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当前高校盗窃现象及防范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产业化与后勤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高校已经成为了盗窃犯罪的一个重点侵害客体。高校校园内盗窃案件频发,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如何加大对高校盗窃案件的研究、加强对高校盗窃犯罪的预防,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高校盗窃案件的特点和发生的原因,并就如何防范提出了相应对策,对减少盗窃案件的发生,建设和谐平安校园有着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盗窃犯罪;特点;原因;防范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产业化与后勤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高校平安问题日益突出。校园刑事案件一直处在高位运行,其中以盗窃案件最为突出。据XX省公安部门统计,2023年
2、全省高校立刑事案件4965起,其中盗窃案件3774起,占案件总量的76%,案值在1万元以上的就达214起。校园盗窃案件的频繁发生已成为了校园一大公害,严重干扰了师生正常的学习、科研和生活秩序,校园平安稳定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作为高校平安管理部门,保卫处必须积极研究校园盗窃案件的特点和规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降低盗窃案件的发案率,为师生营造一个和谐、安宁的校园环境。 一、高校盗窃案件概述 1.盗窃罪的概念 盗窃罪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财产犯罪,在各国犯罪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屡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其中数
3、额较大以500元至2022元为起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开展状况,综合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参照上列数额,确定本地区执行的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屡次盗窃是指一年内入户盗窃或在公共场所扒窃三次以上。 2.盗窃罪的的犯罪构成 在犯罪理论中,盗窃罪主要包括四个构成要件: (一)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包括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 (二)盗窃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屡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所谓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采取自认为不为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经手者觉察的方法,暗中将财物取走的行为
4、; (三)盗窃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到达刑事责任年龄(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能构成; (四)盗窃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成心,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3.高校盗窃案件的类型 以作案主体进行分类,目前发生在我国高校的盗窃案可分为外盗、内盗和内外勾结盗窃三种类型。 (1)外盗。指校外人员进入高校校园内实施的盗窃行为。当前大局部高校都实行开放式管理。随着高校对外交流的日益广泛,进入校园的外来人员越来越多。校外盗窃分子往往利用学校管理上的漏洞,冒充学校人员,以找人、推销等为名进入宿舍园区和教学科研楼宇,盗取学校资产或师生财物。这类人员一般是团伙作案,具有比较专业的作案工具和作案手法,所涉案件案
5、值较高,案件侦破难度较大。 (2)内盗。指校内人员(包括学校的学生、教职员工及其家属、临时工、合同工等)在学校内部偷盗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高校发生的盗窃案件中,内盗案件就占一半以上。作案分子往往利用自己熟悉盗窃目标有关情况的长处,寻找作案最正确时机,因而易于得手。这类案件具有隐蔽性和伪装性,极易引起高校内部矛盾。 (3)内外勾结盗窃。指学校内部人员与校外社会人员相互勾结,在高校校园内实施的盗窃行为。现实中,往往是由校内人员提供情报信息,真正侵入现场作案的那么是外部人员。这类案件的盗窃主体中,内部人员社会交往关系比较复杂,与外部人员都有一定的利害关系,通常形成盗、运、销一条龙,团
6、伙作案。 二、高校盗窃案件的特点 1.盗窃主体的特定性 高校校园盗窃犯罪主体主要包括两局部。第一局部是学生。以XX省为例,xx年12023月中,XX省大学生受刑事处理人员达171人,同比上升8.2%,其中实施盗窃78人,占 45.6%。当前,少数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贪图享受,相互攀比,往往在贪欲驱使下,利用熟人之间设防不严的漏洞,频繁对身边同学下手。这类盗窃分子具备一定的反侦查能力。虽然通常个案损失不大,但总量不小,严重影响师生平安感和相互信任感,特别是个别学生作案后未被及时发现或被有关部门出于教育挽救目的而降格处理,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越走越远,最终沦落为校园大盗。第二局部是周边社会人员和外来
7、人员。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以及社会面防控挤压效应的作用,一些职业化犯罪分子开始将目光转向人员财物相对集中的高校,疯狂实施盗窃,对师生财产平安构成严重威胁。据有关部门统计,xx年已破获的高校盗窃案件中有70%属外来人员作案。 2.盗窃时间的集中性 高校盗窃案件在案发时间上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假设以学期为周期,那么大学校园盗窃案件多发于开学初和学期末。每学期开学初,学生从家里回校后,防范意识有所放松,而且所带现金和物品较多,容易成为盗窃犯罪分子下手的目标。尤其是新生入学时,由于独立生活经验缺乏,加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一个相互熟悉的过程,盗窃分子往往容易得手。学期末,学生大多忙于复习应考,而
