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存在问题与建议 主要表现为: 一、村庄布局散落,土地资源浪费较大。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全乡先后历经过屡次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行政村的设置始终没有改变。全县大多村庄依地理位置分散居住,同时,新居落成占用了不少可耕地土地资源,旧院闲置却没有得到复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了整体村庄的视觉效果。 二、水源受到污染,人居饮水质量堪忧。特别是近几年来,受经济开展所迫,在利益最大化驱动下,一些企业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排污管理不达标,导致局部地区水源受到污染。全县畜禽养殖业开展较快,总量较大,规模不够,散养多,粪便随意排放,加之农药、化肥施用量
2、增加,导致农村居民饮水不仅出现量的短缺,而且引发质的下降。农民环保意识较差,随意丢弃不降解垃圾,随雨水深入地下,地下环境日益恶化,2023米以内水质水垢较多,严重影响群众健康。 三、公共资源短板,城乡“二元差距明显。全县各方面专业型人才匮乏,引进机制不优,普遍呈现青黄不接问题。与XX县区相比,全县各乡镇公共根底设施配套缺乏,表现在:全县完全制中学根本集中在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偏远行政村许多家长放弃农活,专职陪同孩子上学;各乡镇医院和村级卫生室病源稀少、门庭冷落,县城以上医院排队就医、人满为患;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根底设施建设缺乏,开展的文化活动有限,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
3、工较多,农民兼职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较为严重。 四、垃圾随意堆放,卫生整治缺乏长效机制。当前的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依然处于粗放管理阶段。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露天堆放较多,房屋周边乱搭、乱建、乱堆现象严重,个别试点村虽修建了垃圾中转站,但村民自觉性较差,清运垃圾过多依赖于政府集中整治,清运时也是拉送到沟渠地带,随意堆积,给临近河渠带来污染。厕所多以旱厕为主,就地挖坑,夏季蚊蝇到处乱飞,很不卫生。局部村庄养殖大棚建设在村子中间,畜禽粪便给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大气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对农民群众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 五、房屋建筑传统,居住质量整体不高。除XX县区建筑住房有统一规定和质量标准要求外,
4、全县各乡镇的农村房屋建筑都缺乏整体规划和可参照建筑质量标准,往往根据宅基地朝向和自己的喜好进行修建兴建,布局较乱。抗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力差,美观性和建筑质量都有待提高。 六、村民出行不便,村内巷道硬化率低。全县虽然实现了“村村通,但道路修建不归一个部门修建,各行政村的村内巷道硬化普遍参差不齐,标准不一,断头路较多,衔接性差。自然村村硬化率较低,局部自然村村内巷道没有硬化。一到雨季,泥泞的道路给广阔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二、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还百姓一方碧水蓝天,留子孙一片青山沃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
5、负责的态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 一、加强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布局调整。以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为目标,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因地制宜,编制和完善乡村建设规划,明确乡村布局以及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合理确定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设施的工程与建设标准。在满足大多数群众需求的根底上,通过村庄土地整理、经济补偿、扶贫搬迁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村居住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倡导节约用地,鼓励公寓式住宅。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提高农村人居平安和防灾减灾能
6、力,同时注重农村建筑与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相协调。 二、科学统筹投资,全面改善根底设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县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原那么,整合各类涉农工程资金,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资金的投入力度。根据不同村庄人居环境现状,立足解决制约当前农村开展的瓶颈问题,分类确定整治重点,分步实施,在根本生活条件尚未完善的村庄,重点解决饮水、修路、用电、防灾、生活能源等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在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实施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托老、通讯、信息等公共效劳,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三、开展环境整治,不断
7、提升宜居指数。按照“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工程建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以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为重点,以乡镇或中心村为单位建立垃圾填埋厂和污水处理厂,对农村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和生产、生活垃圾逐步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大力倡导农村村庄日常保洁、生活垃圾收集以村集体和群众筹资筹劳为主、政府补助的运转机制,积极推广畜禽养殖场沼气利用技术,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构建垃圾处理系统和完整的排污系统,增强垃圾处理能力,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 四、加快产业转型,促进现代集约高效。加强禽畜养殖从农户分散型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
8、,提升处理禽畜粪便污染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实施农村清洁卫生工程,改变农民生活方式,鼓励农民使用电、煤气、沼气等新型能源,减少秸秆、木、草等燃料的使用,实现经济开展与环境改善良性循环。深入推进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果畜粮沼生态循环农业,严控农药、化肥过量使用,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 五、开展生态景区,积极拓展绿色空间。充分挖掘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外乡特色文化,开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形成文化特色和生态农业为支撑的“农家乐休闲采摘为根底的乡村休闲文化旅游业开展格局。合理规划布局造林绿化,加强县城XX县区生态过渡
9、带、重点乡村人口聚居地、公路沿线绿化建设,拓展绿地空间,提高绿化水平。 六、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受益者是农民,主体也应当是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是关键。财政奖补源于人民群众期盼,着眼基层开展需要,表达民意导向,依靠群众力量,工程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群众热情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而且建起农民民主决策、积极参与、自我管理的好机制,破解了许多争议较多、难以推动的问题,实现了资金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今后,深入推进财政奖补工程实施,要着重加强相关制度完善和政策性措施引导,积极
10、探索财政奖补新机制,优先选择村班子团结、工作得力、村民需求迫切、愿望强烈、受益面广、群众参与积极性高的村内户外民生工程,打造一批具有综合示范带动效应的人居环境财政奖补精品工程,进一步放大财政奖补政策的惠民效应,发挥财政奖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龙头引领作用。 七、强化宣传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主体是农民,应在搞好村庄规划、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抓好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农民环保意识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突出抓好“空心村改造、房屋质量标准、垃圾清运整治、现代生态农业、植树造林绿化等方面的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促使广阔农民积极投身人居环境改善大工程中,增强维护农村环境卫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凝聚起全民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