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历史人物评价参考范文高考历史人物评价范文1蔡元培蔡元培先生,1868出生于浙江绍兴,字鹤卿,別号孑民,是中国现代教育家,爱国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他更被誉为“中国现代大学之父。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杀人。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调查,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根底。1933年,蔡元培建议创立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身兼任第一届
2、理事会理事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蔡元培作为近代中国文化界的杰出先驱者,其著名的文化思想和学术观点,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过重要的阻碍。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国家兴隆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敏,兼容并包,不由于学术争议而排挤,广泛吸收各家所长。“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还倡导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他认为:教育之于社会,有二大根本功能:一是引领,所谓“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二是效劳,“确实是学校里养成一种人才,今后进社会做事,或者“确实是学生或教育一方面讲学咨询,一方面效力社会。蔡元培为人宽厚、恻隐为怀,对中国社会
3、及陋俗有透彻观察;两度游学欧洲、亲炙文艺复兴后的科学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潮。他倡导民权与女权,倡导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科学研究风气,注重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带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他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了“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这不仅成为他主持北大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他所坚持的办学原那么。此思想提出后,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进入北大,北大因而而成为中国思想活泼、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蔡元培一贯视教育为救国的根本途径,推崇思想、学术自由。1922年3月,他在新教育上发表了教育独立议一文,说明教育独立的根本观点和方法,他认为政党与教育的对立表现为:1.教育
4、要平衡开展人的个性和群性,政党那么不然,它要造成一种特别的群性,为本党效劳,抹杀受教育者的个性;2.教育是求远效的,着眼于今后,其效果不可能在短期内表现出来,因而讲“百年树人。而政党是求近功的,往往只考虑眼前的利益;3.在政党政治背景下,政权在各党派之间更迭,由政党掌管教育,必定会阻碍教育方针政策的稳定,阻碍教育的成效。因而他认为教育要超脱各派政党之外。为实现教育的真正独立,蔡元培设计了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独立于宗教的详细措施,其中关于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是:分全国为假设干个大学区,每区设立大学一所,区内的高等专门教育,中、小学教育,社会教育,文化学术事宜均由该大学校组织办理。大学的
5、事务,由大学教授组成的教育委员会主持,校长由教育委员会选举产生。各大学区大学的校长组成高等教育会议,处理各大学区间的事务。教育部只负责处理经高等教育会议议决而与中央政府发生关系的事务,及教育统计报告等,不干预各大学区事务,教育总长必经高等教育会议认可。这一设想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施行“大学区制的框架根底。蔡元培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咨询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早在1912年5月16日,他以教育总长身份出席北京大学开学典礼,在演说中就提出“大学为研究高尚学咨询之地。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更是反复申诉这一思想。1917年1月9日,他在就任校长的演说中,明
6、确的向学生说明:“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主旨,欲求主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定。而在大学那么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咨询者也。他还提出,大学不能只是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他要求大学教员不是灌输固定知识,而是对学咨询有浓重的研究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学生也不是死记硬背教员的讲义,而是在教员的指导下自动的研究学咨询。为了使大学能承当起教学,科研双重担务,他竭力主张“凡大学必有各种科学的研究所。他在论大学应设各科研究所之理由的文章,详列了三点理由:一是“大学无研究院,那么教员易堕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二是设立研究所,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制
7、造条件。 三是使大学高年级学生得以在导师指导下,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时机。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关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明显特点。蔡元培为开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严重奉献,可谓“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先生,是我国的现代大学之父。由于有他,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文学有了立脚之地;由于有他,“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思想在接纳新文化、反对封建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有他,北大才成为中国思想活泼,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
8、由于有他蔡元培,才培育了一大批人才,造就了一代教育新风。高考历史人物评价范文2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道光年间的进士,曾经投贴于曾国藩,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迸发,由于八旗军和绿营兵腐化堕落军备废弛,面对太平军不堪一击!太平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满清半壁江山,1853年建立了清王朝对峙的政权,为了镇压太平军,国家鼓舞民间兴办团练!如今在京的李鸿章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兴办团练,辗转投于湘军,后来建立了淮军!积极镇压农民起义,1863年制造了苏州杀降惨案!后来这支由李鸿章一手创办的淮军又成为了镇压捻军的主要力量!双手沾满了农民的鲜血,又一手办理了天津教案,领导了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
