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康社会全面性建设研究探新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是我党在经济社会开展中对全面小康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框架体系目标要求的充实完善和提高。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党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底上对我国开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新要求是基于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开展新阶段提出来的,新要求赋予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新的内涵,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开展,充分表达科学开展观思想。新要求提出开展新理念,理清开展新思路,指明开展新路径,绘制开展新蓝图。 一、在开展中不断深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 “贫穷不是
2、社会主义。论文百事通25年前,在党的十二大(1982)报告中,“小康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里,这让人们看到了民族复兴征程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显著标志。5年前,党的十六大报告(2022)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小康社会作出比较全面的描述,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 小康,是一个有着浓郁中国韵味的词汇。从最初的“小康水平到“总体水平的小康,再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它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的现代化道路,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然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小康社会,所要到达的经济社会指标生产力进步程度科技开展水平经济开展模式社会保障体系区域协调以及人民生活
3、状态政治民主和文化建设等,其体系框架的具体内容以及标准是需要在开展中不断完善的,这不仅需要对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全面的把握,也需要根据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充分表达了科学开展观的理念,是对原有的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框架进行不断充实丰富完善和提高。 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经济开展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等都发生变化,我国已从生存型社会向开展型社会过渡,在这个阶段,“生存性问题压力减弱,“开展性问题压力增大,已经到了突破开展瓶颈的关键时期。 从人类开展的角度讲,我国面临着两大矛盾和两大任务。两大矛盾:一是经济快速增长
4、同开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效劳不到位根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两大任务:一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开展;二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根本有保障的公共效劳。转变经济开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逐步实现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对于促进公平可持续的人类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3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七大在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开展趋势和规律的根底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及时科学的调整和完善,这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开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建设更高标准的全面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提出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更
5、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而仅仅过去五年,我党又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以科学开展观为指导,重新审视中国社会经济的开展之路,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出更高标准。 第一,指标值由“总量调整为“人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总量反映国力,人均反映社会生产力开展水平共同富裕程度,它构成了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公平表征。指标变化说明从追求经济增长强调产出能力的绝对量,转向追求经济开展强调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相对量,人均考虑了人口增长因素,突出了人本的科学开展理念。我国经济总量突破21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22年的202300多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2022多美元,提前实现了本世纪头一个2023年翻一番的
6、预期。我国经济位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国民总收入排名第129位(2022年数据排名)。根据世界银行的2022年世界开展数据手册,世界人均国民总收入是5120美元。无论从排位还是从绝对量比较,我国人均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很大。当初gdp翻两番,考虑人口增长因素,到2023年预期到达人均gdp3000美元(这是20世纪工业化的重要衡量指标)。如今,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尽快提高人均水平,按人均gdp翻两番,考虑汇率和人口因素,届时将可以实现人均4000美元左右。这意味着我们将根据21世纪初的国内外经济社会开展状态,与时俱进,提高了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对于人均gdp翻两番的理解,也不能仅限于数值的概念,这
7、个总体水平的平均,是有最低底线的,即绝对贫困现象根本消除。这一点正是党的十七大着重突出的“人本理念,也是对小康社会之“全面小康含义的补充,即“全民到达小康水平以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提高,难度增大,要求开展的进程也要加快。 第二,目标值由“根本实现工业化调整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党的十七大报告谈到全面认识新形势新任务时,在党的十六大强调的“四化根底上增加了信息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人类经济社会的开展已经出现了两次现代化进程,第一次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次那么是指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实现工业化为主要标志,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冲刺期,但面对世界
