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三重意识及其自觉运用“中外比拟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研讨会的方法论启示蒋楼2023-3-20 10:13:33来源:武陵学刊(常德)2023年5期内容:“中外比拟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23年年会,4月16日至19日在河南科技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就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共识和成果。从理论研究方法论的维度,可以将这些共识和成果集中概括为“比拟研究意识、“前提划界意识和“面向现实意识等三重理论研究意识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自觉运用。这对于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理论的创新与开展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启示
2、。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研究;“比拟研究;“前提划界;“面向现实;方法论意识作者简介:蒋楼1982,男,陕西三原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底理论。中图分类号:A8; 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014202305001506“中外比拟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23年年会,于4月16日至19日在河南科技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各级党校和科研院所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就中外比拟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国外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拟研究、中外
3、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比拟研究等四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共识和成果。比方,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为例,大家普遍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当从有选择的研究到全面的对话的研究,从“观察者的方式到“参与式的主体定位,并且应当把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定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重要组成局部等等。从理论研究方法论的维度,我们认为本次研讨会的共识和成果还可以集中概括为“比拟研究意识、“前提划界意识和“面向现实意识等三重理论研究意识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自觉运用。这对于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理论的创新与开展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启示。一、“比拟研究意识在理论研究的诸多
4、维度和方式中,比拟研究可以说是其中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的视域和研究范式之一。自从近代中国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方思想文化的比拟研究就是中外学人无法回避并且持续推进的热门话题和研究领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引入,面对西方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哲学世界化等理论境遇,中、西、马的比拟研究便构成中外理论界颇受重视的研究领域和思想阵地。事实上,比拟研究的兴起是内在于中国理论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中国开展的现实需要的双重逻辑之中的。因此,培育比拟研究的自觉意识,形成标准性、自觉性、深入性和多维性的比拟态势,是当代中国理论界需要继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本次研讨会,把比拟研
5、究的自觉意识引入中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阵地,正是比拟研究向纵深方向拓展和深化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比拟研究意识的提出和广泛性共识的形成。中国马克思哲学史学会会长梁树发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就大力倡导,要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掀起一股“比拟研究的热潮,大兴“马克思主义的比拟研究之风。他说,开展不同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对我们每个研究者既是一个挑战,也是开阔视野和对话,更是一个新的尝试。比拟研究有着广阔的开展前景和极大的生命力,我们应坚决地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要让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比拟研究成为我们研究的一种常态1。梁教授指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当实现从自然状态的比拟研究到自觉状态的比拟研究,
6、从研究模式和方法的比拟研究到理论形态的比拟研究,从客体的比拟研究到主客体统一或着重主体向度的比拟研究,从平面的、静态的比拟研究到立体的、动态的比拟研究等四个方面的转变或转向。这种在不同视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比拟研究的意识和观点在与会学者中间达成了广泛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徐素华教授的参会论文分别从根本定位、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依据、可比性、目的等四个维度对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比拟进行了反思与阐释。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通过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理分析,着重探讨了如何运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方法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曾枝盛教授通过对后马克思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进行历
7、史考察和学理分析,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未来走向作了探讨。中国人民大学黄继峰教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辩证法的三种解释模式:总体性辩证法、结构辩证法、内在关系辩证法进行了比拟研究。同济大学金瑶梅副教授选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学说中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乌托邦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和市场社会主义等四种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比拟研究。围绕中外马克思主义的“比拟研究的主题,学者们从其他角度也进行了探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比拟研究意识的提出和确立,是本次研讨会的第一大共识和成果。“比拟研究意识凸显了对中外马克思主义的比拟研究的倡导,这事实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视域的开拓、理论视野的转换和思想资源
8、的探寻的呼吁。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两支队伍的战略性集合,势必会使理论界掀起马克思主义的“比拟研究之风,必然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无疑也把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推进到了历史的新阶段。二、“前提划界意识全面研究和深入反思理论研究史,我们会发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研究者不得不重视的,那就是一门学科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的理论边界等根本理论问题。明晰一门学科的根本理论问题,对于理论研究及其创新、学科建设与开展具有重要的前提根据和标准尺度意义。首先,它有利于研究者依循合理的路数、原那么正确理解与准确把握本学科的核心理论和关键问题;其次,它有助于研究者之间在一定范围内互
