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究吼叫山庄中的浪漫主义与抗争【】吼叫山庄是一部关于恩萧家族和林家族的传奇历史。小说中风光独特的自然环境、超越生死的激情之爱给无数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众多评论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小说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关键词】吼叫山庄;浪漫;希斯克利夫吼叫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到达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十八年来,凯瑟琳的孤魂在旷野上彷徨哭泣,等待着希斯克利夫,终于希斯克厉夫离开了人世,他们的灵魂不再孤独,在旷野上,在山岩底下散步。希斯克利夫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它宛如一首奇特的
2、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而这种强烈的震撼效果与作者采用的精妙叙事方法密不可分。一、浪漫主义色彩呼的整个故事是由一个名叫洛克乌德的闯入者为我们表达的,他表达的故事中又套出了吼叫山庄和画眉田庄的女管家艾伦表达的故事。而艾伦的表达中又套着其他人的表达,以补充艾伦不曾目击的细节,使故事全过程更加完备。这种多重叙事风格历来为评论家所赞赏,其艺术效果主要在于营造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现实感。然而透过小说的严肃叙事去体会其人物语言和环境描写却可以发现,呼是一部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濒临死亡时高亢激昂的浪漫主义嘶喊似乎在竭力穿透着文本叙事结构
3、如墙壁般的坚实,它恰如黑暗中的几枝火把,划破死亡的黑暗阴影,烛照着凄惨人生终极处生命意识的奋起前行。在浪漫主义时期由于宗教传统和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展现了更为豁达的转变,表达了由“乐生恶死向“乐死恶生的死亡哲学的转变。“死亡是多么美妙的事啊!死亡与他的兄弟沉睡!作为拜伦麦布女王的开篇句,也成为了概括这一时期死亡的主题。死亡摆脱了中世纪那狰狞恐怖的阴影,幻变成了一个美的象征,带有致命吸引力。在呼中人类的爱恨情仇以直面死亡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面对死亡,凯瑟琳没有丝毫的恐惧。同样,希斯克利夫发自肺腑的话也无疑是一段彻头彻尾的关于生与死的悲剧独白:“苦难、耻辱、死亡以及上帝或撒但所能给
4、予的一切打击,都不能把我们俩拆开!凯瑟琳临死时,她躺在那儿,脸上露出甜蜜的微笑;而且她最后的思念迷迷惘惘回到了童年的快乐日子里。她的生命结束在一个温柔的梦里。而希斯克利夫在完全实现了自己的复仇后,感到无比的空虚,他在哈里顿身上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在小凯瑟琳身上看到自己恋人的影子。他终于决定放弃了,不仅放弃复仇,而且放弃生命。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还表现在作者在环境刻画以及意象、情节构造方面采用了典型的哥特手法。梦幻中血淋淋的幻象,挖掘坟墓,与尸同眠的渴望,这一切无不令人触目惊心。小说一开始,就通过局外人洛克伍德的一个噩梦,让人感到恐怖气息,除此之外,凯瑟琳精神崩溃之前的幻觉描写,希斯克利夫死后,
5、人们看到的两个人的灵魂在荒原上漫游的描写,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多重叙事视角下真实而凄惨的人生境遇与主人公生命意识强烈爆发时的浪漫主义嘶喊形成鲜明的比照,在哥特式的恐怖渲染中,打破了读者所惯常感知的世界,扩展了读者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再思考,赋予呼以浓厚的悲剧色彩。二、资本主义的大趋势在作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用希斯克利夫这个人物完成这一棘手却又意义重大的历史进程可谓不二之选。首先,无论从种族或家庭角度看,希斯克利夫都是个外来入侵者,其遭遇虽令人同情,却也是个现成的出气对象。在一个白人社会里,这是个随时可以舍弃与牺牲的人物,并且这种舍弃代价甚微。其次,希斯克利夫对于两处产业的介入与“退场皆因爱
6、恨情仇。 吼叫山庄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希斯克利夫对于财富本身无甚兴趣。他腰缠万贯,却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他的所作所为全然出于爱情以及因爱而生的仇恨。攫取财富依赖理性的算计,而爱恨却全受感情的驱使。无论作者如何处置希斯克利夫,其行为无论多么不可思议,都可从剧烈感情所固有的狂暴与偏执中找到解释。与此同时,希斯克利夫此前所受的欺辱与背叛又能有效地为其行为开脱。他对于两个家族财富的掠夺毕竟是一种复仇,虽未必合理,却情有可原。同样重要的是,希斯克利夫身处壮年,却因思恋情人、无法从复仇中获得满足而放弃复仇,郁郁而终,他的死几乎是一种殉情。他在故事中的退场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此前的掠夺行为所造成的负面
7、印象,其悲情式的结局还能赚回些许读者同情。爱情对于希斯克利夫这个人物形象而言是一种救赎。小说末尾局部所述第三代人之间的爱情,虽有宣扬维多利亚意识形态的意味,但实际上是完成希斯克利夫所引发的生产方式转变的最后一步。希斯克利夫死后,两处家产重新回到原主后人手中,但两种生产方式间的冲突此时也摆在年轻一代面前。究竟是资本主义的斯拉希克罗斯庄园吞并传统自耕农式的吼叫山庄,还是吼叫山庄同化斯拉希克罗斯庄园,小说并未明确交代,但在末尾作者以一种欲言又止的方式暗示了资本主义的大趋势。固然,两个家族第三代人的最终联姻并未在小说中真正发生,但其趋势似乎无可阻挡。两个年轻人会如何处置两处产业,小说末尾虽无确讯但林顿
