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石潭记作业纸第一局部:、请为以下加点字注音: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参()差()披拂往来翕()忽斗()折蛇行悄()怆()幽邃犬牙差()互寂寥()无人、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凛 li()翠 mn()连 zhu()清 ch()、结合语境,解释词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_)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皆假设空游无所依。(空:_)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_蛇:_)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凄:_寒:_)、结合语境,解释以下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_)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_)、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似与游
2、者相乐。(乐:_)、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可:_)、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游:_)同游者:吴武陵(游:_)、把以下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译句:_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句:_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译句:_第二局部:朗读课文,并答复以下问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3、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照应,又为下文的“_埋下伏笔。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欣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和“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答:_、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答:_ _、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_、
4、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开展变化的。答:_、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答:_记承天寺夜游作业纸第一局部:1正音:藻( )荇( )2划分朗读停顿:念 无 与 为 乐 者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水 中 藻 荇 交 横盖 竹 柏 影 也3解释加粗的字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4翻译句子无与乐者:_。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第二局部:(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5、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欣然起行(快乐地)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6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_7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8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的心境。(须扣住“月字概括。)(二)绍圣六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
6、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爱可畏。水崖有巨大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寐。书以付过。东坡翁。(文题:游白水, 苏轼)9解释以下加粗的词语。(1)殆可熟物( ) (2)循山而东( )(3)折处辄为潭( ) (4)俯仰度数谷( )10指出以下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1)殆可熟物( )(2)雪溅雷怒( )11翻译。(1)雪溅雷怒,可爱可畏_。(2)击汰中流,掬弄珠璧_。12本文写于绍圣元年(1094年),是苏轼贬官惠州时所作。记叙了作者和儿子苏过从白天出游到晚上归家这一天的
7、活动,着重写了游_、_、_等几个片断。13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中都写到了月亮,且都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前文是以_喻月,后文是以_喻月,形象生动;两文共同的写作特点是_(抓住两文中的比喻句揣摩。)阿里山纪行作业纸第一局部:l给以下加粗字注音。一泓( ) 莽莽( )溢出( )镶嵌( )鱼鳖( ) 静谧( ) 红桧( )孕生( )2解释词语匹敌:_骤然:_恍如隔世:_静谧:_庞然大物:_堪称:_谛听:_山岚:_3精读课文39段。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课文第3段是_。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第4段,写谭水清澈;第5段,_;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
8、第7段,_;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第9段,_。(要把握文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局部:一、阅读阿里山纪行的节选局部,答复以下问题。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4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