9、的第一支海军!甲午戓争失败后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光条约,国人皆曰可杀,外放到了两广总督,参不和领导了东南互俅,1901年签订了别人生的最后一个条约辛丑条约并不两个月后死去,李鸿章痛感不国家的落后,掀起了师夷长技自强的洋务运动,兴办了一大批近代民用,军用工业遣送外国留学生,兴办我国第一支海军,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家机器织规划、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海军基地、第一支洋枪队洋炮队、第一家外文翻译馆、第一条铁路、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业绩。怀着富国强兵的目的,李鸿章等推进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这是叱家的定论。 在那个时代李鸿章无疑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不可否认他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
10、统治但是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历叱奉献不可磨灭!1894年的甲午戓争,淮军惨败,李鸿章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关于甲午戓争失败的缘故特别多,首先是:清政府戓和的表态表态不明,一味求和!其次,日本发动甲午戓争,做倾国一戓的决心,而清军大局部抵抗力量是淮军,清政府内部矛盾重重各种权力勾心斗角,一味想俅存本人的实力!再次: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兊扣军费,挪用海军军费,,造成军备松弛,戓舰年久失修!最后:李鸿章尽管是淮军的领导者,但是不要忘了,北洋海军覆灭是先丢的陆地,山东半岛先丢,日本陆军利用中国本人的炮台,打击北洋舰队,山东的军队并不归李鸿章指挥!所以淮军也负有一定的历叱责任,李鸿
11、章在决策上也有一定失误!马关条约是李鸿章签订这个毫无疑咨询,但是李鸿章在会谈过程中也是据理力争,,但是一个彻完全底的失败者又能争取到什么呢,,在那个特别的情况下我想清政府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不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假设不是李鸿章,戒许是王鸿章,张鸿章,李鸿章背的是历叱的黑锅!,这个条约负主要责任的腐败无能的清王朝和各级腐败的官吏,李鸿章充其量只是各级官吏的一员,改变历叱的开展不是某个人戒者是某几个人所能做到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李鸿章结合南方督抚大员实行东南互俅,一定上减小戓争对国家和人民的灾难,还曾经讨论过两广独立的可行性!如今的李鸿章的内心世界进比我想象的复杂,至于李鸿章签订的辛丑条约那么完
12、全是背的历叱的黑锅,有一位历叱学家曾经说过,每当清王朝堕入困局的时候,总是要找李鸿章拾掇残局!辛丑条约后两个月,李鸿章死于北京贤良寺,临死之时上有俄国公使逼迫他在拟好的条约上签字!李鸿章昏死过去,醒来写下了生命的最后一首诗,确实是上面所提到的,!人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通过李鸿章这一首诗,能够看到李鸿章,忧国忧民,对国家今后的深切担忧,和对后来人给予的殷切希望!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高考历史人物评价范文3孙中山一,历史功绩:1.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先生坚强不屈,
13、连遗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2.推翻封建帝制,保卫共和制度。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先生最大的历史功绩。为了维护之后的共和,从护法到北伐,孙中山先生时刻都没有停歇。3.孙中山先生晚年更加进步,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直截了当推进了国内第一次革命高潮的降临。他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成为了国共合作的根底。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支持下,工农运动蓬勃开展,孙中山与工农日益接近,他参加工农群众的集会,赞扬工农是革命的先锋和根底,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二,过失1.孙中山在民国建立以后,有屡次作为未能贯彻民主、自由、法治等精神。例如:二次革命时
14、力主使用武力使中国出现分裂;护法战争时召开特别国会的合法性;组织中华革命党采行机密会党方式,皆存在曲解、损害民主及法治的表现 。2.孙中山对日本的态度有权宜投机的嫌疑。孙中山为换取日本支援革命,曾主张把中国东北,也确实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洲,让给日本。此种看法与内地十八省“驱除鞑虏后放弃满蒙西藏的情绪相契。3.他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化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琪瑞、陈炯明、一类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峻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都是他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与当时旧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的客观
15、现实相比照,他个人的这些局限性皆属局部性的和微缺乏道的失误,无碍于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大局和历史轨迹,更无损于他创立革命学说、领导革命运动和创始历史新篇的光辉形象三,总结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完全实现革命目的,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尽管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成功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历、预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高考历史人物评价范文4赫德赫德在19世纪60 年代至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历史上,对中国海关和近代中国的外交、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化的阻碍。首先,赫德代表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在华整体利益,协助列强损害、夺取中国权益。是列强在华利益的实现者、看守者和扩大者。例如:屡次扩大存票制度,便利洋货倾销、削夺中国各口岸的财政税收,阻碍中国民族资本的积累。肆意扩大免税范围,扩大外商在华得取巨额利润。总之,在列强整体利益与中国利益之间,赫德站在殖民者一边,代表侵略者利益。 但他同时也是清政府的雇员。当中国利益与英国利益不发生直截了当或剧烈冲撞时,他也做一些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事情:1.提建议、劝导改革、促发洋务运动。他大致向清政府提过特别多改革方案。这些建议有些特别有针对性、能切中要害,在客观上有促进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