8、经济的快速开展和国际竞争格局,中国必须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开始向第二次现代化,即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迈进,肩负起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自主创新能力的上下,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快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又好又快开展的根本保证。到2023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就是要在完成工业化开展信息化的进程中,走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向更高的经济社会层次开展,为中国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奠定坚实根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 第三,体制目标由“建成完善调整为“更加完善。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9、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假设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框架,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假设干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3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开展社会生产力。市场化是现代经济开展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为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根本经济制度,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协调,为解放生产力开展生产力创造更为良好有利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条件。 第四,城市化进程由“城镇人口比重较大幅度三大差
10、异逐步扭转调整为“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城市化是第一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集约程度和生活质量,是现代化的质量表征。按照国际工业化的一般标准,城市化(非农业人口)比重在60%以上,我国2023年城镇人口比重为44%。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很大,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提高城镇人口比重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任务,不仅要着重解决“三农问题,加强新农村建设,还要考虑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的空间,城镇化建设,城市规模扩展,以及相关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教育及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制度的改
11、革配套。 三、走“又好又快的经济开展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开展。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这一顺序的变化深刻地表达了科学开展观。“好讲的是开展的质量和效益,“快讲的是开展的速度,但速度之“快,基于质量之“好,“好是“快之前提,在“好的根底上的“快才是真正意义的长久不衰的“快,能够行稳致远。 第一,翻两番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根底上。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新意是,在谈到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放在了第一位。据有关数据显示,尽管2023年中国奉献了占全世界5.5%的gdp,但中国为此消耗了占全世界15
12、%左右的能源30%的钢材和54%的水泥。资源和环境压力是我国经济开展中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而改变这种压力的根本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生态文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提高,绝不仅仅是一个数量问题,这一指标的实现是以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提高节能环保为前提条件。经济增长必须与社会生产力开展水平同步提高,逐渐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转变经济开展方式,由外生开展向内生开展转变,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开展,由效益优先向公平优先开展。用“转变经济开展方式替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仅一词变更,但是内涵
13、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开展。经济增长是经济社会开展量的概念,着重于经济总量,经济增长方式那么是就经济增长本身的投入产出而言。而经济开展是经济社会开展质的概念,经济开展方式的内涵更丰富更全面,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产业结构劳动力生产率科技水平教育程度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社会转型和国际收支等多方面社会经济的内容。 转变经济开展方式,从开展动因讲,就是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内在(企业消费)主导;从开展拉动讲,由单纯投资型转向更多地依靠改革自主创新型;从开展状态讲,由高耗低效污染型转向低耗高效环保型;从开展协调性讲,由产业分配区域资源生态的失衡转向相对均衡。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要快速开展经济
14、以扭转落后局面,因此重点强调经济量的快速增长。如今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开展时期,必须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更注重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社会开展质量的全面提高。用“开展取代“增长,符合社会经济开展规律,也更好地表达我国现阶段经济开展的特征。因此,实现未来经济开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开展,关键一条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开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 第三,突出消费拉动,普遍提高人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由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同时拉动的,三者之间存在相互消长的关系,尤其是消费与投资的这种相互消长关系更为直接和明显。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开展几乎形成了一种定势,即投资和外贸成为强势推动
15、力量,而消费那么不时处于疲势或弱势的状态。高投资多出口,使我国经济保持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同时也面临投资过热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压力等问题。在经济开展初期,一个短时期或者某个特定时期内出现这种状态,倒也未有大碍。但是,从长期的经济开展来看,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就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了。这个问题由于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在近几年来显得尤其突出和迫切。投资出口消费最好是均衡开展,才能够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国际经验说明,消费率低于60%就必须调整。当前,开展中国家的平均消费率已达70%80%。数据显示,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消费率)已从1978年的
16、62%下降到2023年的50%,居民消费率也从1978年的48.8%下降到2023年的38.2%,均为历史最低水平。内需不振,是这几年中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发突出。中国经济增长立足点应更加重视扩大消费,扩大就业,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实现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扩大消费能够直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最直接的意义。同时,消费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的动力源泉,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都证实了这一点。公务员之家 第四,保障社会公平,均等共享根本公共效劳。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表现出的不公平的形式多种多样,原因也很复杂,既有历史自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