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浅析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例如学生受网络信息的影响较深,所以其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往往会掺杂其他的语言信息,从而造成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面临困境。据此,本文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并简要分析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帮助汉语言文学走出发展困境。【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 笔者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对汉语言文学发展造成阻碍的主要原因在于两点,第一点是互联网信息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第二点是汉语言文学教学本身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的不适应性。本文根据上述两点进行详细分析,具体如下。一
2、、网络流行语和现代广告语的冲击(一)网络流行语中出现了很多的新“成语”现在的网络流行语中不自觉的出现了许多人们没有听过的新“成语”,例如喜大普奔、不明觉厉、男默女泪、火钳刘明等等,与汉语言文学中的高大上成语不同,这些新“成语”的共同特点是通俗易懂,所以更受当代年轻人的喜欢。(二)现代广告语对传统成语的改造 现代广告为了迎合产品推广要求以及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经常会把我国的传统成语进行改造,例如变更其中的一个字而变换其意义甚至起到一语双关的效果,但是这样做无疑是让传统成语的字词结构和意义发生改变,这对正统的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宣传并没有起到理想中的推动作用,甚至有些已经起到了反作用。二、信息受众以及
3、地位的变化(一)新媒体环境下,普通百姓成为主要的信息受众 互联网时代下,普通百姓也身处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主角,每个人也都有无限的发展可能,基于此,普通百姓自然也就成为了主要的信息受众,但是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范围却远没有这么广,其他新媒体环境信息的介入更使得汉语言文学的影响范围越来越窄。(二)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化的普及度不如网络用语 我们都知道,传统成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是非常普通,但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颖的网络用语更能彰显一个人的个性和品味,所以大多数人在交流的时候更倾向说一些好玩有趣的网络用语,而相对来说严谨、细腻的汉语言文化由于枯燥难懂,普及度还远远不如网络用语。
4、三、汉语言文学教学知识脱离实际生活(一)看似高大上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范围非常窄 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凝聚了我国五千年文明传承下的诸多文化元素,所以要在短时间内理解并掌握它们需要远超常人的耐心和毅力,但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虽然繁杂但是语言通俗易懂,因此两者相比,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虽然更有传承价值,但是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却非常窄。(二)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内容不感兴趣 上述中也提到,汉语言文学中的内容大都是需要深入理解、分析和探讨的,通俗的说,就是所谓的“高大上”,但是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对学生的深刻影响,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中的枯燥、难懂、教条的内容并不感兴趣。四、新媒体环境对汉
5、语言文学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从而难以深度理解汉语言文化 新媒体环境中并不只是存在积极文化,也有很多类似心灵鸡汤的“伪积极文化”甚至是消极文化,这些文化因为抓住了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有能力改变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从而使学生难以通过正统的方法、理论去理解汉语言文化,有时甚至会形成误解。(二)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浅阅读习惯使汉语言教学难以发挥真正的教学价值 新媒体环境下,人要尽可能多的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所以花费在每个信息上的时间就会相应缩减,由此形成了浅阅读习惯,对学生来说,经常阅读小说、文摘等内容,也形成了浅阅读习惯,这就使得需要深入研究、分析的汉语言文学难
6、以发挥其真正的教学价值,许多有用的教学内容被人为忽略。五、如何帮助汉语言文学在新媒体环境下走出发展困境 根据上述发展困境的分析,笔者认为汉语言文学要在新媒体环境下走出发展困境,就必须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将网络用语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相结合;第二,降低姿态,改革教学内容;第三,加强汉语言文学宣传,开展丰富多样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活动;第四,教师应深入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的大肆传播以及汉语言文学教学不足導致了汉语言文学发展存在较大困境。教师作为我国汉语言文化的传播者,有必要及时认清社会发展形势,采取积极对策以帮助汉语言文学走出发展困境。当然,上述分析只是笔者的浅见,更多更好的汉语言文学发展策略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发现。参考文献:1石慧.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314-315.2刘璐.浅析新媒体环境下汉语文学发展困境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2).3刘梅.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7):141-142.4王蕾滋.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J.新西部,2016(4):115-115.作者简介:高俊杰,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