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中日文学中的审美意识对比研究.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1396559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日文学中的审美意识对比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3年中日文学中的审美意识对比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3年中日文学中的审美意识对比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3年中日文学中的审美意识对比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3年中日文学中的审美意识对比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日文学中的审美意识比照研究摘 要: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体系孕育出各自独特的审美观。审美意识是在人类的具体生活实践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具有某种不明晰审美取向的意识。它虽然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不成熟,非自觉,但却十分重要。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审美意识表达了一个国家的国民性格。中国和日本也是如此,作为两个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邻国,中日两国的审美意识既有契合之处,又有不尽相同的地方。在人类文化中最能敏锐反映人们生活审美意识的往往是文学,本文即是从文学方面对中日两国的审美意识进行比照。关键词:审美意识;中日文学;比拟作者简介:邹丽丹(1995-),女,汉族,天津理

2、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3)-24-02一、中国文学中的审美意识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观念和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假设要追溯其根源,我国远古时期先民对于天地万物的认识中就早有表达。尽管这种认识看似混沌且并不科学,但其中却饱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自古以来,中国就追求与天地的和谐统一,认为自然和人应该处于一种密切又平等的关系中。此外,中国自古以来就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促使人们都秉着积极入世的态度,这同样在文学上有所表达。自然美和风骨可以说是中国文学中的两大审美意识。1.1自然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中

3、国,“自然美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中国的庄子就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保持平等密切的关系。1经过千百年的开展,这种思想早已渗透到人们的审美意识中,并影响着文学创作。如刘勰提出的文学理念“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就是对这种审美观的开展,也能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但中国文学的“自然美不单单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即天然的、不经过雕琢的朴素之美。最早可以追溯到庄子中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倡导的是一种自然朴素美。文学史上也就有了文学的“自然之美,即刘勰提出的“为情而造文的理念。后来,李白也倡导“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的诗歌之美这逐渐使“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的一种审美标准。1.2风

4、骨积极入世的乐观心态我们知道,日语中的一大特征就是“物哀。顾名思义,物哀就是多情敏感的人心,对于人情,世事,万物精细微妙处的感怀。中国文学那么不同,可以说,中国文学的审美特色淋漓尽致地表达在“风骨一词上。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言,“风即为一种诗人所推崇的“豪迈文风,“风骨也就代表着刚健和骨气的文学精神。在后来文学批评的开展中,“风骨也用来形容文风和骨气,并逐渐成为一种审美标准。李白的“蓬莱文章建安骨,说的就是对“汉魏风骨的推崇和发扬。因此,相较于陷在“物哀中的日本文学,中国文学更注重的是理性表达,語言相对节奏轻快,针砭时弊,敢于批判现实,具有如同男子般的雄健气魄,这样具有“风骨的文章才是中国文学的

5、主流。日本文学那么更注重内心细腻情绪的表达,更喜欢娇羞腼腆的小儿女情感。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文学的支持者多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他们常借文学来抒发政治理想和抱负,刚健的“风骨美学也就得以传承和发扬。而日本文学的核心那么是小市民思想,是一种出世文学,因而孕育了“物哀的美学思想。当然,这大概与日本的传统民族文化有着莫大关联。另一方面,是由于读者群不同,中国文学面对的读者群体广泛复杂,而日本是一个小国,面向的读者群体数量有限,“物哀也就成为文学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这也是导致两国文学作品审美差异的原因之一。二、日本文学中的审美意识虽然日本文化受中国影响颇深,但是由于孤悬海外,日本人的文化与审美又

6、开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审美意识来看,日本有选择地吸收了中国审美文化中的一些成分,并开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哲学:摒弃热闹、富贵、繁荣;主张抑制、收敛、简单,又带有佛教诸事无常的幻灭感,由此形成了以物哀、幽玄为主的审美意识。2.1物哀对于精微之物的体察心“物哀表达的是一种优美、含蓄、纤细、安静的情趣,包含着一种对万事万物的感动和悲悯之情,是日本传统文学精神的总称。虽然这一概念是由本居宣长于17世纪最初提出来的,但是这种意识自古以来就深藏在日本民族的骨髓之中。物哀的审美情趣,起源于平安时期,被这一时期的两位伟大女性作家紫式部和清少纳言所发扬光大。“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

7、来,紫色云彩微细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体味天色的细致变化是物哀。“洗头,化装,穿上浸满香气的衣裳,即使在没人看见的地方,心中也十分快活。体味生活细节的美好也是物哀。“同是一个人,但假设没有了感情,简直就像别个人一样。物哀是人情变化的感怀。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将所感怀的京都景色、宫廷生活、四季时令、琐碎世相都详尽描绘。在源氏物语中,物哀被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人的感动,第二层是对世相的感动,第三层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变动带来的无常感。桐壶帝对桐壶更衣逝去的伤感忧愁是第一层的物哀;雨夜点评时,按出身、才艺、容貌来点评各个女子是第二层物哀;源氏和明石姬在吉明神社相遇时的“夜幕渐晚,正