8、且很多学生急于准备回家,学校秩序相对较乱,从而给盗窃分子造成乘虚而入的时机;假设以天为周期,那么校园盗窃案多发于白天。原因在于白天大多数学生去教室上课或上自习或在操场活动,宿舍内财物无人看管。尤其在中午12点左右和下午五六点左右为盗窃最顶峰,原因在于这段时间学生多去食堂吃饭,将财物放在教室或宿舍,给犯罪分子留下了作案时机。 3.盗窃地点确实定性 盗窃案件的犯罪区域主要集中在学生宿舍、教室、食堂、图书馆等场所。据统计,XX省2022年至202223年受理的高校刑事案件中,高校盗窃宿舍发案次数最多,有290件,占48%;教室次之,为123件,超过20%;再次为停车场、操场、食堂等场所,占32%。犯
9、罪分子选择学生宿舍作案多是因为学生宿舍防盗设施不全,宿舍管理不够严格,陌生人容易混入,加之住宿学生防盗意识较差,经常在宿舍无人或休息时不锁门,贵重物品保管不严;同时校园宿舍内“自盗频发那么主要因为犯罪嫌疑人经常接触室友财物而易产生占有欲从而作案。而教室、停车场、操场、食堂等场所发生盗窃案,那么主要因为上述地点人员流动大,校外人员易混入,又缺乏有效监管措施,从而留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4.盗窃目标的明确性 在犯罪侵害对象方面,高校盗窃犯罪目标仍以钱包、 等传统有形财物为主,同时银行卡等有价凭证也成为盗窃对象。钱包、 、照相机、随身听、笔记本等因其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藏匿,是犯罪分子作案目标
10、的首选。从XX省2022年至202223年2023月所受理的高校盗窃案件来看,被盗取的物品中有300余部 ,140余部笔记本,书包、钱包20230多个。另外还有65起犯罪是犯罪嫌疑人利用银行卡或存折在银行的自动柜员机或柜台窃取了被害人账户内的资金,约占案件受理总数的11%。此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多为学生,且是被害人身边比较亲近的人。他们在与被害人长期相处中观察被害人常用的密码,如上网账号密码、网银密码等,并注意记录被害人的相关信息,如出生日期、学生证号码等,然后在窃得存折或银行卡后通过成功猜测账户密码秘密窃取被害人银行账户的资金。另外,许多高校为了加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进而引进了很多现代化
11、的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高配置的计算机等,这些物品也开始引起了犯罪分子的注意. 5.盗窃手段的高智商化 当前高校盗窃犯罪手段呈现高智商化趋势,反侦查能力凸显。高校中盗窃案件的作案主体,一般以高学历、高智商的人为多,有的本身就是大学生。他们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相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心理素质要高很多;他们思维活泼、见多识广、行动敏捷,而且通过网络、书本等来源掌握了一定的反侦查手段和技巧;他们往往利用看似简单而确有技术水准的方法轻而易举地实施盗窃。如某高校大三学生王某发现其同学李某所用密码均为李某学生证号码的后六位数字,遂萌生盗窃李某银行卡资金的念头。后王某利用一次考试中途上厕所之际,潜回宿舍盗取了李某的
12、银行卡,而后返回继续考试。考完后,其恐被银行自动柜员摄像系统拍到,便雇用一名中学生从自动取款机中盗取人民币5000元。后以其父亲的名义用老家的地址,将其中的4000元钱从邮局汇款给自己,并用弟弟的身份证开立了一个账户。纵观整个作案过程,王某巧妙地运用了“金蝉脱壳计、“移花接木计、“瞒天过海计等作案手段,特别是盗窃得手后汇款给自己的行为,颇似“洗钱罪的手法。 6.盗窃行为的连续性 在高校盗窃案件中,由于作案相对容易得手,加上师生报案的滞后性或破案的延迟性,作案人极易屡屡作案而形成一定的连续性。盗窃分子一旦成功得手几次之后,就像吸毒一样养成了这种癖好和习惯,因此,隔三差五地就会确定目标、寻找时机。
13、2023年5月11日,无锡警方在大学城附近的天鹅湖花园小区抓获校园盗窃犯罪嫌疑人薛某,同时查获笔记本、 ,数码相机,mp3等赃物近百件,总价值高达15万余元。据薛某交代,他在中学阶段就实施过盗窃行为,一直无法戒除,而且越陷越深,最终不可自拔,身陷囹圄。 三、高校盗窃案件频发原因 1.社会影响,治安环境复杂 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成倍增加,随着科研、后勤的社会化,学校与社会的交往更加频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日益加深。网络的普及给校园带来了一系列消极不健康的因素,并迅速在高校内传播和扩散,使得高校内部治安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诸多高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周边商店、饭馆、网吧等商铺林立,马路
14、上摆摊设点,从业人员复杂,周边环境相当混乱,缺乏有效治理,极为复杂,一些不法分子甚至把高校的学生公寓当成作案的“乐园。 2.警惕性差,防范意识薄弱 学生自我防范意识薄弱是造成目前学生宿舍盗窃案件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初入高校,刚脱离父母的庇护,思想单纯、警惕性低、缺乏社会经验。他们的平安防范意识往往十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例如:外出不关门,现金、 、等贵重物品到处乱放,开门睡觉,门锁坏了不及时修理,门窗不牢,钥匙保管不当,对外来人员不闻不问,缺乏应有的警惕性,交友不慎、引狼入室,致使盗窃案件频发。 3.教育缺失,法制观念淡薄 一方面,近几年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他们来自全国
15、各地,素质参差不齐,极少数在入校前就有劣行或品行不端,再加之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mp3等贵重物品在学生中的拥有量逐年提高,局部学生依靠家庭经济优势超前消费,个别同学受扭曲价值观的影响,相互之间盲目攀比,放松了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淡薄了法律意识,崇尚资产阶级价值观,见利忘义。他们不是比学习,比进步,而是在学业上不思上进,敷衍了事;生活上经不起高消费的诱惑,比吃喝,比名牌,比出手大方,当钱不够消费时就萌生了偷盗的动机。另一方面,虽然法制教育早已纳入高校教育方案,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但法制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效果欠佳,致使少数学生对违法违纪的界线十分模糊,贪图小利,以身试法,直至步入违法犯罪的境地。 4.管理不严,平安措施滞后 当前高校的平安保卫工作普遍滞后于社会和高校的开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门岗制度不严,缺乏有效管理。多数情况下,门岗成了“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摆设,没有真正起到第一防线的作用。二是校园总体平安防控体系不完善,防范力量相对薄弱。尤其是学生公寓区防盗根底设施差,投入缺乏,管理不严,没有“人防、物防、技防的相互配合,公寓楼值班室的第二道防线没有切实起到作用。三是后勤社会化后,学生公寓由学校后勤集团管理,以至宿舍楼内的治安防范工作职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