决问题。二是要能够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种矛盾。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各项改革方案、政策措施出台前后的社会反响,通过分析研究,及早预测可
11、能发生的情况,从而使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提高运用典型开展工作的能力。一方面要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中的先进经验,用典型引路。另一方面,领导要带头示范,从而吸引群众自觉执行。 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的有效性。一是开展宣传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应面对面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注重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以身作那么、率先垂范,以模范的行动影响和带动群众。二是要把做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群众的许多思想问题往往与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应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在宣传政策、讲清道理的同时,高度重视并全力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从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做起,
12、从人民群众意见最大的事情改起,以效劳群众、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三是要把依法办事与带着感情做工作结合起来。作为党员干部应主动增强法律意识,自觉依法办事。同时,还应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要求群众做的事,要把道理、政策、法律向群众讲清楚,充分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遇到问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腔热情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群众心悦诚服。 完善工作机制,力求效劳群众标准化。一是建立健全群众工作齐抓共管机制。应建立健全党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群众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群众合理诉求的表达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政法机关的作用,畅通群众反映意见
13、的渠道;积极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经常听取他们反映的基层情况和群众建议;引导广阔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反映诉求,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对涉及经济社会开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普遍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深入听取群众意见。四是建立健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机制。应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以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化解冲突、解决问题,逐步把处理群体性事件纳入法制化、标准化轨道,靠科学的体制和机制化解矛盾,维护广阔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五是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防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要从根本上密切党群关系,铲除腐败现象。首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稳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步伐。其次,标准权力行使的所有环节和全部过程,堵塞权力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漏洞和空子。第三,在加大道德操守和党性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监督、民主党派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各方面的作用,形成监督合力。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