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想政治改制落后思考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就逐渐地被提上日程,并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人们都希望政治体制改革能够进展得快一些,最好能走在经济改革的前面,至少也能和经济改革同步进行。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关注政治体制改革呢。一般地说,促使人们关心政治体制改革的大约有如下的一些因素:第一,对经济改革和经济开展的关心。生活本身的经验告诉人们,好的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和经济开展的保障,而不好的政治体制那么会成为经济改革和经济开展的障碍。因此,要想使生活不断地得到改善,就要通过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开展,而要想使经济改革和经济开展顺利地进行,就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好的政治
2、体制。第二,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的不满。人们通过横向的比较(主要是知识分子)会感觉到我们的政治体制在结构、制度、程序、运行机制方面不完善、不理想。为了追求更理想的政治体制而产生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第三,对社会生活失序状态的不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社会生活秩序正在经历着一个深刻的转变,原有的秩序逐渐地瓦解,而新的秩序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从而产生了社会生活的失序状况。而在这种失序中最为严重的就是政治腐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人们便寄希望于政治体制改革。第四,对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的状况不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眼界的开阔,人们对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应该享有
3、的政治权利便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人们就会深感现有的政治体制的不理想、不完善,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第五,对某种具体的不良政治遭遇的感受。在平时的政治生活中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完善以及政治腐败等原因,往往使人们遭遇到一些不公正的甚至是伤害性、灾难性的对待。当人们在反思这些遭遇时便会产生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等等。正是这样的一些因素才会把人们引向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关心和期望。但是,当人们开始关注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人们便会陷入矛盾之中:这就是人们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这种愿望和政治体制改革在实践中严重滞后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就说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单单有愿望是不够的。要想使政治体制改革真正
4、能够向前开展,不能靠愿望,而要靠动力。因此,探讨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问题乃是弄清楚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寻找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开展的契机的根本性问题。 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究竟来自何处。从道理上来说,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首先应该来自广阔的人民群众改变政治存在的要求。其次是来自经济改革和经济开展的要求。但从现实生活来看,那么情况要复杂得多。为此,我们就需要了解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的特点。由于我们的起点是全能主义的政治体制,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不管来自何方,最后都必须经过党和政府自上而下地采取一系列放松政治控制或改变政治控制的重大的措施,才能真正实现。而放松和改变政治控制,那么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我们知道
5、,一种政治体制就是一种政治控制体系,政治控制体系要想正常地运转,必须在控制主体和被控制对象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而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要在某种程度上放松控制,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放松控制所形成的局部的不平衡来建立适应新体制需要的新的动态平衡。如果由放松控制所引起的局部不平衡没有建立起新的动态平衡而是造成整体性的动态平衡的破坏,那么就会产生政治动乱甚至会使原有的政治结构发生解体。这对于当权者来说是灾难性的。因此,即使是具有改革理想和抱负的领导者也不会愿意去冒这种风险。其次,政治体制改革也会与各级领导层的既得利益发生矛盾。政治体制改革意味着政治权力的大调整,或者叫做政治权力的再分配。与此密切相联系的是
6、掌握权力的各个机构的利益的再分配。作为各级当权者来说,原有的政治体制是同他们所掌握的一定的权力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权力本身就是利益而且是更大的利益。政治体制改革总是向着放松控制因而是减少权力的方向转变,因而就不可防止地使当权者丧失权力和利益。而上述的风险性本身也是一种重大的利益风险。因此,对于那些具有改革抱负的领导者来说,改革的实现最好是能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它们一方面会使领导层感到风险很小,另一方面又不会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但是实际上这种理想的状况几乎是不存在的。在现实中政治改革从来就是有风险的,而且是会损害领导层的既得利益的。因此,政治改革对于各级领导层来说,从来都具有被迫性。面对政治体制改
7、革,各级当权者往往既不敢于也不愿轻易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各级当权者自觉自愿地、积极主动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不现实的。正因为上面这两种原因,便造成各级当权者对政治体制改革缺乏动力的状况。但是另一方面各种政治体制改革又必须通过各级当权者才能实现。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便只能来自外部的压力了。也就是说,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实现的:即如果不改革,那么会冒更大的风险和丧失更大的利益,这样,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形势之下,改革便有可能被迫地实现。因此我们就需要研究这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情况如何才会发生。是什么样的形势和力量才会推动这种情况发生。 在了解了政治体制改革开展的特点之
8、后,我们就要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的两种可能的动力会如何造成改革的形势。如上所述,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力应该来自人民群众对改变政治存在的要求,即人民群众对政治存在的不满。政治体制对每个个人来说,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政治环境,从而也就关系到人们的政治存在的问题。所谓政治存在是指人们的政治要求与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政治环境不能满足人们的政治要求,人们就会对自己的政治存在产生不满,这样就会生长出改变政治环境的要求。这就是来自人民群众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由于习惯势力等等的影响,人民群众在和平开展的时期对于政治存在很少提出异议,即使产生不满,也很难表现为明确的改变政治体制的要求。只