8、家族所代表的资产阶级价值此时已经入侵吼叫山庄: 取代山庄醋栗的庄园花木只是这种入侵的表象,强硬抵御希斯克利夫干预此事的凯茜才是这种价值的真正载体。二人结合将使两处产业将合二为一,同时也会使吼叫山庄逐渐融入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模式。作者用两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化解了两种生产方式之间本来可能相当剧烈的冲突。雅致的凯瑟琳希斯克利夫和粗野的哈勒顿恩肖分别恰到好处地代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资产阶级价值以及传统的自耕农式生产方式。凯茜文化程度较高,哈勒顿那么是个文盲,文化地位使凯瑟琳在双方冲突中占有明显的相对优势,而爱情这一无需穷究的理由又将天平倾向她的一边。三、反叛父权女性所遭受的痛苦,往往会成为她们战胜逆
9、境的精神力量。女性不再只是牺牲品或受害者,女性也靠自己的力量获得胜利,无论是幽灵还是活人。作为凯瑟琳的女儿,凯西的出生是母亲凯瑟琳生命的延续,是姑妈伊莎贝拉抗争精神的升华。她在父权制社会的精心庇护之下成长,却对其进行了最有力、最致命的还击。凯西的还击契合了莫尔斯的观点,女性哥特恐惧的源泉就在于女性对自身性别身份的焦虑,同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特有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影响到女性个体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凯西一出生就被无辜地抛入复仇与死亡的漩涡中。母亲凯瑟琳带给她天使般的美貌与倔强的性格; 姑妈伊莎贝拉客死异乡,使她被丢弃在无人关爱的孤寂处境中; 父亲的死让她顿感生活的残忍、世界的凄凉; 小林顿的死使她的
10、心灵备受折磨而变得无情、冷酷; 希斯克利夫的死带给她狠毒、残酷。从生命之初凯西就与死亡时时相伴,如影随形,从她的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出,女性长辈的话语权被完全掩盖隐藏,她的生活中只有男性的控制与主宰。由于母亲的“不在场,她一直生活在父亲林顿的庇护之下,与世隔绝,成为一个道地的隐居者。对于凯西而言,死亡并没有使她畏惧、害怕,相反,这些不幸的哥特式历练成为了她对抗残暴、追求独立个性的催化剂。于是,她成为了小林顿眼中“苍白、疯疯癫癫的样子,以至于希斯克利夫宁可连身体带灵魂都下地狱,也不想再看她一眼。她没有按照男权社会的理想思维和行动,她的形象被恶意扭曲。死亡的恐惧反而赐予她大胆无畏的勇气。相对于凯瑟琳和
11、伊莎贝拉,凯西的勇气更多了一份睿智和顽强。她冲破了父亲无形的监禁,戏剧性地闯入吼叫山庄,在她的反叛之路上高歌猛进。从女性哥特的视角看,女性不再是被拯救者的角色,而是主导力量,成为男性的精神支柱,甚至成为男性的拯救者。凯西对父权的反叛,对财产、土地的占有表现了女性意识的复苏与胜利。凯西的反叛似乎比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来得更猛烈。这种“反叛完全颠覆了男女二元对立的统属关系,女性成为隐秘的主导力量。首先,凯西对小林顿的自私和依赖既宽容又轻蔑,因为她间接地决定着他的生死。这寓意着女性已成为男性命运的主宰,女性的宽容、自主、勇敢的品性在男性主宰的黑暗星空下熠熠生辉。其次,她将无知、粗野的哈里顿教化成了文明、
12、体面的绅士。女性的才智和精神魅力将男性话语权击得粉碎,她用爱彻底摧毁了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意志,唤醒了他之前已经沉睡的良心。凯西与哈里顿圆满美好的结局,不仅象征了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灵魂的最终归属,更揭示了女性实现了自我同一。最后,她对吼叫山庄与画眉山庄土地、财产的继承狠狠地回击了她父亲林顿的伪善。实际上,林顿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文明社会的教养、隐忍、理性,与希斯克利夫的狂野、残忍、暴虐如出一辙,都是男性主流文化中父权的权威、地位、压制的外在呈现。凯西的复仇代表了女性意识在男权社会对女性重重压迫下的蕴蓄与爆发。女性的疯狂是由于男权的霸权控制、贪婪和欲望导致的,女性的抗争是被逼无奈之后的义无反顾。小说中,
13、男性角色给予凯西的疼爱、庇护、哄骗、逼迫、暴打,反而成为凯西隐秘对抗其自身命运和男权社会的最好掩护。结论:吼叫山庄是迄今惟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芒的杰出作品。它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也被尊为十九世纪所有男女作家中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她惟一的一部小说吼叫山庄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对整个英国文学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参考文献:1 彭莹. 迂回的前进吼叫山庄的女性叙事声音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08) 2 高继海. 吼叫山庄的主题与叙事J. 外国文学研究. 2023(03) 3 陈茂林. 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吼叫山庄的生态批评J. 外语教学. 2023(01) 4 朱洪文. 和谐的建立关于吼叫山庄的悲剧内涵及主题J. 名作欣赏. 20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