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东剧变观后感 我们都知道,上个世纪90年代发生的苏联解体与上世纪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样,都是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而后东欧便发生剧变,让世界的目光全部都集中于此。苏东剧变,是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严重挫折,影响当今世界格局、人类未来走向的重大历史事件。这让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我,不得不产生深刻的感想。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发生的突然性和事态开展的快速性,都让世人感到震惊。为什么作为社会主义发源地的苏联,作为当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会在顷刻间,轰然坍塌于世人面前呢。这确实发人深省啊。我们更应该从中获取教训。 首先,从当时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情况就可以知道,这一系列轰动世界的事发生有它发生
2、的必然性。当时,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开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东欧国家“松绑,他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其次,我们要弄清楚苏联解
3、体的根本原因: 一、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在于苏共对马列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背叛; 二、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不能归结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三、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不能归结为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 四、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认识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在苏联解体一个多月之后,1992年邓小平在中国南方视察的谈话中,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做出了如下的简明概括:“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开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苏联剧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改革观导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这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和教训之所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
4、志告诫我们:“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根本原那么。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党的根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开展的政治保证。“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根本原那么、改革开放这两个根本点统一于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实现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注意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作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部署,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二篇:苏东剧变
5、观后感穷那么变,变那么通,通那么达 苏东剧变观后感 听了苏东剧变的讲座以后,我想起了易经里的一句话:穷那么变,变那么通,通那么达。说的意思是:当事物开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通过变革才能促进其继续、长久的生存下去。 苏东剧变,从内因上说是当时苏联和大多数东欧国家经济上开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从而引起苏联和东欧各国共产主义制度分裂,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新技术革命提出的挑战和长期形成的严重束缚生产力开展
6、的僵化体制,使得改革成为迫切的历史要求。苏东国家长期以来未能顺应时代要求和国情的开展及时调整政策、进行改革,或者虽然进行过改革的尝试,但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苏东剧变是苏联模式弊端造成的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一次总爆发。 它告诉我们,必须改革,而不能像勃列日涅夫那样自己不改革还反对别人改革,这个改革必须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根本改革,而不是对苏联模式的修修补补;这个根本改革必须符合本国国情,而不能搞教条代替。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能及时从体制改革中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和本国国情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就会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从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那里去寻找出路。 庆幸的是我们国家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开展
7、成为世界共产主义的传播者和领导核心。同样也告诫我们“动是世界的本质,只有适时而动国家才能长盛不衰。祝愿祖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第三篇:苏东剧变什么叫苏东剧变:苏东剧变是指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苏联及东欧的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家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一事件中,苏东各国执政几十年的工人阶级政党丧失政权,推行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制度改变性质,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三国四分五裂,土崩瓦解,作为独立主权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民主德国也与联邦德国合二为一。这一事件发生得非常突然,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人们一般把这一事件称为“苏东剧变,
8、也有一些人称其为“苏东巨变。 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苏联剧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战后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东西方“冷战和美苏两极的旧世界格局的结束。 苏联剧变的原因十分错综复杂,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种种问题。在现有的有关论著中,分析剧变原因的侧重点亦各不相同,有的强调意识形态的作用,有的强调共产党本身的问题,有的强调经济因素,有的强调民族问题,有的强调西方和平演变的作用,有的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加以分析,有的那么强调体制因素的作用,亦有人把苏联的剧变归结为戈尔巴乔夫改革政策的失误,等等。 应该说,以上各种因素,对苏联剧变都起了作用。问题是,如何
