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老子个人之所感》.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1363724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老子个人之所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3年《老子个人之所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3年《老子个人之所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3年《老子个人之所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3年《老子个人之所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老子个人之所感 写这篇文章之前首先感谢常老师对我们的悉心教导,让我对中国思想文化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纵观老师的教导,我对老子的思想感触最深,今日就以老子个人之所感为题写了这篇小篆。尼采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响,我自己就是如此。初读道德经的我并没有“笑,懵懵懂懂的,实在不怎么理解老子反复推崇的“道,只是感觉这道离我们太遥远了,站在一个我们触摸不到的地方。只是简单地认为道德经是一本很

2、美的散文诗集,并没有把它放在道德经哲学意义上来看,而是把它放在文学角度上欣赏。当我再次跟随老师的脚步接触道德经时,我彻彻底底为老子道德经所叹服。他主张无为,崇尚自然。一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样,认为人道应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所以圣人悟道,参道,修道,主张自然无为,以之修身,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首先,它“上善假设水的观念深深的吸引了我。自从接触道德经开始,我就很喜欢水这个意象,喜欢它的清,它的明,它的灵动。这么多篇章里,我最喜欢道德经第八章的里的“上善假设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

3、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认为,有道德的上善之人,有像水一样的柔性。水性柔顺,明能照物,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正因为这样,有道德的人,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广泛施恩却不望报答。“上在古汉语里是极致的意思。“上善就是极致的善。这里的善是种泛指,不仅仅代表善良。上善假设水就是说,极致的善就像水一样自然。“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些什么。“处众人之所恶,水都存在于人们不想去到的地方,水往低处流,所以它一般都在下水道,河流等一些肮脏或者比拟低的地方。“故几于道,所以接近于道,这里的道是

4、不仅仅指指善良,更是一种境界,崇高的境界。水无比的高尚,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而且宁愿呆在世人所厌弃的地方,它的品质接无比的接近于高尚。老子并不是超脱世外的,也不是不想利于人的,而是做一切事情都要顺应天道,顺应自然。古今中外,对水的比拟甚多。一句“上善假设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最高尚的品德像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求回报的水一样,可谓把对水的比拟推向某种极致。做善事就理应像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一样,不求回报,而不是带着某种功利目的“做善事。近来读有关新其他“上善假设水解读的文字,不觉便生出许多感慨共鸣来。诗人刘禹锡感慨“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人心虽不如水,但不是不可以达致。水只从高处向低处流,

5、而后至归入大海,贵在平静低调。人生也应如此,遇事应怀一颗平常心。在名利问题上,没有奢望,就没有失望,更不会绝望;除非大是大非,否那么不要争我高你低,争出上下,分出上下又有什么意义呢?忍一时风平浪静。不做亏心事,当个老实人,做善事,最起码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做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 水,无颜色,晶莹剔透,清澈见底。为人处事、仕途做官,假设透明如水,那么一生光明磊落,人人磊落,社会风气必然会清纯。弘扬正气,激浊扬清,正直为人;待人接物,不分远近亲疏,一视同仁;人际交往,不拉帮结派,如一泓清水;听到闲言,不兴师问罪,淡然处之;开展批评,不转弯抹角儿,一吐为快;法律面前,不分上下贵贱,一律平等;原那么问

6、题,不随波逐流,一身正气。 人生于世,假设能学水的清澈本性和“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那么不仅精神居于高处,人生也将进入开阔处。要到达如此境界,最需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留个好名声,无可厚非,但不能为名所累。“人心是杆秤,“政声人去后。只要行得稳、坐得正,多做好事,与人为善,才可归于本性。其次,它“自然“无为的思想影响了我的人生观。“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之尊,得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但是不敢为。这几那么里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自然。“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老子以为任何事物都应

7、该顺任它本身的情状去开展,不用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强力限制它。由于事物自身就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在它的潜在性和可能性面前,我们人类是不能够强作妄为的。“自然“无为这一朴素的哲学观念提得多好呀,又是多么的顺应于我们的人生。这个道理,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曾经将它精简地提炼为4个字:“自然“无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在学习中遇到拦路虎我总不忘读一读、背一背道德经中那几句“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整天以此来警示本人“自然“无为才是正道,耐心妄为只会坏事。再次,它“虚“静的观念也影响了我的生活。“致虚极,守静笃“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整天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8、,奈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天下轻那么失本,躁那么失君。生活在战争纷乱的战国时期的老子,面对不时涌现的战争、亲离子失的社会场面,他提出了“虚“静的观念,他以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的状态,它不只主张为政应求喧嚣,个人的生活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在忙碌中能静下心来,在耐心中稳定本人。反观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钱权似乎成了人们生活中独一的目的,大家每天都在围着它们团团转,小孩子为了未来能挣到更多的钱权而苦读,成人们为了在人前夸耀本人具有的钱权而苦营,老人们为了给儿孙和本人的养老留下更多的钱权而苦熬,好一派钱权为磨盘,众人为了个人的钱权而不停地拉磨、扬尘的场景呀!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间,我们真的应该“虚一下

9、,“静一下了。所以,闲时,有时一个人躺在宿舍的床上享用着那难得的孤寂中的喧嚣与虚致时,似乎身心伸展到了无限的大,无限的轻松,也霎时明白了:多欲的世界里,我们更应求喧嚣。“虚“静中才有自我的空间,随之“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就脱口而出,语虽未惊扰路旁枝丫上的婉转啼鸣的小鸟,却聩动了我的心灵与灵魂。第三,它的“为与“不为改变了我对追求的看法。“为而有所不为,为之所能为,不为之所不能为。 我们都知道,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能力是有限的,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去为之的。不同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所能为的只能够是角色里面所有能力所及的行为,很多时候不要逆自然而为,

10、那样的结果一定会与我们想要的相反。正如傅佩荣细说老子中说的那样,“道,是无为的,因为它不存在任何目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做,而是无心而为,无心,就是没有任何目的,如果违反了道的规律,那是不能存在的。 老子曰:“知足知足,常足矣正如道德经中所说的那样,知足并非是叫我们无所追求,而是有所求有所不求。求之所能求,不求之所不能求,安于所能求,淡视非己之求。也就是说人不要有过度的欲望,所谓过度,乃是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的妄想。像这样的妄想之后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烦恼与失落。只有认清自己,满足于自己所能够得到的现状的时候,人生才不会常常因为一些不必要的欲望而费心伤身。正如“人生要活在当下,把握好现有的一切,如果总要等到失去后才来懊悔,这样的人生岂不是太累了?然何为道也?无为“始,又何来有为“母?正是它知足常乐,顺应自然的思想深深改变了我,或许此时我读它是一种看法,假设干年后再读它又是另外一种心境。道德经常读不厌,常读有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