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外粮食生产能力研究综述国内外粮食生产能力研究综述 杜为公 李艳芳【摘要】国内外学者们对于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是对近期相关研究的综述。【关键词】粮食生产能力;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20 世纪初,国外学者大部分是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这一方法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产生的作用只能凭借经验进行主观的分析,对粮食生产中的各要素的贡献率的精确度的测算无法计量。后来柯布和道格拉斯的 C-D 生产函数广泛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以及索洛将技术引入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运用统计计量的方法研究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这些为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开创新的
2、研究路径。国外涉及粮食生产能力的相关研究更侧重于农作物及农业生产整体层面的模拟,其发展层级依次由作物生产机理层面的光温水及气候等模型,拓展到广泛性的农业整体模型,再到引入遥感、GIS、生物技术、经济统计方法等新技术后的农业模型。Thompson(1970)分析了天气和技术这两个因素对大豆的生产和增长所起的作用。Jslabbers(1979)建立水稻及水稻区内的紫花苜蓿,高梁和玉米的生产模型。Giancarlo(1989)用数量分析法分析了联合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Dobermann(1994)分析了土壤肥力、氮肥应用、有效磷肥、后备土地资源和播种率五大因素对大米产量变化贡献。Tims
3、ina(2001)系统的谈论了大米和小麦之间种植制度选择、机械化、播种时间、有机化肥料等方面对产量增长的作用。Hooker(2002)运用定量模型评价了多因素和单因素对谷物产量影响。Chloupek(2004)对捷克 75 年里的谷物产量与气候、肥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经济研究。.Smapundo(2005)等定量分析了水资源和温度对产量增长的影响 Buomna(2006)分析了氮肥对水稻生产增长的影响等等。Heilig(2000)利用自建的农业气象模型,评估了不同雨养和灌溉条件下中国的最大粮食生产能力,并推断出中国的最大粮食产量分别为 4.92 和 6.72 亿吨,得出结论是中国粮食生产的贡
4、献在 30%左右。以布朗为代表的“中国粮食威胁论”认为世界粮食最高单产不会再有大的提高,而中国的粮食单产已然接近了世界高产国家水平,技术进步的潜力不大。Colby(1996)、白石和良(1995;2001)、农业经济学家 Paarlberg(1997;2001)等许多学者都对“中国粮食威胁论”,但大都持批驳态度,认为中国未来粮食缺口和进口量会有所增加,但绝不至于如布朗所言那么严重。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亚历山德拉托斯估计,用数据推测解释世界粮食体系面临的危险大多与中国无关。二、国内研究动态 关于粮食生产能力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研究。郭造强(2000)认为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是政策、基础设施、科技和农
5、业区划因素这四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谭晶荣(2004)也指出,退耕还林并不是导致 2000-2003 年粮食大幅度减产原因。吴仲斌(2004)提出土地、劳动力、资本、制度、技术是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五大要素。马九杰(2005)等通过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认为: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性的确具有显著影响。梅方权(2006)强调资源投入、科技支撑和政策支持等主要生产要素发展能力在投入层面的支持作用,和产出层面的相对稳定的综合产出能力。刘正三(2006)认为建国以来的数次粮食价格上涨,与耕地面积没有直接关系。付文杰(2006)认为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1)粮食生产
6、资源在减少,环境条件在恶化;(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贡献率偏低;(3)市场风险加大,政策扶持不力。王梅(2007)发现固定资产投资、粮食产量、人口 GDP 对耕地面积的影响呈现负向关系,政府长期实行保护耕地的政策措施。王静(2011)从耕地面积变化和耕地质量的两个角度分析耕地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关于粮食生产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性研究。肖海峰、王姣(2004)通过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依据各个影响因素的生产弹性和贡献率来分析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和程度。褚庆全(2004)等构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进行了拟合分析。周慧秋(2006)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
7、影响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六个主要因素与粮食实际产量的关联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实证考察了各个因子不同时期对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蓝海涛(2007)采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指数,从静态和动态角度,测度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长情况。谢杰(2007)运用通过进一步回归和加权最小二乘回归等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了一个统计特征合理的中国粮食生产函数。侯锐、李海鹏(2007)通过主成分回归发现,水资源禀赋等自然生产力因子是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因素;机械化率等技术生产力因子和耕作制度等管理生产力因子是主要促进因素;政策生产力因子影响不太显著,却是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因素。王慧(20
8、09)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省 18 个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的区域差异,并解释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张丽丽等(2010)通过建立我国 1979-2007 的生产函数并运用贡献率测定,得出了自然灾害对生产能力的显著负面影响,然后用趋势分解法研究了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波动的负面影响。最后得出如下结论: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是绝对不容忽视的。龙方(2011)以稻谷为例实证研究表明,影响我国稻谷总产量的因素主要是播种面积和单产,其中单产变化是最重要的,其影响程度接近 60%,而稻谷的单产又取决于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其自然因素影响程度达48%56%。任育峰(201
9、1)也针对我国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做了实证研究,从定量的角度分析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李鑫(2011)对安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生产函数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强调加强技术设施的建设和科技的投入,改善农作物的条件。姚敏(2012)以湖北省公安为例,研究了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产能影响的研究,从耕地动态变化角度和耕地质量角度分析,最后得出了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率,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结论。李杰(2013)研究耕地面积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得出耕地面积、复种指数和粮食作物对粮食生产的弹性分别是 1.12、1.01和 1.25。三、国内外研究动态评价 国内外文献对粮食
10、生产能力的概念界定还需要完善,并对粮食生产能力概念还没有统一规定。学者们对粮食生产能力研究主要采用是描述性研究方法比较多,综合考虑各种指标及其相互之间的替代关系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国内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及对策研究上,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定量性评价较少。参考文献:1O.ChlouPek,P.Hrsktova,P.Schweigert,Yield and its Stability,Crop Diversity,Adaptability and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Weather and Fertilization over 75 ye
11、ars in the Czech Republic in Comparison to Some Euro Pean Countries Field Corps Research 85(2004):167-190。2Bouman,B.A.M.,Laar,H.H.Van,D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Rice Growth Model ORYZA 2000 under Nitrogen-limited Conditions.Agricultural System,vol.87,no.3,Mar(2006):249-273 3 黄汉权,蓝海涛.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4 姚作芳,闫敏华等.几种方法在粮食总产量预测中的比较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7):264-267。课题:2013 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西方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新进展研究(13FJY007)”、2013 年武汉轻工大学重点项目“西方粮食经济理论与方法新进展研究(20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