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农村人口工作反思文稿.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330703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农村人口工作反思文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3年农村人口工作反思文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3年农村人口工作反思文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3年农村人口工作反思文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农村人口工作反思文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全面提出落实科学开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和新思路的集中表达,这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是农村人才极其匮乏,这一问题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面对的一道壁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树立人才为本、为重、为先之策,只有走人才强农、兴农、富农之路,才能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速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一、当前农村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开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提速,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特别是一些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欠兴旺的地区,已经不仅仅是农

2、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几乎是拖家带口的人口迁移。这种大规模单向人口流动,使得城镇成为人才会聚的“高地,农村却成了人才流失的“洼地。目前农村人才队伍主要存在一下几方面的问题: 1、人才数量少,流失多。由于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出现了农村人才向城市的单项流动,造成农村人才队伍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源头缺乏、后继无人。受农村工作难度大、报酬低、政治上无出路等因素影响,有文化、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农村青年绝大多数外出务工或经商,极少愿意在农村工作。而局部留在农村的人才,因为待遇低、环境差等因素也都流向城市,造成人才流失。 2、人才结构不合理。一是年龄和学历层次不合理。目前,农村人才大都年龄偏大,平均年龄

3、均在50岁左右,且多为中专学历,没有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知识结构单一,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要求。二是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农村人才以从事种养业的农业人才偏多,而从事管理、信息技术等现代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偏少。三是缺乏带动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复合型,能带着群众致富的人才较少,特别是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 3、人才管理不科学。一是角色定位不准。有些乡镇尚未认清自己在农村人才开发的大舞台扮演的角色,眼界不宽,主意不多,宏观管理和指挥不力。二是效劳措施不力。有关职能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地帮助农民解决资金投入、财产平安等问题,无视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致使他们生产、生活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农村人

4、才市场发育不完全,人才供需双方信息不畅通,农村人才流通不畅。三是缺乏长效机制。对一些素质高、专业特长突出、奉献较大的乡土人才,没有好的奖励机制,造成人才流失。同时,没有构建好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致使农村实用人才不能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4、人才政策有待改善。一是待遇较差。目前,农村人才大都是自谋职业,没有享受政府给予的任何物质和政治待遇,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方面缺少必要的保障。二是环境较差,农村还未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观念,有些地方,封建传统意识还根深蒂固,认为在农村工作都是“没有本领的表现。除此以外,农村的科研创新环境也有待改善。 二、农村人才怎么来 农村人才的来源不外乎两个

5、出路。一是引进来,实现城镇人才向农村流动;二是从农村现有的人才资源中培养起来。 1、引进来。 要实现农村人才和城镇人才的双向互动,首先就要改善农村现有的人才环境,积极营造适合人才开展的浓烈气氛。要在农村大张旗鼓的宣传人才政策,鼓励各种人才到农村,到基层去就业、创业,各级党委政府要创优现有的人才环境,制定各种引进人才的政策,落实人才待遇,做到用环境吸引人才。其次,要引进适合农村开展的人才。人才的种类多种多样,农村要根据各村的产业特色和开展规划,引进适合本村的人才。要把引进人才与引进工程结合起来,把引进人才与改善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引进人才与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结合起来,实现人才与工程对接,与产业互动,与干部互联。最后,要健全从上到下的人才互动机制。加强农村人才的根底建设,必须要上下联动,仅仅依靠各地农村自由开展肯定不可能实现人才的双向互动。因此,各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人才的投入,在全局的高度合理规划设计本地区的人才开展,制定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机制,比方建立机关、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到农村 第4页 共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