9、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找出苏联剧变的带有根本性的、深层次的原因,或者说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而不是简单地把各种有关的因素加以罗列,不分主次;更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根据苏联解体过程中呈现的种种现象,任意夸大或缩小某个因素的作用。 从时间来讲,苏联剧变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的最后时期1991年。这是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并且还应看到苏联剧变与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在体制改革政策方面的失误有联系。但我认为,苏联剧变的根本性原因是体制问题,就是说苏联的传统体制弊病太多,已走入死胡同,失去了动力机制。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1)在这里我们把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或主
10、导因素归结为体制问题,包括以下几层深刻的内容。 一、传统体制对社会经济开展的阻碍作用 二三十年代形成与开展起来的传统体制模式,逐步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开展的主要因素。这种模式虽在苏联某个特定时期如建国初期或战争时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讲,它不符合当代社会政治与经济开展的要求,远不是一个理想的、成熟的模式。 特别到战后,随着苏联经济的恢复与开展,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联系和社会生产分工也日益复杂,科技开展异常迅速,优先开展的重点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经济情报与信息的大量增加要求做出迅速处理等,这些变化使传统的体制模式与生产力开展之间存在的矛盾,从原来的潜伏状态外表化了,变得突出了,变得锋
11、利了。这种通过体制反映出来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情况,斯大林在逝世前已有所发现,他在1952年发表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修正了过去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完全适合的看法,认识到存在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增长的现象。传统体制对社会经济开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 从政治上说。首先,高度集权的体制,不管在政治领域还是经济领域,都不可能真正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那么。“当集中到达极端的程度时,当解决大多数问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管理机关,尤其是集中到少数人或个别领导人手中时,自下而上的民主创举的可能性,表现主动性的可能性就会受到特别的限制,主动性的来源就会显著减少。特别严格的集中领导不能不
12、对某些民主方式的开展产生消极的影响。(2)其次,高度集中容易产生官僚主义,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大量事务集中于中央机关,结果使中央机关负担越来越重,不 得不建立更多的管理机关。这样,管理机关越多,越复杂,解决问题的效率就越低,官僚主义就越开展。最后,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体制,不可防止地出现一批“传声筒式的干部。这批干部的存在,加上普遍存在的和在传统体制影响下形成的广阔生产者的惰性,对苏联社会开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极其严重的。 从经济上说。首先,传统的体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问题。在生产过程中,苏联长期存在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别离,人民群众被剥夺了监督的权力,这给物质生产
13、带来了无法计算的损失。其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使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三者利益难以结合,从而制约了企业和生产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最后,管理权限的高度集中化与管理方式的高度行政化,不可能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开展经济,必然排斥市场的作用,缺乏竞争,从而长期使产品质量不能提高,改变不了严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造成严重的资源、人才与时间浪费,伴随浪费而来的那么是低效率的经济。 传统体制对政治与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说得简单一点,可归结为:这种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阔生产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负责精神。而正是这些,对社会主义来说是最珍贵的,否那么,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就缺乏生气,经济开展就缺乏活力和动力,就难以发挥
14、应有的潜力和表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僵化的教条与理论禁区对改革的阻碍作用 在前苏联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持僵化的教条主义态度,并存在不少理论禁区,使体制改革难以进行,这就不可能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开展着的新情况,从而也不可能使社会主义逐渐完善。 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机、丰富多彩、不断开展与变革的社会,它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与“最终规律可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反对无产阶级政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恩格斯曾说过:“我们是不断开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的影子也找不
15、到(3)。他还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4)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看法也是经常变化的,特别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当他看到了一些新的情况时就提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5)。但遗憾的是,苏联在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就把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固定化,把苏联二三十年代搞社会主义的一套做法,如工业化道路、农业全盘集体化、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中央指令性方案体制、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划等号、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制等等,都视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律和识别真假社会主义的主要准那么。在这种条件下,前苏联要改革本来就非常需要改革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就不太可能了,或者说是非常困难了。当前苏联那种社会主义模式不能继续前进、阻碍社会经济开展,难以表达社会主义优越性时,人们就不得不抛弃原来的社会主义,寻觅新的开展道路。 由于把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神圣化、僵化和国际化,不只是在前苏联难以实行改革,而且还严重阻碍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在东欧国家中最早着手改革的是前南斯拉夫。前南斯拉夫的改革始于40年代末50年代初,当时提出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建立不同于前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最早的一次冲击。其结果是人所共知的,在斯大林的指使下,各国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