9、有当经济开展到一定的高度,人们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的时候,人们的注意力才会逐渐转移到政治存在上来。那时人们就会对政治存在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转化成为改革政治体制的动力。所以,在和平开展时期,人们的政治改革的要求是要等到经济开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才能提到日程上来的。这就决定了来自人民群众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的动力是很不容易成长起来的。完全指望这方面的动力的成长,政治体制改革恐怕就要被推到遥远的将来去了。因此,要想使这种要求变成真正的动力而造成改革的形势,那么是一个非常曲折、艰难而且需要长期酝酿的过程。 那么,在来自人民群众的改革要求还没有真正变成动力的时期内,政治体制改革会不会开展和怎样开展呢
10、。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往往是靠一种间接的力量来实现的。这种间接的力量就是经济开展和经济改革的力量。因此,我们就应该很好地研究经济改革和经济开展是如何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在现实的过程中经济改革和经济开展对于政治体制是从反面提出问题的,它们对政治体制所发出的信息就是“不改革不行。换句话说,经济生活中的力量是通过危机的方式来推动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地说,因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政治体制构成经济体制改革和开展的外部环境。经济改革和经济开展每前进一步,都必然要受到原有的政治体制的阻碍。这样,经济改革和经济开展的每前进一步,都会不同程度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从
11、而对政治体制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样从经济改革和经济开展中就会不断地生长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来。这种动力虽然是间接的,但又是及其巨大的,往往是政治力量所无法抗拒的。也就是说,实际的情况是,当经济改革和经济开展遇到政治体制的阻碍时,就会产生经济生活的不同程度的破坏。而经济生活破坏所造成的社会后果是任何一个政府都不能不正视、不能不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这就促使政府必须下决心来改变阻碍经济改革和经济开展的原有政治体制的某些方面。从而使政治体制的改革得到不同程度的推进。这是目前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的途径。因此,如何借助于经济改革和经济开展的力量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就成为一件具有十分
12、重要意义的事情。在目前,当来自人民群众的改革动力还没有成长起来的时候,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探索经济改革和经济开展在不同的时期将会如何具体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各种要求。而当这种要求遇到原有政治体制的阻碍时,又会引起什么样的社会后果。这种社会后果又会怎样地影响领导者的决策选择。当领导者做出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某些选择后,在执行的过程中又如何克服来自各方面的阻力。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把经济开展、经济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开展、经济改革对政治体制改革要求是从反面提出的,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改革和经济开展相比,就不可防止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13、。从这方面说,要求同步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似乎总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想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如果要满足这一要求,就必须找到一种在经济生活之外的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强大的动力。但是至少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找不到这种动力。有人认为知识分子可以成为这种动力。不错,知识分子确实对政治体制改革十分关注,并经常提出强烈的要求。因此,他们无疑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但是,由于他们的人数较少,又不掌握权力,因此,他们的实际作用是很有限的,还缺乏以成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强大的力量。也有人认为,最高领导层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理想和愿望可以成为这种动力。不错,我们国家的最高领导层对于政
14、治体制改革确实有很强烈的理想和愿望。这种理想和愿望当然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强大的力量。特别是渐进改革的特点就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的,因此,这种推动便更加重要。但是,我们的最高领导层的决策不可能仅仅从理想和愿望出发,更重要的是要从现实出发。现实的政治稳定的大局,现实的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状况,都是他们不能不优先考虑的。在这种情况下,理想和愿望便只能服从于现实的需要。所以,实际的情况仍然如上所述,最高领导层一般只能在经济生活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的强大压力下,才能下决心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仍然只是在来自经济生活的强大压力的比照之下,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之下,才能把政治体制改革一定程度地提到日程上来。这就是生
15、活的现实。还有人认为,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会成为一种巨大的外部推动力,足以使政治体制改革大大地向前开展,从而改变其滞后的状况。不错,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确实可以成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因为我们与世界贸易组织谈判所达成的协议条款中绝大局部都是针对政府的管制权力的。因而,参加世界贸易组织一定会使我国的政府管制的改革成为一项硬任务。但是政府管制的改革还只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较浅的层次,而且其过程本身也正是表现经济要求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也就是说正好是滞后的表现。 综上所述,在渐进式的改革模式中的一定阶段之内,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开展和经济改革,是人们不愿意看到,但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由于它
16、在改革开展的一定阶段内具有不可防止性,因此也可以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就应该适应着这个规律去考虑问题,而不应该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只是我国政治开展过程中一定阶段上的特点,并不是全部过程的特点。当政治开展进展到新的阶段时,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的状况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那时,政治体制改革将完全摆脱滞后的状况,而成为社会开展的火车头。所以,目前要想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最主要的就是首先促进经济的开展和经济的改革。在此根底上探讨如何从经济改革中来不断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并以舆论的力量配合之。另一方面,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力的人民群众的力量如何成长的问题,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它关系到如何使政治开展进入到新阶段的问题,因此需要深入地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弄清在经济开展到什么样的程度时会使人们对自己的政治存在给予更大的关心。与此相关还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条件。如何从舆论上加以配合。在人们已经对自己的政治存在感到不满并要求改革政治体制的时候,如何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