8、是晚潮上涨之时,鹤于湾中引颈长鸣,凄厉之声催人泪下又是第三层的物哀了。日本的物哀之情是一种隽永而又淡泊的情怀。这既不是欣喜假设狂,亦不是肝肠寸断,只是一种淡淡的宿命感。如今,物哀已经不仅仅表达在文学上了,经过千百年的推移变迁,物哀已潜移默化为日本人的一种内在精神了,表现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2.2幽玄境生相外的余情之美镰仓时代,禅宗由中国传入日本。由于日本人自古就认为生命与清净密切相关,并且清净就是美;而禅宗认为本心就是清净,清净就是空。二者碰撞便产生了“幽玄这一审美情趣。幽玄的含义是隐而不露、笼之于内,所谓“轻云拥明月、“山雾绕红叶。最能体验日本人对于幽玄之美偏爱的作品,莫过于谷崎润一郎的阴

9、翳礼赞了,日本人对幽暗、暧昧、朦胧的审美追求都归纳于此。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派代表作家,在其散文著作阴翳礼赞中,他如此阐述了其审美观。“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窃以为我们东方人常于自己已有的境遇中求满足,有甘于现状之风气,虽云略淡,亦不感到不平,却能沉潜于黑暗之中,发现自我之美。“日本人从明暗中发现美,享受暗,使得阴翳美学成为日本独特的美学传统。由于阴翳,事物都不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而是隐藏在一种隐约的模糊中,凭借想象,那种美也数倍放大。三、不同审美意识的接受与影响3.1接受“寒山热在日本中国唐代诗人寒山,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被人们所接受,甚至被无视

10、,被排斥。然而,当寒山的诗于宋代随着禅宗一起传入日本时,却得到了许多日本人的喜爱和推崇。究其原因,不得不考虑到审美意识的影响。众所周知,唐朝最负盛名的李杜及白居易都是积极入世并且关注社会现实的,上文也有提及,具有如同男子般的雄健气魄,具有“风骨的文章才是中国文学的主流。而寒山却恰恰相反,他走的是一条同东晋诗人陶潜一样的隐逸之路,而这正与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相契合。“君看叶里花,能得几时好?今日畏人攀,明朝待谁扫?不怜娇艳情,年多转成老。将世比于花,红颜岂长保?寒山诗善不假雕琢地歌颂山水自然之美,日本文学亦是如此精心地选取一段最富于表现力的自然景观,然后用最平实的语言加以描写。也就是说,“自然不仅是

11、其表现内容,也是它的表现方式。2又如“朝朝花迁落,岁岁人移改。今日扬尘处,昔日为大海。这里所表达的无常观也正与日本人的审美情趣不谋而合。“寒山热表达的就是日本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3.2影响近代日本作家“自杀热武士道精神以死为美,崇尚荣耀的剖腹死。这同日本人的“樱花情结有一定的关系,他们认为刹那及永恒,无常与变化是生命的真谛,蕴含着天地之大美。东山魁夷在美的心灵一文中说,“自然在时刻变化着,观察自然的我们每天也在不断变化着。如果樱花永不凋谢,圆圆的月亮每晚都挂在空中,我们也永远在这个地球上存在,那么,这三者的相遇就不会引起人们丝毫的感动。在赞美樱花美丽的心灵深处,其实一定在无意识中流露出珍视相互

12、之间生命的情感和在地球上短暂存在的彼此相遇时的喜悦。这同样表现在诗歌文学作品中,对人们的世界观,生命观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代日本作家便充分表达了这种追求无常之美,残破之美的“樱花情结。近代日本作家自杀者出奇的多,如芥川龙之介、有岛武郎、北村透谷、太宰治、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等。川端康成在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便自杀而亡,这不就正像樱花在其最灿烂的那一刻突然凋零一样吗。又如深受肺结核之苦的太宰治,也曾屡次自杀并于第七次自杀成功,在其作品斜阳中,他这样说道,“最不喜欢夹竹桃,花期长,花朵又艳,凋萎在枝头也不下来从中也可窥见他们的审美价值追求了。结语:中日文学的审美意识在他们不断开展过程中,在自

13、然环境,社会条件,民族性格,语言文化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自己民族所特有的共同审美意识,并且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稳定性。不同民族的审美意识虽不尽相同,但对待各种不同于本民族的审美意识我们应持客观中立的态度,每一种存在的意识必然都是合理的,只是处于不同环境背景下,各人所持观点不同罢了。尤其在极其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审美理想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既存在阶级美感的差异性,也具有民族美感的共同性,每一个作家的审美情趣也是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对于各种不同的审美意识我们应宽容以待之。注释:1罗仪奎.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生态审美意识.2李悦.从“寒山热窥日本审美意识.参考文献:1杨小波.从桂离宫谈日本的建筑审美J.中国艺术,2023.2牛立忠.“无常观对日本美学思想及文学创作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23.3罗仪奎.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生态审美意识J.美与时代(下),2023.4王钦.论日本文学的病态审美意识J.延安大学学报,2023.5崔瑛.中日文学的审美差异比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23.6李悦.从“寒山热窥日本审美意识J.群众文艺,2023.7于浩.自然影响下的日本人审美意识J.新西部,20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