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劝学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槁暴(o p)参省(shn)其曲中规(zhn)骐骥(j)B须臾(y)跬步(u)锲而不舍(qi)蛟龙(jio)C靛青(din)舆马(y)金石可镂(lu)蓼蓝(lio)D舟楫(j)驽马(n)跂而望(q)以为轮(ru)解析:选CA项,省xn;B项,跬ku;D项,跂q。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片刻B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博见:看得远C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神明:指人的智慧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安身解析:选BB项,“博见”应为“见得广”。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木直中
2、绳中:合乎B金就砺则利就:靠近臂非加长也加:更C声非加疾也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君子生非异也生:资质、禀赋D虽有槁暴虽:虽然而闻者彰彰:清楚解析:选DD项,“虽”应为“即使”。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而”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跂而望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顺风而呼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A/B/C/D/解析:选B本题“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表递进关系;表修饰关系;表假设关系;表并列关系。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一致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郑人有欲买履者C石之铿然有声者
3、,所在皆是也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解析:选DA、B、C三项与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判断句。二、阅读理解阅读劝学最后一段,完成69题。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风雨兴焉兴:兴起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雕刻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功:功绩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神明:精神清明解析:选D神明:指人
4、的智慧。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积善成德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用心一也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解析:选DA项,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B项,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C项,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8下面对本段文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段从学习的方法和作用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共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不能停止。B“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C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D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
5、心致志。解析:选A“作用”应为“态度”。9翻译下面的句子。(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答案:(1)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达到十步之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饮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三、语言表达10把下面的几句话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也可根据需要变换叙述角度,但不得改变原意,也不能遗漏内容要点。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
6、生。他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治”又要重视教化同时兼用“礼治”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是他提出的。答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的老师荀子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治”又要重视教化同时兼用“礼治”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11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古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例如,“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这则古训提示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请向大家推荐一条你最喜欢的古训,要求语言简明、连贯。(1)我最喜欢的一条古训:_(2)这条古训的意思:_(3)推荐理由:_(4)这条古训警示人们:_解析:本题比较简单。根据题目中的提示,首先要找一条古训(如题干中“学不可以已”),古训实质上就是古代格言、俗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指出这则古训的含意(如题干中“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实质上就是用现代汉语翻译,指出它的字面意义,再联系个人及现实阐明喜欢的原因,最后指出它的教育意义(如题干中“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自己不愿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3)这句古训利于克服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4)要换位思考,尊重他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