9、相对话、沟通与合作,进而达成共识性理论认识和研究成果;第三,它有益于培育良性的学科建设与开展的思路与模式,进而保持该学科在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上可持续的创新与开展。所以,自觉养成和塑造这样一种“前提划界的理论研究自觉意识,那么是每一个学人必须具备的理论素养和学术品格。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更是这样。同时,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根本问题和前沿问题,只不过由于各个学科本性之间的差异,各自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不尽相同而已。一般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的根本理论问题,就是其最为重要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因为对学科根本理论问题的前提追问和审思,是每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本性使然。对于马克思主义学
10、科而言,只有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根本理论问题的不断追问和反思,我们才能对马克思主义获得新认识,才能创新和开展马克思主义。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确立一种“前提划界的自觉意识,对于培育和养成优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学术品格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前提划界意识呢?它与马克思主义研究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研讨会上,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教授以“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的审思为主题,通过审思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国外马克思
11、主义研究也应具有“划界意识。他认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领域和对象是比拟清晰的。但是,近几年,西方马克思学研究、带有“后学特征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各种后马克思主义流派以及各种左派激进思想被广泛地纳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范围,从而迅速突破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原有阈限。这些新的研究领域在不同方向上的推拉与扩张,使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边界呈现出不断向外“漂移的开放姿态,迅速把当代各种不同类型的思想家和理论家裹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格局之中。这种研究态势尽管无疑是一种积极的现象,它从一个层面彰显了马克思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巨大影响力和价值。但是,如果不加分析和限制地任由国外马克思
12、主义研究领域的边界继续向外“漂移,这种无界域的无限僭越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模糊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和根本思想的消极后果。实际上,目前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或研究主题,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身后的各种有影响的新马克思主义流派,也包括站在马克思主义之外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文献分析和文本研究的学者,还包括那些在不同程度上接受马克思影响,开展对资本主义和兴旺工业社会批判的理论家。应当看到,这几种类型的理论,既相互交织,又有重大的区别,因此,在开展研究中,还是要在一定意义上区分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研究和关于马克思思想在当今知识界和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影响的研究。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前提
13、划界意识呢?衣俊卿教授把这种“前提划界意识分为两个层次即根底性的“划界意识和深层面的“划界意识。前者,是指“应当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涉及的各种流派、人物和观点的客观的学术影响力和现实影响力做出切实而恰当的评估,从而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突出重点和核心层。后者,是指“在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的学术影响力和现实影响力做出评估的根底上,还要进一步对每一具体研究对象的价值取向、根本观点,特别是其同马克思思想的真实关系做出具体的区分性评价,至少要明确一点: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研究同关于马克思思想在当代思想界和社会实践中的影响的研究是有区别的。上海理工大学胡绪明副教授的参会论文基于当代资本主义危
14、机的“生态学诊断、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学重建和社会主义的“生态学重构等三个维度,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小组讨论会上,复旦大学王凤才教授认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不等同于国外马克思主义,同时指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路径、东欧马克思主义路径、西方马克思主义路径和西方马克思学路径等根本路径是当前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路径和方式。他还对“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内涵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梳理和思想评说。与会学者们围绕“西方马克思学是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福柯、德里达等西方学者是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等话题,展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国外马克思主义根本理论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大家普遍认为,国
15、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理论主题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就是该学科的前沿问题和根本问题,因而应当培养一种自觉地学科“划界意识来对这些根本理论问题进行认真深入探讨。除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提划界意识之外,其实马克思主义研究本身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也有其“前提划界意识。中央党校董德刚教授从当代中国视角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开展马克思主义重新发问,探讨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脉是什么、“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新时期有哪些重大开展、“应当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等五个方面的相关问题。武汉大学汪信砚教授的参会论文系统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
16、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理论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概念前提及其内在关系,力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揭示。山东省委党校杨亚利教授的参会论文艾思奇研究的当代价值及拓展空间,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提划界意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提划界意识的提出和确立,是本次研讨会的第二大共识和成果。“前提划界意识着重对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根本理论问题的前提追问和边界划定进行了强调。这事实上就是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不断回到源头、不断正本清源、不断丰富、创新与建构理论的愿望的集中体现。这为我们进一步重新定位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