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 (一) 之前下载的城市规划专业书单中有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但一直没有看,大概源于对建筑学相关领域知之甚少而怀有的担忧看不懂的心结吧。昨天下午3点多,开始想起这本书来,开始阅读,没想到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到今天下午3点,不过24小时的时间,已经完整看完。由于建筑学是相关学科,不需要对书中提及的诸多建筑师和美术工作者或者其他相关人士有详细的了解,所以把正文完整地读完了。总体感觉是写的很棒,娓娓道来,他离我很近,像是在我对面与我聊天。还有写的很令人期待,读此书的感觉让我回到了大学时读基督山伯爵的迫不及待读完的境地中。还记得基督山伯爵当时大概是202300多页,用了3天读完的,读
2、完之后感觉酣畅淋漓,大呼痛快过瘾。自此后再看电视剧中关于复仇类似的情节,觉得都像是在对基督山伯爵的模仿。 再回到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也许是因为他的这本书是对东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院学生所做的5次讲座根底上整理而成的,也许是因为我最近正对规划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渴望,想系统学习城市规划,也许是因为他面对的讲座对象与我现在的初学规划状态非常贴合,我认为这本书对于刚刚转型的我,对于青年学子,对于还算年轻的人都有着启迪作用。因为书中有一条主线:20多岁时,应进行独立思考,应寻找理想,应为理想做准备。为此,他自学了建筑,去欧洲进行较长时间的旅行,在旅行了进行思考。与国匠城2023年主题读写行走如出一辙。 另外
3、,在这本书中,也写了很多相关教材中看不到的东西,比方对勒科布西埃和密斯凡德罗性格的比较、建筑选用材料的比较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些内容,在讲授城市规划原理时,很容易有干巴巴的感觉,这样那么丰富了课本内容。所以算是大开眼界了。 回想起在大学时,读书时不加选择,全凭兴趣,至今还非常思念那段美好的时光。虽然当时是清贫的,但精神世界是很丰富的。由于兴趣经常在摇摆,这样挺好,那样也挺好,所以至今也没有在一个专门的领域有什么作为,但我希望能像安藤那样在20多岁认识的各领域的朋友后来成为其工作的对象或者奠定了根底一样,他在40多岁甚至50多岁时通关了,我也能在未来2023年左右的时间里,能将自己对经济学、地理学
4、、规划学的兴趣和能力打成通关,收获一个有高度有深度的自己。 (二) 此书应是我从事与建筑息息相关行业以来第一次详细阅读的有关建筑理论的书。以前对建筑的泛泛理解在此书中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毕竟还没有来得及完全阅读,只是在序中也引发了自己的一些幼稚的思想。 通过安藤忠雄老师的表述我知道了日本在60年代与中国有着相同之处,那就是都是不平静的。但不同的是日本的经济以及各种文化并没有被动乱的政治而抑制,甚至此时期lsquo;新陈代谢rsquo;概念的提出在其后的一些设计活动中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在中国,60年代对于国人来说却是一场噩梦,一切几乎停止,更不要说建筑理论、建筑思想hellip;hell
5、ip;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我想也正是通过建筑而表现出来的,建筑本身没有生命而言,但是因为有了人,有了人类思想的灌注,它便与人类一样赋予了灵魂,充满了生气。 美国以现代化而着称;巴黎的罗曼蒂克为世人皆知;日本的幽雅宁静正象这个民族很具代表的浮世绘被关注着;中国的古典、神秘而朴实令世界叹为观止。 因为对世界建筑目前的我知之甚少暂且没有也不敢妄加理论,在阅读序此篇其间让我对我国建筑有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渊源让现代的我们有了更多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因为现代经济的开展要与世界接轨,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所以我们并不能沿用其建筑形式,现代的建筑更多了
6、些商业化的意味,开发商总是求以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价值,这个我们倒是可以理解。但对于炎黄子孙的我们是否有保护或良好的运用古建筑的责任和义务呢。 我并不想去讨论如何去保护利用好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前面我曾提到过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魂所在,我想的是,我们怎样能够在创造现代化的同时而又让属于我们中国的魂而不丧失呢。 中国的古建筑对世界而言有着自己的独特有些甚至是不解之谜。也许是由于60年代的不平静令中国各个方面陷入死水,而迫使中国建筑的开展被世界远远的抛在了后面。 我们这一代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我们亲眼见证了中国建筑由box式在向多元化、个性化、国际化迈进的改变。我们为中国的前进
7、而欣喜;而不幸的是,我们成长着,建筑界的理论与思想更是以飞一般的速度趋于成熟,在这个年代假设想思想上标新立异,理论上别出心裁应该是很困难的事情。 中国建筑的改变虽然是可喜的,但这其中也是可悲的。在推开建筑设计之门以后我对建筑便更多了关注与关心。现在我生活在北京,通过我的观察北京的建筑以及我所作过的各地建筑效果图中所表现的建筑来看,大都是抄袭国外模式,并没有着完全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理论与思想,也许我们正在学习中摸索和寻求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及思想体系,也许因为我对建筑的浅薄认识此观点很是片面,我也非常希望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国外的先进理论知识也可以学到真正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建筑思想。我的
8、理想与目标也正是为创造我们的中国魂而尽献微薄之力。 我在想,既然我们的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为什么我们不为此做点什么呢,(也许已经有人做了正因为我的浅薄之见还没有看到)既能找到我们城市的魂又能将此发扬光大呢。或者具体一点说,在做现代建筑的同时其中也多少借鉴些原始建筑的风格再或者某个局部的成效呢。让其中的独特展现在现代建筑上。试想,如果那时的建筑始祖鲁班一直活到现代与岁月同步,那么他会怎样构造现代建筑,在他的思想与时俱进的同时是否会丢了古时的魂呢。当然,这只是妄想,甚至有些瞎想,可是在现代化的我们身上是否也应该像日本一样保存住属于自己的魂呢。也许每个国家,每个国家中的城市都应有着自
9、己建筑的魂,而我国就目前现状来看,各个大中小城市除了楼的上下有些明显的差异外其他的风格大局部都是相同的,而只有少数城市和地区保存了他们自己的特色。 建筑设计是我最终想到达的目标,而开始涉足此行业对我现在的工作而言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做建筑表现,对建筑最终的形成也应该是很重要的一环。建筑表现首先应该与设计者有着充分的沟通,设计者向建筑表现者传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但如果表现者对建筑设计毫无了解而言,那么他将不会把设计者的思想表达在建筑效果图上。真正好的效果图不仅能够表达建筑的形态更应该渗透着设计者的心思与汗水。自信来源于内心深处的至诚挚深的爱,有了爱的建筑才会有灵魂,才能足以打动人心。建筑为人而活,人因感性与理性的的建筑而享受生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对建筑这一行业来说应尤其重要,吸纳各建筑之精华为我所用,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物都不要模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我才开始第一步,正如一个刚刚呱呱坠地的婴儿一样嗷嗷待哺,我也会像婴儿一样去汲取不同的养分让自己茁壮成长起来。最后能够学之以用。此书正是我的第一份补给,我会用心、细心地去慢慢体味、消化,我想对我的益处和给我带来的收获一定会比我想象的要多的多。 我会大踏步前进,朝着我的方向、我的目标、我的理想hellip;hellip; 第6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